簡介 :
北京協和醫院是綜合實力非常出眾的三級甲等醫院,在百姓心目中可謂是中國醫院第一家。北京協和醫院與原北京郵電醫院合并后分為東西二院:北京協和醫院東院、北京協和醫院西院。
目前開放住院床位2000余張,最高單日門診量突破15000人次,年出院病人8萬人次,住院手術3.2萬例,平均住院日9.5天以下,年接診外賓6萬人次。共有臨床、醫技科室54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0個、北京市重點學科5個,在職正式職工4000余人,兩院院士6人、正副教授682人,中華醫學會、北京醫學會及其它學會前任主委、現任主任、副主任委員及侯任主任60名,中文核心雜志正副總編及名譽主編60余人。
現有臨床和醫技科室53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0個、國家臨床重點???9個、博士點16個、碩士點29個、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基地6個、二級學科住院醫師培養基地18個、三級學科??漆t師培養基地15個,現有博士生導師104人、碩士生導師214人,每年嚴格遴選、接收來自全國各地的進修醫師700余名、護士及??婆嘤枌W員600余名。普通外科??漆t師培訓中心通過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與香港外科醫學院認證。目前,正在積極籌建國家級住院醫師培訓基地。
北京協和醫院在內科、外科、婦產、骨科、皮膚科等方面均很強大并且很有專長,各專業方向均很強,沒有弱的科室,綜合實力強大,各專業方向通力協作使協和在解決疑難重癥方面尤其突出。
北京協和醫院是培養精粹醫療人才、進行高水平醫學研究的神圣殿堂。擴大后的協和醫院,在門診及住院能力上確實有了一些提升,但是相比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來講,實在還是顯得很是緊張。所以一般明智的做法是小病、常見病千萬不要去協和,到協和來很不合適,因為相比眾多疑難重癥的病人,你可能并不會引起大夫的足夠關注,在其他一些醫院里,應該會得到更好的診治。
北京協和醫院是不少疑難雜癥診治的最大希望,一年四季來求醫的人絡繹不決,門診人滿為患,住院難上加難,在這兒我們先介紹一下北京協和醫院掛號看病的基本情況。讓大家有個準備: 先說掛號:需要提前一天排隊才能掛上的科室:消化內科、免疫內科、婦科、產科、變態反應科。會因季節,節假日等有一些變化,內分泌科,神經科,血管科,乳腺外科,血液科。這些科室都是熱門科室,基本上都需要很早去排隊,不用相信票販子沒號的謠言,直接去排隊掛號就行了,盡量早去排隊。還要特別說一下,現在有了北京市統一掛號平臺,可以通過網上和電話提前預約3個月內的號,相對連夜排隊來說還是挺方便的。
開始掛號的時間:
北京協和醫院東院:星期一到星期五上午6:30-下午4:30,星期六只有上午半天。
北京協和醫院西院:星期一到星期五上午6:30-下午4:30,周六、周日 上午7:30~11:30。
就診時間:上午8:00~12:00;下午1:30~5:30,周一~周五全天門診,周六上午半天門診。
北京協和醫院周圍號販和醫托很多,前來就診的外地患者請提高警惕!
北京協和醫院其他門診類型:開設有特需門診與國際醫療部,掛號費很貴。特需門診掛號費在100-300元不等(根據出診專家的級別),但特需門診的檢查、藥費都與普通門診一樣。國際門診部的掛號費也是100-300元不等,此外各項檢查費用、治療費用都是要比普通門診高很多的,但是有優先權,結果出來的會很快,會安排提前檢查,不用等候。還有為了解決上班族看病的問題,協和醫院也開放了部分科室的夜間門診,開診時間是周二至周四17:00—20:00。掛號費在60-150元不等。
再說說就診準備:去協和之前,一定要帶好在本地三甲或正規大醫院的檢查報告,在協和很多檢查需要預約,當天做不上,很多檢查即使做上了,當天也出不了結果,如果協和能接受你在當地的檢查結果,將會節省你不少的費用及時間??傊?,來協和看病要做好長時間的準備,應該不是一兩天能解決的。
北京協和醫院住院情況:床位一向比較緊張,一般很少能夠立即收住,大夫會根據病人的情況盡力安排,但一般需要等候通知。一般醫院的病床都在分管專家的手上,專家看病人的情況來安排,在等的過程中間,需要多與主治大夫交流,申明你的情況(比如是外地患者,來京就醫,很不容易)。很多時候,專家的病人的入院是由手下的主治或住院醫師來管理的。 最后提醒:北京協和醫院的“醫托”和“號販子”一直以來活動猖獗,從東單地鐵站口到醫院門診沿線,當有陌生人與你搭話時,要提高警惕,以防上當受騙,尤其是要謹慎醫托,當有人說XXX專家今天在某地出診時,一定不要相信,相關信息可到醫院門診大廳咨詢臺詢問。
北京協和醫院很強,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強在哪里呢,哪方面的疾病適合選擇北京協和醫院呢?哪些大夫在哪些方面的疾病的冶療上最擅長呢?我們來根據上患友經驗來分析一下。
內分泌科:
1、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學術水平一直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史軼蘩教授為中國內分泌領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目前內分泌科現有工作人員79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7名、副教授7名,主治醫師18名,住院醫師2名;研究員1名、副研究員4名,研究實習員1名,副主任技師1名,主管技師8名、技士1名,中級職稱管理人員1名,主管護師9名、護士18名。目前病房有床位66張。在醫療方面內分泌科每年門診診治來自國內外的患者10萬人次左右,每年收住院1300人次左右。是全國內分泌學科中最完整、最全面的科室。
2、內分泌方面的疑難雜癥的診斷及治療上很有經驗,在腦垂體瘤、遺傳代謝類疾病、腎上腺疾病的診療水平相當高,對甲狀旁腺疾病等少見病,疑難病的診斷水平非常高超,如果當地醫院無法確診,懷疑可能是內分泌方面疾病的,來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看病應該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風濕免疫科:
1、是國內風濕免疫專業的發源地,科內設有常規實驗室和科研實驗室,至今是國內風濕免疫專業的領導者。
2、風濕免疫科長期以來門診病人很多, 而且85%以上的患者來自外地且多為疑難重癥??剖覟榱耸够颊咴缛盏玫皆\治,率先主動開設晚間門診,增加醫生出診次數、鼓勵大家多看門診。風濕免疫科已經成立了風濕免疫疾病診治中心,首席專家為董怡教授,中心主任為唐福林教授,另外有張奉春、史群、趙巖、王遷等深受患者好評的中青年醫師。
3、免疫的號仍舊非常難掛,一年四季都能在掛號大廳外看到站在烈日下,寒冬里的各地來京求醫的人,掛號之難可稱一絕。
消化內科:
1、是我國著名的醫學家張孝騫教授親自領導和培育起來的學科,如今在胰腺疾病及消化方面的疑難重癥的診斷、治療上很突出。
2、消化內科的號也非常難掛,也開設了夜間門診來緩解患者就醫難的問題。如今的科主任是錢家鳴教授,擅長胃腸疾病,消化性潰瘍的治療。
變態反應科:
1、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是中國臨床變態反應學的發源地和搖籃。
2、是中國唯一的抗過敏藥物臨床藥理試驗基地。對塵螨、花粉及霉菌過敏的治療很有經驗。
3、自制生產的過敏原粗提取液安全、有效,深受使用單位和病人的信賴,也支撐著全國變態反應學科的發展,受益者達數百萬。
4、科室實力最強的是尹佳教授,她對疑難,重癥過敏的治療水平應該在頂尖之列了,患友對尹佳大夫的醫術推薦度達到95%。
感染內科:
實力很強,臨床科研能力強,擅長不明原因的發熱待診、敗血癥、醫院內重癥和疑難感染、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疾病。有艾滋病診治中心、傳染病實驗室、P3實驗室及免疫功能檢測實驗室。王愛霞教授是科室帶頭人,醫術高超,擅長抗生素臨床應用,重癥感染,是我國少數艾滋病專家之一?,F任科主任李太生教授,對艾滋病的治療也很擅長。
基本外科:
1、協和醫院基本外科實力非常強大,目前學術領頭人趙玉沛教授是現任北京協和醫院院長、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胰腺學組組長、英格蘭皇家外科學院院士、美國外科醫師協會國際資深會員、亞洲外科學會主席、國際胃腸肝膽胰外科協會副主席。中華外科雜志主編,中華普外、中華肝膽外科等雜志副主編。
2、協和醫院基本外科在胰腺疾病、甲狀腺疾病、膽結石、肝癌等疾病的診治上患者好評度很高,尤其突出的是鄭朝紀、李秉璐大夫,患友好評如潮,在膽結石、膽系疾病方面醫術高超。
3、協和醫院普外科另有特色的地方在腸內,腸外營養組,現在單獨成立了腸外腸內營養科,由馬恩陵教授任科主任,擅長胃腸道腫瘤擴大淋巴清掃、腹腔鏡胃腸道手術、甲狀腺癌根治術、外科感染診斷、腸屏障損傷診治、臨床營養(尤其是圍手術期腸外腸內營養支持治療)。
泌尿外科:
在腎上腺疾病,泌尿系腫瘤的診治上很有經驗,在腹腔鏡微創治療上水平高超。
神經外科:
北京協和醫院的神外的發展與內分泌的強大有相當密切的關系,在腦垂體瘤的外科治療上一直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目前已累計完成垂體瘤手術5000余例,治療效果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水平,所有副教授以上的醫生均能獨立完成經單鼻蝶竇入路鞍區病變切除術。的用戶推薦數據上也說明了這一點,協和神外在腦垂體瘤的診治方面排在了天壇醫院前面,這可是很多求醫的人所不知道的吧。
骨科:
1、學科帶頭人是我國著名骨科學專家、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及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骨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2007年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邱貴興教授。單從這一點上來看,協和骨科就非常出眾。
2、近年來在邱貴興教授的領導下,全科各方面得到進一步發展,特別在脊柱外科及人工關節的研究等方面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尤其是在脊柱側彎方面更為突出。骨科分脊柱外科、關節外科、骨科創傷、脊柱畸形四個專業組。
3、從數據統計上看,脊柱側彎方面北京協和醫院獲得的推薦度名列國內其他醫院之首。
肝臟外科:
依托于北京協和醫院的綜合實力,肝膽外科也非常強,現在的學術領頭人仍為鐘守先教授,毛一雷大夫患友推薦度很高,在肝膽疾病上擅長。桑新亭大夫在肝癌方面比較擅長,患友在療效和態度上的推薦都是100%。
血管外科:
1、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中心是國內聞名、醫療水平很高的專業學科?,F任學術帶頭人為劉昌偉教授。
2、擅長疾?。合轮珓用}硬化閉塞癥(下肢缺血)、頸動脈狹窄、腹主動脈瘤、急性主動脈夾層和糖尿病足等疾病為主要特色,這些疾病的患者如去北京協和醫院就醫,會得到優先的照顧,在門診時可試著直接找大夫,可能獲得加號,住院方面院方也會優先安排。
3、患友推薦:劉昌偉大夫在介入與傳統手術結合治療疑難血管疾病方面很強,一般病癥不建議找劉昌偉大夫,患友經驗中劉教授的推薦度94%。管珩大夫在復雜的主動脈瘤手術,胸腹主動脈瘤血管全置換術、布加氏綜合征根治術、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等疾病診治水平居國內領先水平,對下肢慢性缺血治療有獨到之處,另外還很擅長甲狀旁腺腫瘤的外科手術?;加褜茜翊蠓虻尼t術推薦度100%. 血管外科有很多年青大夫,醫術水平很好,對待患友熱情,耐心,廣大患友好評如潮。推薦鄭月宏主任醫師,李擁軍教授,葉煒副主任醫師,劉暴副主任醫師,吳繼東主治醫生。
4、提醒就醫患者,首診沒必要掛專家號,從上患友的經驗分享上可以看出協和血管外科是一個團結協作的團隊,如果您的病情需要上級醫師的診治,你一定能方便的看到專家,不必非要辛苦徹夜排隊。
乳腺外科:
1、北京協和醫院乳腺外科原為北京協和醫院基本外科乳腺專業組,于2006年初正式成立北京協和醫院乳腺外科。中心目前擁有35張住院病床,年診治病人超過30,000人次,手術1500余臺,其中乳腺癌手術600余臺,門診量之大,手術之多,可見其實力之強。
2、現任學術帶頭人為孫強教授,手下兩位年青醫生周易冬和茅楓在上獲患友強烈推薦
婦產科:
1、在國家婦產科學領域居突出地位和起重要作用,是國內最強的婦產科??苾?0名專家分別擔任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會主任委員、常委、秘書,中華醫學會婦科腫瘤學會副主任委員及多名常務委員?,F任學術領導人為郎景和教授,現在我們收錄醫生就有137位,其中正、副主任醫師(教授)90位、主治醫師36位、住院醫師9位;住院醫師基本具有博士學位。也是目前國內婦產專業上最強的醫師隊伍。
2、協和婦產科專業齊全,各具特色,有產科、普通婦科、婦科腫瘤、計劃生育和生殖內分泌五個專業組,均以知名教授任組長。婦產手術量很大,腹腔鏡手術比例很高。
3、上患友推薦診治的疾病有絨癌、卵巢癌、產前診斷、性發育異常、骨質疏松癥、子宮內膜異位癥和女性盆底功能障礙疾病。
4、與兒科,基礎醫學聯手,在遺傳疾病的診斷及產前診斷上據領先地位。
兒科:
1、北京協和醫院兒科比較低調,不象其他專業方向那么知名,但其依托于協和整體綜合實力及強大的基礎醫學,在小兒遺傳病上的實力實在沒人能比,可開展染色體檢測等細胞遺傳學、15種溶酶體酶活性分析等生化遺傳學、血友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等10多種遺傳性疾病的分子遺傳學診斷。病種覆蓋多學科,不僅能為常見的遺傳?。ㄈ缣窃鄯e癥,肝豆狀核變性等)提供系統性的治療,而且還可為多種遺傳病做產前基因診斷(如脊肌萎縮、進行性肌營養不良、血友病、肝豆狀核變性和肝糖原累積癥等)及進行遺傳咨詢服務。在糖原累積癥的診斷方面在全國領先,并在國內率先應用生玉米淀粉進行治療取得良好效果,吸引全國各地的患兒前來就診。
2、與國外醫療機構合作對戈謝氏病進行酶替代治療,為戈謝病患者帶來福音。最近又與國際接軌,開展了有關Prader-Willi綜合征分子學診斷以及生長激素等治療,有望改善患病兒童的生活質量。
3、北京協和醫院兒科普兒組在小兒腎病的方面實力不菲,在腎病綜合征、各類血尿、蛋白尿及急慢性腎炎、過敏性紫癜及紫癜性腎炎、各類腎小管疾患上非常擅長。
4、北京協和醫院兒科普兒組依托于協和免疫整體實力的強大,在小兒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狼瘡性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肌炎、血管炎等疾病的診治上居國內領先地位。
5、北京協和醫院兒科新生兒組在危重新生兒搶救上實力強大,在北方地區率先建立區域性新生兒轉運網,接收來自北京市區、各遠郊縣及河北、山西等省份的危重新生兒,成功率為90以上%。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收治極低出生體重兒(出生體重
病理科:
1、北京協和醫院病理科是非常著名了,許多著名的病理學家,如胡正詳、白希清、劉永、楊簡、李銘新、王蘅文等,都出自北京協和醫院?,F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主任醫師7名,副主任醫師4名。劉彤華院士是全國著名病理學家,陳杰教授為前任中華醫學會病理分會主任委員。
2、病理科于2003年批準為國家重點學科。
3、目前協和病理科建立了全國病理診斷中心(在門診樓四樓),每年有很多疑難病理會診。會診總數已超過35000例/年,對于難以診斷的各類腫瘤的診斷起到了關鍵作用,為進一步的治療方案的確定提供了可能。
整形美容外科中心:
歷經五十余年的發展,幾度風雨,2003年第二次恢復整形外科,戚可明教授為首席專家.
皮膚科:
1、協和醫院皮膚科為國家重點學科,是全國皮膚疑難病癥會診中心。在硬皮病,性病的診斷、治療方面尤其突出。另外在白癜風,皮炎,濕疹,脫發,銀屑病等疾病的治療效果上都不錯,在上患友推薦度都很高。
2、患友推薦:
苑勰大夫:是患者關注度非常高的醫生,是治療硬皮病的權威,患者來自全國各地,掛苑勰大夫的號很難,基本需要排一整天的隊才能掛上。苑大夫年齡比較大了,有時脾氣不是很好(門診量太大,很勞累)但是她很關心患者,不少苑勰大夫的老病人呼吁來找苑大夫的病友更理解一些,不要太心急了。由于硬皮病是很疑難的病癥,治療的效果不能說每個人都很好,病情也會有反復,但是整體上看苑大夫的醫術還是目前國內最好的,相信苑大夫,堅持治療,一定能很好的控制病情。
閆言大夫:患友推薦度97%,患者反映問診非常詳細,解釋清楚,有耐心,療效很好,解決了長時間治不好的病癥。 患友推薦前往診治的疾病為痤瘡、皮炎 銀屑病。
孫秋寧大夫:患友醫術推薦度為86%,硬皮病、灰指甲、尖銳濕疣、濕疹、皮炎的治療上患友反應效果很不錯。孫大夫對患友很好,很有耐心,在問診過程中會對患者進行心理安慰,使患友焦慮的心情得到放松。
馬東來大夫:要特別向白癜風的患友推薦一下馬大夫,在白癜風上的療效的推薦度是89%,在這方面的醫術很高。
放射介入科:
1、是國家級重點學科,包括正教授5名、副教授10名,中級人員29名,初級人員54名。博士生導師3名、碩士生導師5名。擁有博士學位者15名,碩士學位者10名?,F有在讀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8名、碩士研究生4名。擔任中國醫學影像技術研究會副會長1人、中華放射學會青年委員3人。
2、專業組齊全,有X線平片、胃腸造影、CT、磁共振、介入診療和骨密度等技術專業。
3、有神經影像、肌肉骨關節、胸部影像、腹盆部影像和介入診療5個專業組,全面負責醫院門急診及住院患者的放射影像診療工作。
4、開設有介入治療門診。對肝癌,胰腺腫瘤,膽系疾病,動脈瘤的治療很有經驗,效果很好。對科室大夫患友好評度都很好,特別推薦楊寧大夫,醫術特別棒,復雜介入治療水平相當高。另外,潘杰大夫,劉魏大夫都非常不錯。
超聲診斷科:
1、中華醫學會超聲分會的主任委員姜玉新為科室負責人,科室在國內超聲領域占據領導地位,對比較疑難的甲狀旁腺的診斷水平高超,另外在早期乳腺癌診斷上水平高超。北京協和醫院超聲診斷科在術中超生定位上水平很高。
2、擅長消化系統疾病、婦產科、甲狀腺、乳腺、血管疾病與介入治療。
地址 :
東城區東單帥府園1號(東院);西城區大木倉胡同41號(西院)
行車路線 :
東院行車路線(外地患者):從北京站出發:乘坐103路、104路在新東安市場下車,步行至醫院;從北京西站出發:乘52路在東單路口西下車,或者去1號線軍事博物館站乘地鐵到東單站下車,步行至醫院;(本地患者):乘坐公交106路、108路、111路、110路在東單下車,步行至醫院,或者乘坐地鐵1號線、5號線東單站下車;
西院行車路線(外地患者):從北京站出發,乘地鐵2號線在宣武門下車,換乘15路在民族文化宮下車,步行至西院;從北京西站出發,乘54路在長椿街路口東換乘10路,在民族文化宮下車,步行至西院;
(本地患者):乘坐7路、10路、15路、37路、88路、90路、205路在民族文化宮下車,步行至西院。
電話 :
010-114(預約掛號),010-69156114(總機),010-69155564(東院咨詢臺),010-69158010(西院咨詢臺),010-69156699(國際部門診)
一、普通內科科室概述
北京協和醫院普通內科的建立起始于美國紐約中華醫學基金會項目“面向21世紀建設高質量、低成本的中國學術性城市醫療衛生體系的計劃”。2001年4月北京協和醫院在院領導支持下,在內科學系管理下成立了普通內科病房,并于2004年3月成立內科學系獨立三級學科--普通內科(Division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DGIM),成為中國醫學高等院校內科學系中首個集醫教研于一體的學術性普通內科。
二、學科人員梯隊
自建科以來,有計劃地進行人員梯隊建設,由建科初始的3名醫生,現發展成為擁有主任醫師2名、副主任醫師1 名、主治醫師6名的醫生團隊。所有醫生均為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博士生畢業,并在北京協和醫院內科完成住院醫生培訓,擔任過內科總住院醫師,具有扎實的內科基礎。2011年,現任內科總住院醫師孟嬋、徐娜即將加入普通內科團隊。除科室正副主任建科前曾赴美學習普通內科的建設以外,2名主治醫師在住院醫師培訓期間曾被“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與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內科住院醫生交換項目”選派至UCSF學習3個月,黃曉明和沙悅主治醫師由北京協和醫院學科發展基金資助在UCSF進行短期培訓。
除病房2名主治醫生以及每年三個月脫產帶教學的1名醫生外,其余醫生為患者提供連續性門診服務,包括普通門診、特需門診以及痛風特色門診。病房主治醫生堅持每周一個單元門診,對出院患者進行隨訪。
三、診療技術水平
在醫院、內科學系和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下,普通內科實行以病人為中心的內科疾病綜合醫療模式。從建科初始既強調病房和門診醫療的連續性發展,通過在病房和門診的工作,為病人提供綜合性、連續性的醫療服務,對病人的整體醫療進行綜合協調診治。
1、 病房工作
目前科室病房擁有34張病床,由兩名主治醫師率領的住院醫生團隊和15名護士為住院病人提供整體的醫療服務,并堅持每周一次的教授三級查房。一方面,關注病人的整體情況和生活質量,全面考慮病人的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而不僅僅局限于某個器官、系統;另一方面也同時盡力為常見病病人的提高基本醫療與??漆t療相結合的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通過幾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該學科醫療工作的特色:
急診-普內-重癥綠色通道:普通內科病房收治的病人中,急診來源約占半數,同時接受部分重癥監護病房轉出的病人,門診收治的又多為診斷不明、多系統損害病人,病情突變時有發生,病人病情復雜危重。幾年來。該科與急診科、重癥監護病房(ICU,MICU,CCU等)密切合作,使急診病人能夠及時收住普通內科,普通內科重癥病人能夠及時轉入重癥監護病房,重癥監護病房病情好轉的病人能夠轉入普通內科繼續內科疾病的診治,為部分危重病人的診治開辟了綠色通道。
聯合查房制度:這一制度始建于內科綜合病房成立之初,并延續至今成為普通內科醫療服務的特色,即重點針對涉及多系統損害、診斷不明的病例,實行每周三上午多??疲ê粑?、心內、消化、腎內、血液、感染、免疫各一名,副主任醫師以上資質)聯合查房制度,為內科各三級學科提供共同討論的平臺,使病人能夠得到全面評估、得到高質量的整體醫療,同時也使參與查房的每一位醫生從中獲益。普通內科的多科聯合查房制度為疑難病診治平臺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多科合作模式:由于疑難病人多,除內科各??坡摵喜榉客?,普通內科還經常在醫務處的協調下組織臨床科室和輔助科室共同參與的大會診,涉及手術科室、神經科、內分泌科、心理科、放射科、檢驗科、病理科、藥劑科等全院各個領域,以及醫科院基礎所遺傳室等研究室,充分發揮了該院綜合實力強大的優勢,同時也不斷鍛煉、提高了科內醫護人員的診療技術水平,使眾多疑難病例獲得了滿意的診治效果。
2、門診工作
雖然普通內科醫生相對少,但普通內科從建科初始既強調病房和門診醫療的連續性發展,堅持為住院患者提供連續性門診服務,部分解決這些病人求治困難的問題。隨著普通內科醫生隊伍的壯大,普通內科的門診工作內容也在不斷充實,除盡力承擔內科疾病“看門人”工作外,普通內科還開設每周一次的痛風門診,并正在相關科研資助下聯合內科其他??仆使餐_展綜合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間的合作等。
病房出院患者的隨訪:使患者出院后能夠繼續獲得連續性醫療服務,并通過隨訪進一步提高對疾病包括疑難病的認識和診治水平。
普通內科門診:關注病人的整體情況和生活質量,全面考慮病人的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注重健康教育,為常見病病人提供基本醫療與??漆t療相互協調的高質量的醫療服務。識別、發現疑難重癥病人,收入病房診治。同時,普通內科還開設了主治醫生督導下的教學門診,在病人志愿的情況下為病人提供耐心細致的醫療服務,深得病人的好評。并在診療中提高了醫學未來人才的實踐能力。
特色門診:自2006年6月開設痛風門診,除進行痛風的診斷和藥物治療外,更注重長期隨診和非藥物干預(醫學教育)。目前已吸引全國各地痛風患者前來診治。
社區門診:積極參加醫院組織的社區門診服務, 并承擔首都研究發展基金——《大型綜合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合作模式的研究》課題。
3、診療水平提高的初步成果
幾年來,普通內科與各兄弟科室合作,診治了諸如垂體結核、Good綜合征、毛細血管滲漏綜合征、壞疽性膿皮病、Ehlers-Danlos綜合征、高IgM綜合征等一系列罕見病例,對一些少見病如POEMS綜合征、急性間歇性血卟啉病等的診治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并對一些近年來處在逐步認識之中的疾病如噬血細胞綜合征、無肌病性皮肌炎的肺損害、難以分類的系統性血管炎等進行了初步探索。2006年普通內科以“發揮北京協和醫院綜合優勢,合力打造協和普通內科新品牌”獲得北京協和醫院醫療成果三等獎。醫院堅持及時對疑難病例展開討論、隨診和總結,將自己的經驗教訓結合循證醫學證據總結編寫成臨床醫生實用的《協和疑難病診斷(第2集)》,并已于2007年5月出版發行,書中半數以上病例來源于普通內科的臨床實踐。
目前科室已逐步被院內同仁認可為北京協和醫院有效的內科疑難病診治平臺,該科將積極致力于對內科疑難重癥進行規范化處理的探討。近幾年的臨床實踐表明,普通內科的建設和發展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北京協和醫院的綜合資源(人力、空間等),充分發揮醫院臨床和輔助科室的整體優勢,將優秀的臨床思維與先進的診療技術相結合,為來自全國各地的疑難病患者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同時可以在極大程度上體現該院國內領先的整體醫療水平。
四、科研情況
除了向??茖W習開展臨床和基礎相關研究外,普通內科未來的科研發展方向更要關注醫學和公共衛生、醫療質量、社區服務、醫學教育等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近三年來,普通內科在科研方面有了喜人的起步。
1、醫療與公共衛生:承擔科技部社會公益研究專項“中老年人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的流行病學研究”(80萬,2005-2007),初步成果在APLAR、SGIM、ACR等國際會議上發言,文章發表于國內外核心期刊,并繼續在前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富嘌呤食物、肥胖、飲酒及藥物對高尿酸血癥的影響。
加盟國際風濕病痛風研究小組,參加ACR/EULAR主持的多中心研究“關于痛風發作評定標準的臨床驗證研究”(2007-),并對痛風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與研究,對現行痛風治療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進行研究。
2、醫療安全和醫療質量:由普通內科來自美國賓州大學的留學生Laura Sander和醫院感染辦公室共同開展醫護人員洗手情況的相關調查,引起醫院對院內感染防控的高度關注,并促進了相關問題的改進。
3、社區服務:參加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社區重大疾病適宜技術規范”(10萬,2005-2008),負責社區中老年健康管理規范編寫及培訓工作,承擔衛生部社區衛生服務技術規范叢書的編寫。
2006年普通內科和呼吸科加盟國家十一五支撐項目“社區COPD健康課題組(200萬,2008-2010)。
2007年普通內科獲得首都研究發展基金聯合攻關課題資助(50萬,2008-2010),開展“大型綜合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合作模式的研究”。
參與《社區衛生服務技術規范叢書》的編寫,普通內科主編的《社區中老年人健康管理(試用)》及普通內科與呼吸科合作主編的《社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例管理(試用)》已于2008年3月出版。
4、臨床和基礎研究:在臨床工作中,醫院不斷針對新發現問題進行臨床科研工作,正在開展的項目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臨床血液學異常的研究”,“貧血與急性心肌梗塞預后的關系研究”,以及POEMS綜合征、巨細胞動脈炎、壞死性淋巴結炎的相關研究等;并自籌資金開展臨床與基礎的相關研究,如高尿酸血癥與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的研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在POEMS綜合征中的作用研究,Fcγ受體III多態性與狼瘡腎炎關聯性研究等。
目前科室部分青年醫師獲得科技部科技新星培養計劃、北京協和醫院青年基金的資助,為普通內科科研工作的開展和醫生的科研技能培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08年,普通內科又得到醫院提供的50萬元科室發展基金支持,更有力地推進了普通內科的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
五、教學情況
自建科伊始,注重教學即為普通內科的一大特色,該科嘗試了針對見習醫生、實習醫生、住院醫生和進修醫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活動,該科的宗旨是將醫學教育的意識滲透在每天的日常工作之中,使人人求知,求新,求精,人人都成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從而更高效率地提高不同層次醫生乃至醫學生的整體水平。
1、 醫學生教育:2005年,普通內科承擔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建立醫學生普通內科見習/實習教學基地”,2008年,又承擔中國醫學科學院教改項目“開展醫學生普通內科門診教學實習的研究”,從病房教學和門診教學兩方面積極探索醫學生教育的發展方向。醫院的目標是建設醫學綜合教育的平臺,建立醫學教育和畢業后教育基地。
經過幾年摸索,醫院初步形成了有管理的醫學生臨床教育模式,采用多種形式(小講課,文獻匯報,學生主持的以病例為中心循序漸進式的討論,隆福醫院及和睦家醫院見習等),不僅注意臨床基本功的培訓,而且使學生初步接受臨床思維能力訓練、循證醫學與科研方法啟蒙、醫患溝通能力鍛煉、社區醫學新概念以及醫德醫風教育,為未來培養高綜合素質的優秀醫生打下基礎。
2、 住院醫生培養:
科室以培養高綜合素質的優秀醫生為己任,在病房里實施TEAM制,發揮不同年資住院醫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高年住院醫生(住院醫生組長)樹立醫療管理和醫學教育的觀念并付諸實踐。同時,醫院正在積極醞釀開設主治醫師指導下的內科住院醫生門診,以促進住院醫生臨床技能的全面提高。
3、研究生培養:
科室現有博士生導師1名,碩士生導師2名,已有1名碩士生轉博,2名碩士生畢業,4名中國協和醫科大學8年制學生在普通內科完成科研訓練獲得博士學位,目前仍有2名臨床碩士生和2名科研碩士生在讀。
4、國際交流:
科室目前負責該院與UCSF內科住院醫生交換項目,參與選拔內科優秀住院醫生前往UCSF學習(每年4名),同時接納國外院校住院醫生和醫學生來普通內科學習,包括每年4-5名UCSF第3-4年的住院醫生以及賓大醫學生等,利用這一國際交流項目為住院醫生和醫學生提供英語交流機會,促進雙語教學。
5、進修醫生培養及繼續教育:
目前已有9名進修醫生在普通內科完成進修。盡管直接接收的進修醫生尚屬少數,但普通內科的聯合查房以及專門為進修醫生準備的課程吸引了其它眾多??七M修醫生參加,包括幾屆風濕免疫科高研班學員,集體參加普通內科周三的聯合查房成為培訓班的重要課程部分。
2006年普通內科承擔中華醫學會內科學分會舉辦的首屆《臨床思維和疑難病診治研討會》的病例討論2例,應用Step by step 方式深入淺出的討論,獲得學員的好評。2007年、2008年、2009年普通內科參加中華醫學會內科學分會舉辦的繼續教育項目“內科常見疾病診治規范及進展”,擔任部分授課并主持病例討論多次,再次獲得學員的好評。
2010年普通內科獨立舉辦的國家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內科常見疾病診治思維訓練研討班”(編號[2010-03-10-142(國)])2010年6月25日~2010年6月29日在京成功舉辦,獲得學員一致好評。
6、教師隊伍的建設及成果:
除病房和門診的帶教工作外,普通內科每一名醫生均承擔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部分教學工作,科主任曾學軍教授擔任醫院內科學系副主任主管教學;陳嘉林副教授一直擔任醫大兼職教師職務,成功探索了學生主持討論的主動學習模式;方衛綱副教授、黃曉明主治醫師擔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碩士研究生臨床流行病學授課任務,及八年制醫學生臨床流行病學及循證醫學授課任務。8名醫生中有6名擔任過醫大診斷學帶教老師;有4名曾經或正在擔任醫大學生導師。
巨大的教學工作投入帶來了年輕的師資隊伍的迅速成長,2006年度普通內科獲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教師師德建設先進集體稱號。2007年普通內科2名主治醫生參加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第四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分別獲三等獎和優秀獎,其中1名代表協和醫科大學參加北京市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獲三等獎。
六、科室管理:
1、加強科室制度和文化建設
在貫徹落實醫院和內科相關規章制度的同時,醫院注重在工作中及時發現問題、形成制度并落實到人,在醫療工作中有科室工作自查制度和月報制度(病房高年主治醫生負責),多科會診記錄制度和死亡討論制度(住院醫生組長負責)、病房病人押金核查制度(護士主管負責)、安全檢查記錄制度(安全員負責)等來保障醫療服務質量和醫療安全,在臨床教學工作中實行對教師和學生的雙重嚴格管理,堅持主治醫生和住院醫生組長出科匯報制度、住院醫生和實習醫生定期文獻匯報制度、實習及見習醫生出科考試制度等等,來保障并檢驗臨床和教學工作的成果。經過努力,逐步在科室內形成了團結向上、認真求實的文化氛圍。
2、促進醫院系統建設和完善
除注重該科室的制度建設和完善外,普通內科還注重發現和提出問題、促進醫院系統建設。在醫院醫囑系統的建設完善過程中,及東西兩院搬遷過程中為醫院提出了諸多意見和合理化建議,受到信息中心、綜合辦公室、醫務處和院感辦等行政科室的好評。
3、加強國際交流,學習先進經驗
每年均接待國外學者來訪,包括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內科學教授及普通內科高級管理人員,通過交流學習他們的先進經驗,同時也促進了國外醫學院校對醫院的了解。
七、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未來發展設想
盡管建科以來已經在各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目前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有待改進,該科將不斷完善多科合作綠色通道以及會診機制;深入探索教學工作的系統化、制度化建設;進一步加強科室人員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促進學科建設和人才梯隊建設。
總之,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不斷完善科室的自身建設,同時積極謀求學科發展,希望通過科室全體同仁的努力,使得普通內科成為北京協和醫院的新品牌,爭取走出去與兄弟醫學院校聯手共進,促進中國在連續性醫療服務、醫學教育和人才培養等普通內科領域的全面進步。
協和醫院心內科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黃宛教授和方圻教授組建了協和醫院內科心組,率先在國內開展了心血管??频呐R床和研究工作。50年代初期,黃宛教授等從修復三導聯的弦線心電圖機開始到制造出十二導聯心電圖機,為心電圖在中國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50年代末期,在黃宛和方圻教授的領導下,心組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右心導管和血液動力學監測。在1958年北京阜外醫院成立初期,黃宛、方圻、陳在嘉、吳寧教授等由協和醫院心組調往阜外醫院,為中國第一家心血管??漆t院的創立做出了貢獻。此后,方圻和吳寧教授返回協和。方圻、金蘭、吳寧和朱文玲教授曾先后擔任心內科行政主任,建立了心內科的電生理專業、心導管室和心內科實驗室,率先在國內開展了射頻消融治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冠狀動脈內超聲成像技術的臨床應用等項目,對國內心血管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目前協和醫院心內科為教育部重點學科,在國內心血管學界仍有很高的學術地位。
科室現狀與人才梯隊
心內科共有主任醫師6人,副主任醫師11人,副研究員1人,主治醫師23人。主管技師及技師10人。導管室??谱o師5人。病房主管護師、護師及護士43人,護理員3人,助理護士1人。共有在職職工101人。
方圻教授是中國心血管界德高望重、最有影響的老教授,得到整個心血管界的尊重和敬仰。吳寧教授是前任中華心血管病學會主任委員,目前是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的副主編。金蘭、游凱、戴玉華、朱文玲教授也是國內心血管界的知名教授。方全、嚴曉偉、張抒揚、沈珠軍、范中杰等教授在國內的知名度也在不斷上升,年輕一代的業務能力,尤其是疑難心血管疾病的綜合處理能力、嚴謹的治學態度,已經得到業內人士的廣泛認可。他們已經在本領域的很多核心雜志包括《中華心血管病雜志》、《中國循環雜志》、《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基礎醫學與臨床》、《中國起搏電生理雜志》、《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等的編委會中擔任編委,并且已成為長城國際心血管病大會、阜外國際心血管病大會、CIT.國際介入心臟病學研討會、高血壓及相關疾病國際研討會、全國介入心臟病學論壇等國內大型心血管年會的主席團或學術委員會的成員,并應邀在國際、國內的大型研討會上作主要發言,已經逐漸成為一批目前在國內心血管界有一定影響的年輕專家。
在學科建設和專業組成方面,心內科目前已經初步建立完整的冠脈介入梯隊,由3名主任或副主任醫師分3組,每組帶領2~3名主治醫師組成,每年完成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數量和質量(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診冠狀動脈成型術),均位于北京市各級綜合性醫院心內科的前列;已逐步建立完善電生理、心臟起搏梯隊,由2名主任醫師帶領3名主治醫師組成,每年完成的射頻消融數量也在北京市各級綜合性醫院心內科中名列前茅;超聲心動圖梯隊正在逐步形成,目前由一名主任醫師、一名高年主治醫師、4名主治醫師和3名技術員組成,不僅承擔著大量日常檢查工作,還積極開展超聲心動圖方面的研究,如對干細胞心肌移植后心臟功能的評價、心室同步化起搏治療后心功能評價、心肌聲學顯影等;正在組建脂質代謝異常和高血壓及其相關疾病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梯隊,目前主要由2名主任醫師帶領研究生從事這兩方面的研究工作。
心內科的業務工作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冠心病和冠心病介入治療、心電生理和心律失常(包括心律失常研究中心)、動脈粥樣硬化及其相關疾病的臨床和研究以及心血管臨床藥理的研究工作。近3年來開放病床63張,門診量約45000~46000人次/年,收治病人總數約2000人次/年,平均住院日13~15天,全科完成冠狀動脈造影約1500例次/年,冠狀動脈支架置入約800例/年。年完成超聲心動圖總量約20000例次,年完成平板運動試驗和HOLTER總量分別為3000例和2000例以上。眾所周知,冠心病是慢性疾病,需要患者定期門診隨診,根據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為了方便冠心病介入術后患者的就診和隨訪,協和心內科設立了專門的“冠心病門診”,每天上午配備高年資心內科??漆t師出診,為冠心病支架置入術后病人提供優質、規范的隨診,以減少支架置入后再狹窄和血栓事件,從根本上保證患者治療的長期獲益。
心內科心臟電生理室為國內最早開展導管射頻消融術的單位之一,現有教授、主任醫師2人,副教授、副主任醫師2人,主治醫師4人,可開展24小時動態心電圖檢查,設立了每周一次的起搏器隨訪門診??剖揖哂袑iT的心臟電生理導管室,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三維標測系統(CARTO XP)和美國GE 64導電生理儀,現常規開展心房顫動、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特發性室早或室速,以及各種復雜、疑難心律失常的導管射頻消融術。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的心臟再同步化治療,為國內一級預防植入埋藏式心臟轉復除顫器(ICD)數量最多的單位之一?,F每年永久性起搏器/ICD和射頻消融術超過400臺,為衛生部指定的心律失常培訓基地。
近年來協和心內科開展的新項目包括:冠狀動脈內超聲檢查(IVUS)、光學干涉成像(OCT)、腦鈉肽的測定應用于心力衰竭的診斷、心力衰竭和急性冠脈綜合征的預后判斷等。
心內科的教學工作一直處于國內先進水平。在新教學模式的探索方面,一直進行著積極的努力?,F在得到學生們好評的臨床藥理討論會最初即在心內科首先開展,并推廣到其它學科。積極參加協和醫大的雙語教學工作,目前承擔著醫大診斷學和臨床藥理討論會的全英文授課工作,并且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舉辦的兩屆全國醫學院校雙語教學學習班上擔任授課工作。心內科每年舉辦一屆心血管病新進展學習班,已經舉辦到第五屆。近5年共畢業碩士生3名,博士生18名,完成博士后出站2名。目前心內科有碩士研究生8名,博士研究生4名,博士后人員1名。
婦科腫瘤專業組是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傳統重點學科,培養出像宋鴻釗院士,吳葆貞教授,連利娟教授和郎景和教授等一代又一代的婦科腫瘤專家,在中國婦科腫瘤學界有很大地影響。近年來,在繼承傳統,再創輝煌的精神感召下,以建設國家重點學科為目標,以培養人才為主導,以開拓創新為突破作為整體的工作思路,從臨床、教學和科研等方面都做出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婦科腫瘤專業組現有教授8人,副教授5人,主治醫師和主管技師5人,碩士及博士研究生15人,博士后研究人員3人。設有專門婦科腫瘤病房(70張床)及婦科腫瘤中心實驗室。形成了一個集醫、教、研為一體,結構合理,梯隊完善的整齊團隊,在全國婦科腫瘤學界占有重要地位。主要特點如下:
1. 病房的規模和管理
北京協和醫院婦科腫瘤專業組有兩個病房,分別在東西兩院,總共病床70張。北京協和醫院婦科腫瘤專業組用循證醫學和價值醫學的理念來指導婦科腫瘤的診斷和治療,建立和完善了婦科腫瘤臨床診治指南(Clinical Pathway for Gynecologic Oncology)。堅持每周專業組查房,討論手術指征和化療方案的制定,建立并完善了婦科腫瘤病房的質量控制和評估系統。以規范化,微創化,人性化,治未病為目標,為每個患者提供高質量的個體化服務.
2. 新技術和新方法的應用
?。?)婦科腫瘤手術的改進與發展
隨著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社會-心理醫學模式的轉變,醫院及時調整原有的診治策略和手術方式,更加注重治療的人性化。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全方位的婦科惡性腫瘤微創手術治療的探索,先后進行了卵巢癌腹腔鏡再分期手術、腹腔鏡盆腔淋巴結切除術、腹腔鏡子宮內膜癌手術、腹腔鏡根治性宮頸切除術(Radical Trechelectomy)和腹腔鏡輔助陰式廣泛性全子宮切除術等。這些工作使得該科及時占據了婦科腫瘤手術發展的制高點,根據其臨床實踐和研究結果,提出了這些手術適用的指征,手術的局限性和今后臨床的研究方向,對推動中國婦科惡性腫瘤微創手術的發展起到了導向作用。
對傳統的宮頸癌廣泛性子宮切除和卵巢癌腫瘤細胞減滅術的手術步驟和程序進行規范,并結合新輔助化療的應用,腹膜后入經和改良的淋巴切除技術,使手術時間明顯縮短,出血減少,手術徹底性提高,手術并發癥減少,婦科瘤手術的技術和質量在國內和國際上屬領先水平。將人性化的理念應用于外陰和陰道癌的手術治療中。對外陰癌的手術施行個體化,并將整形手術與腫瘤切除有機結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開展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
作為首席研究者(PI)牽頭組織了多個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1,如泰素周療和泰素三周療法作為卵巢癌一線化療的多中心對照研究,2,楷萊聯合卡鉑治療復發性卵巢癌的研究;3,和美新(Topoticean)治療復發性卵巢癌的研究;4,Doxil and Yondelis and Doxil alone in subjects with advanced relapsed ovarian cancer(國際多中心研究)。這些工作促進了中國婦科腫瘤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的開展,也受到國外同行的高度關注,泰素周療和泰素三周療法作為卵巢癌一線化療的多中心對照研究被第12屆國際婦科腫瘤大會推薦為大會發言進行報告。
?。?)婦科腫瘤患者保留生育和生理功能治療
隨著醫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使婦科惡性腫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療成為可能,而且治療的指征亦隨之拓寬,治療的方法也不斷更新。在治療年輕的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的同時,要考慮到患者的生育情況,若有可能應采取保留生育功的治療。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早在70年代就對婦科惡性腫瘤保留生育功能的的研究給予了重視,特別是近5年來,將其列為重點研究課題,從臨床到基礎做了大量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對于卵巢生殖細胞腫瘤其已成功進行了保留生育功能的手術和術后化療;術后已有部分患者妊娠分娩。對于卵巢上皮性腫瘤也進行了保留生育機能的嘗試;對于早期宮頸癌該科2002年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根治性宮頸切除和術后輔助治療的綜合治療;對于高分化的早期子宮內膜癌采用藥物治療也取得了成功;滋養細胞腫瘤采用化療為主、手術為輔的治療原則。同時還進行了GnRHa對化療中的卵巢進行防護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初步取得了成效。婦科腫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研究將不斷深入,化療中卵巢功能的監測、GnRH-a防止化療藥物對卵巢的損害、化療對子代生長發育和遺傳的影響、卵巢的凍存和卵巢移植及卵巢的組織工程學將是其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保留卵巢、保留神經、延長陰道,器官重建,減少放療和化療對重要臟器的損傷越來越引起臨床的重視。以創傷少,恢復快為特征的微創治療技術逐步深入人心。微創是一種理念,并不局限于采用哪種方法和技術手段。正確的微創理念強調的是合理應用不同的技術達到對病人治療效果最好,創傷最小的結果。
?。?). 婦科腫瘤放射治療研究
在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以下方面的研究。
(1) 宮頸癌術前和術后放療、化療或放化療的前瞻性研究
(2) 宮內膜癌腔內放療容器的改進
(3) 婦科腫瘤的組織間插植放療的進一步探討
(4) 適形、調強適形放射治療在婦科腫瘤中的應用研究
(5) 卵巢癌的輔助性放射治療
在循證醫學原則指導下,建立了婦科腫瘤規范化治療模式和體系,并及時將新的放療技術不斷的在臨床開展應用,取得很好的效果。
?。?)滋養細胞腫瘤診治
詳見下。
3.婦科腫瘤治療的基礎研究
免疫治療研究:
(1) 研究IL-12基因轉導DC后與卵巢癌細胞融合的抗腫瘤作用及機制及作為卵巢癌腫瘤疫苗的可能性。
(2) 探討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IL12+環磷酰胺對卵巢癌免疫治
療的效果。
(3) 光動力學治療卵巢癌的免役學機制及相關腫瘤疫苗的研究。
卵巢癌分子生物學及靶向治療研究:
(1) 高效靶向調控Fas基因表達治療人卵巢癌的實驗研究
(2) 重組的rev-caspase-3基因體外誘導卵巢癌細胞系SKOV3細胞凋亡的研究
(3) 卵巢癌抗體芯片表達及其與患者免疫狀態、內分泌改變和CA125變化的相關性研究
(4) 靶向調控的活性caspase-3聯合flavopridol治療人卵巢癌的實驗研究。
(5) 小分子細胞周期素依賴蛋白激酶抑制劑flavopridol聯合紫杉醇治療卵巢癌的實驗研究。
(6) 人端粒酶逆轉錄啟動子二步轉錄增強系統hTERTp-TSTA的夠建及其在卵巢癌中靶向轉錄活性的研究。
(7) 卵巢癌腫瘤干細胞研究
婦科腫瘤的耐藥機制研究:
1.絨癌耐藥細胞系的構建及耐藥機制的研究。結果表明,絨癌耐藥細胞系耐藥性的產生與耐藥基因GST-??、LRP、MRP、DHFR的表達關系不密切,而與多藥耐藥基因MDR1的表達有關。這樣,就為尋求逆轉耐藥的研究提供了靶標變量。
2.細胞因子轉導對絨癌耐藥逆轉作用的研究。結果表明,耐藥細胞系轉導IL-2和TNF-??基因后,其耐藥基因MDR1的表達完全或部分被逆轉,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明顯增加,耐藥腫瘤細胞的凋亡也增加。為臨床上治療耐藥性GTN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途徑,為臨床上應用細胞因子逆轉耐藥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3.MDR1-mRNA提高人造血細胞對化療藥物耐藥性的體外研究。結果表明,通過脂質體介導,無血清環境下,將人類mdr1基因野生型全長mRNA轉導入臍血單個核血細胞,增加了細胞內mdr1基因mRNA的含量,增加了mdr1基因編碼的P-gp蛋白的表達,提高了細胞的耐藥性。對基因轉導后臍血輸注,緩解和治療惡性腫瘤化療帶來的骨髓抑制,進行了應用于臨床前的基礎研究,并證實其可行性。而且人工合成的MDR1-mRNA不需整合進細胞基因組即可表達,其今后的臨床應用前景十分廣闊,對于提高惡性腫瘤的治療效果具有非常重要意義。以上有關滋養細胞腫瘤耐藥及相關基礎研究在該領域均為開創性研究。
滋養細胞腫瘤的治療
滋養細胞腫瘤是一種高度惡性的婦科腫瘤,在中國比較多見,絕大多數發生在葡萄胎、流產和正常產后,來源于胚胎的滋養細胞。該腫瘤破壞性極強,原發于子宮,很早就可以通過血運轉移到全身,成為一種全身性疾病,病人一旦發病,如得不到有效治療,多數在半年之內死亡。國外曾有位病理學家說“凡是絨癌,病人都沒有存活的,存活的都不是絨癌”。北京協和醫院宋鴻釗院士自50年代開始,領導研究小組對該腫瘤的發生發展及診斷與治療進行了潛心研究,并取得了巨大成功。首創大劑量5-FU等化學藥物治療絨癌,取得了突破性治療效果,初治病人死亡率由過去的90%以上下降至15%以下。自1959年開始研究單純藥物治療的同時,不按常規切除原發灶存在的子宮,以保留病人的生育機能,獲得成功。病愈后所生子女及子女再生育都均正常,遺傳學研究亦未發現異常。提出了絨癌臨床分期方法,已被WHO定為統一臨床分期法。近年雖然FIGO對該分期有修改,但框架仍是原來的。以上研究成果不僅為絨癌這一高度惡性癌癥提供了一個有效治療的方法,挽救了大量病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在藥物治療癌癥史上樹立了第一個成功的先例,促進了藥物治療癌癥的發展。為此,該階段性成果曾獲得1978年國家科學大會集體成果獎、1981年衛生部科研成果一等獎以及198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然而,滋養細胞腫瘤耐藥病例及極晚期多臟器轉移的危重患者的治療效果尚不滿意,死亡率可達40%。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對滋養細胞腫瘤尤其是高?;颊叩脑\治規范還不健全,從而導致了大量患者并未能接受正規治療而發展為耐藥或晚期多臟器轉移的危重患者,這一部分患者也就構成了滋養細胞腫瘤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故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重點轉入這兩方面的研究,進行大量的臨床探索及實驗研究,成立了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滋養細胞腫瘤診斷與治療中心。有關“耐藥及危重絨癌病例治療的研究”又獲得2000年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關于“滋養細胞腫瘤耐藥的基礎與臨床研究”獲得2007年中華醫學獎。
近十多年來在多項國家自然基金的資助下,在前期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滋養細胞腫瘤耐藥機制、耐藥標志物篩查和耐藥逆轉等多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分別成功建立了針對臨床滋養細胞腫瘤化療常用藥物耐藥的絨癌細胞株,應用基因工程技術,將細胞因子基因導入絨毛膜癌耐藥細胞系進行了耐藥性逆轉的體內外研究。發現IL-2基因轉導對于MDR1基因的表達具有完全的抑制作用且顯著增加耐藥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而TNF-α的導入在增加耐藥細胞敏感性的同時也能部分逆轉細胞MDR1的表達。在裸鼠移植瘤模型中發現,細胞因子TNF-a基因轉導能在體內明顯逆轉絨毛膜癌耐藥的耐藥性,增加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并根據免疫組化等相關方面的研究結果提出TNF-α基因的治療可能是通過抑制Bcl-2介導的凋亡信號傳導通路相關。進而又對敏感和耐藥細胞的差異表達蛋白質進行了高通量的蛋白質組學研究,提出內質網蛋白質折疊相關通路激活以及化療藥物介導的腫瘤細胞免疫源性死亡通路異??赡軈⑴c絨癌耐藥的發生。從而為深入探討滋養細胞腫瘤的耐藥機制、尋找早期耐藥標志物以及耐藥逆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臨床研究方面,針對滋養細胞腫瘤的診斷與鑒別診斷,研究小組在總結了10多年來大量的臨床病例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現有的臨床技術的發展,提出了對絨癌診斷與鑒別診斷的流程與臨床注意事項,避免了許多病例的誤診誤治。在葡萄胎的處理方面,提出了在葡萄胎清除前即發生肺內轉移(或稱葡萄胎肺內游走)的患者,如果清宮后血hCG下降滿意者,可密切觀察而無需化療的觀點。另外,通過近20年來臨床病例的隨診研究,結合滋養細胞腫瘤容易發生肺轉移的特點,在治療過程中有一部分病例血hCG正常后肺內轉移瘤并不能消失,經過大量的臨床病例隨訪與手術病理分析,提出了對傳統滋養細胞腫瘤治愈標準修正的觀點,即對于經過規范治療后血??-hCG降至正常,而再經過鞏固化療后肺內轉移灶不再繼續縮小的滋養細胞腫瘤患者可以認為臨床完全緩解,尤其是對于非耐藥的初治患者并不需要肺葉切除也無需進一步化療。從而避免了患者因過度化療或不必要的手術所導致的副反應及并發癥的發生以及給患者帶來的身心傷害和經濟損失。在滋養細胞腫瘤耐藥患者治療的臨床研究方面,采用超選擇性動脈插管灌注化療治療絨癌耐藥病例取得重要進展,為耐藥病人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手段。探討設計新的聯合化療方案治療絨癌耐藥病例,如大劑量多藥聯合化療方案氟尿核苷(FUDR)聯合更生霉素、足葉乙甙和長春新堿(FAEV方案)對耐藥病例的治療效果。同時根據中國人種的特點,其還借鑒并改良了國外大劑量EMA/EP化療方案,對絨癌耐藥患者進行了系統的治療并輔以手術,完全緩解率達到70%以上。強調了手術聯合化療治療耐藥性滋養細胞腫瘤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并提出了耐藥患者手術治療適應癥與手術時機的選擇,以及手術聯合化療治療成功率的影響因素,為臨床實踐提供了指導性建議。通過以上的研究并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綜合治療方法,使耐藥及危重絨癌病人的治療效果得到明顯提高,耐藥患者綜合治療后完全緩解率達70%以上。治療效果為國際領先水平,也使醫院成為了全國耐藥與高危滋養細胞腫瘤患者的診治中心。
中國臨床變態反應學起源于北京協和醫院。1938年,該院張慶松教授赴美深造,于學習耳鼻喉的同時學習變態反應。張教授1939年歸國后,擬在當時的北京協和醫院籌建一個變態反應門診,但因抗日戰爭而中斷。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張慶松教授率領葉世泰等再次籌建變態反應科。1956年5月1日,中國第一個變態反應科在北京協和醫院正式創建。
北京協和醫院變態(過敏)反應科是中國臨床變態反應學的發源地和搖籃。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已逐漸成為中國變態反應學科的醫、教、研中心,在過敏反應性疾病的診斷、治療及基礎研究方面居國內領先水平,在國際也有一定影響。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在中國老百姓心中享有較高的聲譽,看過敏性疾病去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已成為全國過敏性疾病患者的共識。2009年該科的門診量接近7萬人次 高峰季節日門診量近350人次,患者大部分來自全國各地。
北京協和醫院變態(過敏)反應科在歷屆主任張慶松、葉世泰,張宏譽和尹佳教授的領導下,幾十年來在醫療、科研、教學和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的創建等方面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對中國變態反應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五十年代末,剛剛建立的變態(過敏)反應科迎來了一大批季節性過敏性鼻炎的病人,經過連續多年的北京地區空氣中的花粉調查和深入細致的臨床研究,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的專家在世界首次發現并證實蒿屬花粉是中國北方地區夏秋季的重要致敏花粉,從而奠定了中國花粉變態反應研究的基礎。
七十年代 通過長期家庭及糧店的現場調查,在從病人家庭和糧店收集的塵土中第一次發現塵螨,為中國塵螨過敏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奠定了基礎。
八十年代 北京協和醫院變態(過敏)反應科牽頭完成了全國氣傳致敏花粉調查,初步摸清了中國各省及地區致敏花粉的分布情況。為中國花粉癥的臨床診斷和治療工作奠定了基礎。緊隨其后,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再次牽頭完成了全國空氣中霉菌的調查,為中國霉菌過敏性疾病的診治和研究奠定了基礎。
九十年代,變態(過敏)反應科在世界上首次報道葎草花粉也是中國北方地區夏秋季最重要的致敏花粉之一,其地位與蒿屬花粉同樣重要,并首次建立了體外檢測葎草花粉特異性IgE的方法。
北京協和醫院是衛生部指定的疑難重癥診療中心,變態(過敏)反應科的醫生著眼于臨床,完成了許多在中國前所未有的工作。包括在中國最早開始遺傳性血管神經性水腫的研究,迄今已收集來自40多個家系的200多例病人,對其發病機制、臨床特點及治療進行了深入研究,對此領域的研究已達國際領先水平;在國內首次診斷出占一般哮喘病1%-2%的變應性支氣管肺曲菌病,并先后建立了ELISA和免疫印跡技術檢測特異性IgE和IgG的方法;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嬰幼兒變態反應工作,編著了有關嬰幼兒變態反應的第一部專著。
近年來,變態(過敏)反應科正牽頭全國其他18家三甲醫院進行中國主要過敏性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涉及18個省市18萬普通城市和鄉村人口。
北京協和醫院變態(過敏)反應科是中國唯一的抗過敏藥物臨床藥理試驗基地,迄今為止已完成40余項I-IV期臨床藥理試驗。
北京協和醫院變態(過敏)反應科現有在職職工17人,其中正教授1人,副教授5人,主治醫師3人,助理研究員1人,實習研究員1人,主管技師1人,主管護師5人,變態反應科40歲以下的醫師全部具有博士學位,北京協和醫院變態(過敏)反應科擁有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北京協和醫院變態(過敏)反應科是國家繼續教育基地,目前承擔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八年制的臨床變態反應學教學任務。變態反應科的醫生極其重視在全國推廣和發展中國的變態反應事業,曾先后主編和出版了數十部變態反應學專著、教科書和科普讀物;從1982年起,已先后舉辦了34期全國臨床變態反應學習班,培養變態反應??漆t師2000余人,推動了中國儲備變態反應學人才的工程。這些人已成為全國各醫院變態反應學領域中的骨干。目前,變態反應科共培養碩士研究生15名,博士生8名,現有在讀博士生2名,碩士生5名。
北京協和醫院變態(過敏)反應科先后承擔國家科技部社會公益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科技部衛生行業專項基金、北京市首都科技發展聯合攻關重點科研基金項目、衛生部科研基金和院重點科研基金項目等共計1400余萬。變態(過敏)反應科醫生目前已在國內外核心雜志發表論文章200余篇,并多次獲獎。北京協和醫院變態(過敏)反應科對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的創建做出了重要貢獻。1986年,在協和變態反應科的倡議下,成立了全國性的學術組織----中華微生物和免疫學會變態反應學組,并于1989年、1992年、1995年和1998年舉辦了四屆全國變態學術討論會,葉世泰教授任歷屆學組組長。2000年8月,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會討論通過成立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2001年,在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第一屆會議上,葉世泰教授當選為名譽主委,張宏譽教授當選為主任委員。變態(過敏)反應科教授還分別當選為學會秘書長,常委及工作秘書。2009年十月,該科尹佳教授在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分會全國大會上當選為新一屆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分會主任委員,變態反應科王良錄教授當選為候任主委。
2007年,在變態反應科專家的努力下,創辦了中國第一份變態反應學雜志——《中華臨床免疫和變態反應雜志》。經過2年的努力,2010年該期刊將申報國家核心期刊。
在尹佳主任的領導下,變態反應科近年廣泛開展了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先后遴選多位醫生出國培訓進修,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邀請國外著名學者和醫生來該科學術交流,聘請著名專家為該科的外籍客座教授。和多家國外著名醫學院建立了科研合作關系,近3年和美國ACAAI、世界變態反應組織合作,聯合舉辦了3屆“協和過敏性疾病國際高峰論壇”。 在協和幾代人和全國同道們的共同努力下,一個欣欣向榮,具有中國特色的變態反應學科已出現在東方。中國的變態反應學發源于北京協和醫院,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它生機勃勃的種子正播向全國。協和變態反應科的新一代醫護人員,將以老一代人為榜樣,體恤他們創業的艱辛,珍惜榮譽,奮發自勉,團結合作,再創輝煌,為盡早把協和變態反應科的水平推向世界變態反應學的前列而奮發向上。
北京協和醫院骨科的前身是北平協和醫學院骨科,創立于20世紀20年代,是中國一流的骨科學臨床和研究中心,許多中國外科學界骨科專業的老前輩,如孟繼懋教授、王桂生教授、吳之康教授、王福權教授、宋獻文教授等都曾在這里執教和工作過。
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當時的科主任吳之康教授(已故)帶領全科醫師率先在國內開展脊柱側彎手術治療,在前北美脊柱外科協會主席Dr. Amstrong的幫助下,先后使用Harrigton、Luque、Zielke、CD、Galveston等國際先進技術和設備治療各類脊柱側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及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近年來在邱貴興教授的領導下,全科各方面得到進一步發展,特別在脊柱外科及人工關節的研究等方面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2005年。
注重年輕骨干力量的培養,讓他們在老專家的指導下,主管病房工作,并先后派了多位年輕大夫去澳大利亞、日本、美國、香港等地進修、深造,目前科內主治醫師以上的大夫都曾出國深造過。
注重學術交流,博采眾長,經常與國際上的著名院校和專家進行交流,曾先后邀請美國、法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國的骨科專家來院進行手術演示、作學術報告、研討問題,以提高骨科的診治和科研水平。
注重科研和醫療的結合,科內成立了計算機組,在資料的儲存方面采用了較先進的管理方法;創立了生物力學實驗室,添置了國內最先進的CYBEX TMC脊椎功能評定訓練儀、ZEBRIS脊椎功能評定裝置、以及CYBEX NORM等速功能評定儀,大大提高了脊柱外科以及關節外科的臨床水平和科學研究的水平; 科內每個年輕大夫基本都有一個臨床或基礎研究課題,專家教授們也大都有自己專長的研究課題,形成了科研促醫療的局面,從而大大促進了骨科的全面快速發展。全科現擁有的科研費用約有500萬元人民幣左右。
北京協和醫院骨科現共有3個病區112張病床,設置有普通病房和特需病房,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醫療需求;骨科分有脊柱外科、關節外科、骨科創傷等專業組;東院區骨科門診地處繁華的北京東單北大街,西院區骨科門診毗鄰繁華的西單商業街,患者可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骨科專家門診、骨科特需專家門診及骨科普通門診的服務,而骨科急診則全年365天、全天24小時對患者開放,隨時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 科室內擁有教授8名,副教授10名,主治醫師11名,住院醫師8名,博士后1人,在讀博士生及碩士生21人,并建有生物力學實驗室及基礎實驗室,專/兼職研究人員4人。
北京協和醫院普通外科在中國醫學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輝煌和業績,涌現出很多全國甚至國際聞名的醫學專家,比如曾憲九、朱預、鐘守先、趙玉沛教授等。自八十年代以來,在歷任主任及學科帶頭人領導下,根據普外科特點,在國內最早細化建立專業組:包括胰腺、膽道、胃腸、血管、乳腺、肝臟、外科營養、重癥及相關臨床專業實驗室。經過幾十年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擁有158張病床及2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該科已成為普外領域全國疑難重癥疾病的診治中心,擁有結構合理、素質優秀的人材梯隊,多名專家在中華醫學會和國內外雜志擔任各種領導職務。
北京協和醫院基本外科在胰腺疾病、胃腸疾病、膽道疾病、腸外腸內營養等臨床與科研領域獨具特色,部分研究處于國內、國際領先水平。
北京協和醫院基本外科一貫重視學術梯隊建設,充分發揮上級醫師傳幫帶的作用,形成了健康的良性循環,年齡結構十分合理。目前擁有教授8人,副教授12人,主治醫師25人;其中有博士學位者21人,碩士學位者13人;90%人員處于35-55這個外科醫師的黃金年齡段。在各專業組,教授、副教授、主治的比例也均呈完美的正三角形分布。
普外科疾病多為常見病,發病率高,病人數量、手術數量在任何醫院外科均占最大比重,與人民健康密切相關,其水平高低是國家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隨著醫學事業的迅猛發展,中國普外科學科建設亟待更多的支持關注、更大的投入,以達到與時俱進、與國際接軌。協和普外豐富的病例資源、嚴謹的醫療態度正契合這些因素,從而得到了全面穩定的發展。在胰腺癌的早期診斷、綜合治療,胰腺內外分泌腫瘤的診治,胰腺疾病微創技術應用,胰腺疾病基因研究;胃腸道良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綜合治療,胃癌、大腸癌微創技術應用;膽道疾病的診治及微創技術應用;外科腸內外營養;甲狀腺疾病診治、微創技術應用;腫瘤化療等方面獨據特色,某些方面居國內外領先地位。具體如下:
1.胰腺癌的早期診斷和綜合治療
?。?)高危人群的定義及推廣
在結合大量流行病學研究基礎上,于國內首次提出胰腺癌高危人群的概念,為胰腺癌人群建立了預警指標。目前“胰腺癌高危人群”的定義已經寫入即將發行的專業權威書籍《胰腺病學》中,向全國普及和推廣。
?。?)胰腺癌診治綠色通道的建立及應用
針對胰腺癌臨床診斷現狀,在國內首次提出“胰腺癌診治綠色通道”的概念,使胰腺癌手術切除率由29%提高到35.5%,而國際同期平均水平約20%。此診治流程已獲國內同行認可,對提高中國胰腺癌診治水平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北京協和醫院胰腺癌診治流程圖的制定
結合中國衛生經濟狀況,優化現有診斷方法,對各檢查方法權重進行排序,率先在國內制訂了胰腺癌診治流程,有效避免醫療資源的過度浪費,在胰腺癌診斷方面對北京市及廣大基層單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胰腺癌術前可切除性評估系統
在國內外首次建立了胰腺癌術前可切除性評估系統,并提出建立胰腺癌可切除性評分標準概念,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此項成果正在推廣中。
?。?)胰腺癌圍手術期治療方案
?。嵝g前減黃:實施經ERCP或PTCD方法術前減黃,并首先制訂了減黃標準,這一標準簡單、易操作,已經被許多基層單位采納。
?。饽c內營養支持的應用:自2002年起開展胰腺癌患者圍手術期營養支持研究工作,在術后患者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愀牧际轿冈殳浄椒ǖ慕⒓巴茝V:突破傳統胃造瘺方法的不足,在國內外首次創立了改良式胃造瘺術,操作簡單、安全,提高術后生活質量。
?。湟阮^癌根治術適應癥和合理切除范圍的建立及應用:在國內首先提出了胰頭癌根治術適應癥和合理手術切除范圍。經臨床驗證,手術死亡率胰瘺發生率2.5%,處于國際領先水平;規范了中國胰腺癌手術治療方案,使胰頭癌患者獲得合理治療,取得一定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胰腺癌患者個體化、動態化化療方案
化療是胰腺癌的重要輔助治療手段, 1996年在國內最早提出了胰腺癌聯合化療方案,確定了中國胰腺癌一線化療方案,完成2200多例胰腺癌病人的介入化療,患者術后中位生存時間達12.78個月,1年生存率達到48.66%,標志中國胰腺癌治療效果達國際先進水平。2002年提出了胰腺癌輔助化療新方案,即5-FU聯合健擇治療胰腺癌,經過1000余例次驗證,在改善生活質量方面明顯優于傳統方案。此項研究內容獲得了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2項衛生部臨床學科重點項目的資助,在國內外發表論文30余篇。
2.胃腸道腫瘤的綜合治療
年均手術治療結直腸癌250-300余例。在國內首先開展了經肛門括約肌徑路的直腸外科手術(Mason手術)、直腸癌術中應用雙吻合技術、直腸癌術中全直腸系膜切除術(TME)、經腹直腸癌切除經肛門結腸-肛管吻合術(Parks術)、經升結腸回腸置管造口預防術后吻合口漏、腹腔鏡技術在結直腸癌術中應用、經肛門內鏡顯微手術(TEM)治療直腸疾病、中低位直腸癌新輔助放化療的多中心臨床研究等。年收治胃癌100-150余例。為進一步提高中晚期胃癌病人療效,開展了手術前CT三維重建可切除性評估、新輔助化療的多中心、單中心臨床研究,并加入國家”十一.五”攻關課題計劃,多數病人獲得降期或緩解,提高了根治手術切除率。開展手術中內窺鏡定位,對胃腸道多發病變(腫瘤、息肉、潰瘍、出血等)進行手術中定位,明顯提高了手術療效。
3.腸外和腸內營養的改進和并發癥的預防
對胰腺癌、胃癌病人、炎性腸病等大中型手術及營養不良病人,圍手術期進行腸外營養支持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提出序貫療法,明顯提高了病人的腸內營養支持的耐受度。在熱卡氮量補充方面,應用允許性低熱卡,進一步預防和減少了腸外和腸內營養的并發癥。開展經皮內窺鏡下胃造口及經皮內窺鏡下胃造口-空腸喂養系統,為手術病人提供了長期腸內營養支持的途徑,明顯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質量。
4.微創外科的臨床研究與應用。
自2002年起,在普及腹腔鏡技術培訓及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基礎上,相繼開展經腹腔鏡各腹腔臟器手術。
?。?)微創技術在胰腺外科中的應用
經腹腔鏡胰腺手術操作困難,目前國際上只有極少數中心掌握此技術。2000年始在國內率先開展腹腔鏡胰腺切除技術,目前完成腹腔鏡胰體尾切除22例,病例數量居全國之首。2004年,實施胰腺癌患者術中探查、分期,同時獲取組織學證據,選擇合理的治療方式,將術前可切除性評估準確率提高到90%以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空白。
?。?)開展了腹腔鏡技術在結直腸癌術中應用的研究,2006年在國內率先開展經肛門內鏡顯微手術(TEM)治療直腸疾病。
?。?)開展術中內窺鏡定位、腹腔鏡下胃間質腫瘤切除術。
?。?)開展腹腔鏡下結腸造口旁疝修補術。
?。?)開展腹腔鏡Nissen手術。
?。?)開展腹腔鏡脾切除、闌尾、甲狀腺切除。
5.目前,臨床進一步的深化、細化建設正在進行或籌備進行中。包括:建立普外科研究中心,繼續在胰腺腫瘤、胃腸道腫瘤的早期診斷和綜合治療,腸內外營養方法改進、并發癥預防、外科手術與腫瘤營養免疫,器官移植(胰腺、小腸),微創外科,基因治療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逐步制定胰腺疾病、胃腸道疾病、肝膽疾病、甲狀腺疾病等的協和治療指南。這必將帶動和提高中國普外科研究和治療的整體水平,提高病人生存質量和治療效果,減低醫療費用。
科研是臨床工作的基礎,正是認識到這一點,從曾憲九教授開始的每一任科領導都十分注重科研,投入也很大。2005-2007年間,該科共計申請國家級科研項目12項,項目資金1094萬。2006年,趙玉沛教授及胰腺專業組牽頭、成功申請到國家十五重點攻關項目、臨床多中心研究項目,項目資金達1000萬。該科兩個專業實驗室擁有大批較先進設備,能滿足從動物實驗到分子生物學等各層次需要。院及科室領導的大力支持、充裕的經費,使科研工作取得大量成果。包括:
1. 建立胰腺癌細胞起源及發生的新學說
在國際上首次建立實時、動態演示胰腺癌發生演進過程的動物模型,首次發現胰腺癌細胞起源主要是通過腺泡細胞轉分化形成,導管細胞和胰島細胞在某種程度上參與細胞起源(如圖1、2)。此發現為研究胰腺癌發生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也為早期診斷和有效治療提供了分子靶點(Lab Invest. 2003; 83(6):853-9.影響因子: 5)。
2.新的胰腺癌診斷標記物的篩選與鑒定
采用免疫蛋白質組學技術對多株胰腺癌細胞的膜蛋白進行了深入研究,利用鑒定出的抗膜抗原抗體進行人胰腺癌組織芯片染色,以確定這些從體外培養的胰腺癌細胞中篩查出來的膜抗原在體內腫瘤細胞膜上的表達情況。發現SLP-2、VDAC-1、VDAC-2、CHCHD3和TOM40是新發現的、與人胰腺癌相關且具有免疫原性的膜抗原,利用這些膜抗原的免疫原性檢測胰腺癌高危人群外周血中的特異性抗體將有助于實現胰腺癌的早期診斷(如圖3)。
3.胰腺癌化療與耐藥
化療是胰腺癌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之一,但多藥耐藥現象的存在嚴重阻礙了化療藥物的應用。應用含人類全基因組的表達譜芯片,首次篩查了多種耐化療藥物的胰腺癌細胞的基因表達譜,研究胰腺癌多藥耐藥的總體基因表達情況。篩選出了胰腺癌多藥耐藥中的差異表達基因,并建立了與胰腺癌多藥耐藥發生相關的總體基因表達改變圖譜。首次報道一些參與胰腺癌耐藥的新基因,如:aPHCA、TNKS2、GPX3等,同時還發現一些可能與耐藥相關的EST。對這些基因的進一步研究將可能為胰腺癌多藥耐藥發生的分子機理及治療提供新的靶點及策略。
4.胰腺癌細胞耐放射機制
檢測6株不同胰腺癌細胞的放射敏感性差異,在此基礎上進行多株胰腺癌細胞耐放射性的誘導,獲得了較為穩定的耐放射胰腺癌細胞株,通過基因芯片篩選了親本株和耐放射株細胞之間的差異表達基因,并對其中的部分差異表達基因進行了驗證,其中新發現S100A2與胰腺癌細胞的放射敏感性明顯相關,并通過基因轉染和基因沉默對此進行了驗證。
5.胰腺癌的基因靶向治療
分子靶向治療和基因治療是近年來胰腺癌研究的熱點之一。成功構建了ScFv基因的rAAV重組表達載體,并從抑制增值和誘導凋亡兩方面篩選對抗EGFR單克隆抗體C225敏感的胰腺癌細胞株,發現胰腺癌細胞株AsPC-1對CA225表現出高于其它5株細胞的敏感性。
6.光動力治療胰腺癌的實驗研究
以新型光敏劑2-丁胺-2-去甲氧基竹紅菌乙素(BAHB)為研究對象,進行胰腺癌細胞光動力學治療的體外實驗,發現細胞凋亡是BAHB 光動力作用介導胰腺癌細胞死亡的主要途徑,新型光敏劑竹紅菌素衍生物在光療窗口有強吸收、暗毒性低、光毒性強,是較理想的新型光敏劑,這些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均為首次報道。
7.胰腺癌的免疫治療
γδT細胞具有先天腫瘤免疫監視和后天特異性識別腫瘤抗原的能力,對腫瘤抗原的識別不受MHC分子的限制,具有直接識別腫瘤抗原,不需抗原加工和遞呈。這些特征大大增加了γδT細胞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作用,有望成為新的、更有效的效應細胞。外周血γδT細胞可以彌補傳統效應細胞的不足,表現出較強的腫瘤免疫殺傷作用。
8.其它:
?。?)豬同種異體節段小腸移植的研究
?。?)乙酰肝素化酶在結直腸癌及其轉移中的作用
?。?)直腸癌術前新輔助放化療敏感性預測因子的研究
?。?)K-ras對結腸癌轉移相關蛋白的調節機制和組織芯片的研究
?。?)K-ras對結腸癌E-鈣粘蛋白(E-cadherin)的調節機制及與腫瘤轉移相關性的研究”
?。?)圍手術期腸內營養與血糖控制
?。?)圍手術期果糖應用與血糖控制
?。?)手術后胃腸動力恢復研究
?。?)營養素(谷氨酰胺、魚油)與化療藥物(5-FU, 表阿霉素,絲裂霉素,奧沙利博)分別干預對胃癌細胞株生長的影響”。
多年來,協和普外科總是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基本原則,對醫療質量常抓不懈,趙玉沛教授在擔任普外科主任期間首創的醫療質量控制成為目前在全院乃至全國廣受好評及推廣的制度。近幾年,普外科更是分別從醫、教、研三方面制訂了發展方案,并相繼出臺了關于普通外科醫療規章制度、科研計劃、病案質量管理、住院醫師培養等制度。為提高醫療質量和促進學科進展,科室制定了醫療質量管理監控制度,對于強化科室管理水平,提高醫療質量有著重大意義。在日常工作中,科室嚴格按照“三基、三嚴”的標準要求各級醫師,堅持三級醫師查房制度和住院醫師24小時值班制度,牢固樹立以病人為中心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思想??剖抑匾晫︶t師科研能力的培養,業務學習已成為常規化,科室每周三下午舉行大查房和講課為醫師提供強化臨床知識的平臺,定期舉辦“青年醫師學術沙龍”提高年輕醫師對專業的興趣,而且拓寬其思路。每年舉辦的北京協和醫院普通外科論文報告會及普外科新技術研討班則將人才的培訓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這些,均是當前形勢下人性化、多元化管理的成功體現。
北京協和醫院呼吸內科是由中國已故著名呼吸病學專家 - 朱貴卿教授創建的、具有悠久歷史的學科專業,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呼吸科專業科室之一,是中國一流的呼吸科學臨床和研究中心及呼吸疑難病診治中心,擁有眾多的中國呼吸專業的老前輩或知名教授。朱貴卿教授、羅慰慈教授、朱元玨教授、黃席珍教授、林耀廣教授、李龍蕓教授、蔡柏薔和陸慰萱教授等都曾或正在這里執教和工作。目前是國家教委批準的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有博士研究生導師 4人、碩士研究生導師11人;此外,當前還承擔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醫學生的臨床教學任務。 每年接收來自全國各醫院的進修醫師。
目前在編人員37人,正教授(包括正研究員)10人,副教授5人,主治醫師13人,技術人員11人。病房包括東西兩院各一個病區,開放病床82張??苾仍O有肺癌診療中心、哮喘和COPD診療中心、睡眠呼吸疾患診療中心等。呼吸內科現有 10個實驗室和中心:肺功能實驗室2個、血氣分析實驗室、支氣管鏡室2個、細胞學實驗室、基礎研究實驗室、睡眠呼吸診療中心和兩個呼吸治療中心。
呼吸內科學科分組(10個),肺間質病學組、氣道疾?。ㄏ虲OPD)學組、睡眠呼吸疾病學組、肺癌學組、呼吸重癥監護學組、呼吸生理心理學組、支氣管鏡和介入治療學組、肺功能和血氣學組、肺血管疾病學組和肺部感染學組??苾扔袧夂竦膶W術氣氛,目前每周一下午為胸部疑難疾病討論會,每周二下午全科查房和讀書匯報會,不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每年舉辦呼吸內科進展高級學習班。主持或參加國內、國際學術活動,每年在國際學術刊物、國內核心期刊或國內重大學術會議上發表和宣讀的學術論文約50~80篇。
北京協和醫院皮膚科在中國是最早的皮膚性病學科之一,成立于1924年,首任主任是Dr. Chester N. Frazier。解放后一直由中國皮膚性病學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皮膚性病學家、一級教授李洪迥任科主任。經過近一個世紀來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皮膚性科學科隊伍不斷壯大,在醫療、教學、科研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為中國的皮膚病、性病學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皮膚性病科為國家重點學科、博士生及碩士生培養點?,F有專家、教授16人,其中10名離退休教授仍然參加門診、會診與保健等醫療工作。在職職工47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6名,主治醫師10名,住院醫師3名,技術員5名,護士16名。經過90年幾代人的努力,該科已經成為設有普通門診、性病門診、激光中心、皮膚美容治療中心、保健與特需門診、急診、病房、研究室等的大型皮膚性病科室。擁有一支勤奮好學、朝氣蓬勃、年富力強的醫護隊伍??苾葥碛邢冗M的儀器、設備,為臨床診斷、治療、教學和科研等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
北京協和醫院皮膚科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深受廣大患者信賴,每天500余名來自國內外的患者在皮膚科就診,高峰時日綜合門診量接近1000人次。皮膚科病房設15張病床,接受來自全國各地的嚴重及疑難皮膚病患者。2000年成立的“性病門診”日接診患者近百名,患者們在這里得到了規范、準確的診斷與治療,已經成為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力,集教學、醫療、科研、宣教為一體的性病???,吸引了國際相關機構關注。皮膚科激光中心建成13年以來,每年接診患者近2萬名,該中心引進了國際上先進設備,治療太田痣、鮮紅斑痣、多毛癥療效顯著。西院門診成立皮膚美容治療中心,為患者提供優質專業醫療服務。
皮膚科多年來堅持三級醫師查房及門診疑難病例會診等制度,使老協和的優良傳統與現代醫療技術相結合,提高了醫療質量,培養出一批高水平臨床醫生,使廣大患者獲益。特別是在疑難病例會診會上,來自皮膚科的老專家老教授、年輕醫生和學生,以及兄弟科室、兄弟醫院的臨床醫生、進修生、研究生聚集一堂,帶來了他們的疑難病例和臨床經驗,共同討論病例、交流臨床經驗,為解除患者疾苦出謀獻策。提高了醫療水平,培養了新人,使皮膚科真正成為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疑難病例會診中心。同時,皮膚科還開展多種新項目、新療法,如表皮移植治療白癜風,PUVA治療銀屑病,308nm準分子激光治療白癜風,藥浴治療大皰病、藥疹和皮膚潰瘍,開設包括銀屑病、大皰病、硬皮病、中西醫結合皮膚科、皮膚腫瘤、面部皮膚病、皮膚美容以及皮膚真菌病等專病門診,提高了療效,受到了患者的歡迎。
北京協和醫院整形外科始建于1952年,由中國整形外科創始人之一的宋儒耀教授擔任主任。1957年整形外科脫離協和醫院,歷經擴建、遷移及解散。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北京協和醫院恢復整形外科,仍由宋儒耀教授領銜。1979年,再次脫離協和醫院,擴建為整形外科醫院。為與國際接軌,提高綜合實力,創建世界級水平的綜合醫院,北京協和醫院于2003年再次恢復整形外科。戚可名教授、喬群教授為首席專家,喬群教授擔任整形外科主任.
北京協和醫院整形外科歷經五十余年的發展,已形成技術領先、學科齊全、集醫療、教學、科研于一體的整形中心,擁有雄厚的人才、設備及多學科合作優勢,與國內外整形美容外科學界有廣泛密切的聯系及合作,是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整形外科學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現有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5名,醫學博士6人,碩士2人,博士、碩士研究生10余名。兩位首席專家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副教授、主治醫師等亦各有所長;先后編纂了《整形外科學》、《整形外科手術學》、《整形外科手術圖譜》、《整形外科學手冊》、《整形外科臨床診療規范》、《名院叢書整形外科分冊》、《女性整形美容外科學》、《乳房整形美容外科學》、《乳房美容外科學》、《乳房美學外科》、《乳房整形手術學》、《面頸部整形美容外科學》、《臨床脂肪抽吸技術》、《局部麻醉學》等眾多專著,并出版《整形美容外科指南》、《整形美容系列叢書》、《牽手美容》等科普書籍。擁有多功能B超、內窺鏡、激光、多普勒、正電子治療儀以及微晶磨削、毛發移植等先進的專用器械。
北京協和醫院整形外科的治療范圍涵蓋了整形再造外科(Reconstructive Plastic Surgery)及整形美容外科(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的所有領域,所采用的治療手段均是獲得國內外整形外科界公認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北京協和醫院整形外科以患者為中心,實行24小時優質服務。東西兩院均設有門診及門診手術室,就診條件舒適方便,醫療環境典雅幽靜;病房位于西院,設有各種規格的房間及三十余張病床,以滿足各階層人士的需要。醫院整形外科的全體醫護人員愿意用優良的技術和優質的服務幫助來該科就診的患者重塑理想的形象,重建生活的信心,重回精彩的世界!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正式成立于1961年,在著名內分泌學家劉士豪教授的親自主持下。1978年內分泌科成為獨立科室。1981年被國家教委評定為博士點。1988年被批準為衛生部內分泌重點實驗室。內分泌科是國家重點學科。內分泌科繼承和發展了劉士豪教授開創的內分泌事業,重視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始終保持全方位的研究方向,是全國內分泌學科中最完整、最全面的科室。
研究方向包括垂體疾病、甲狀腺疾病、糖尿病、甲狀旁腺疾病及骨質病、腎上腺疾病和性腺疾病等。研究涉及流行病學、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各個層面。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學術水平一直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史軼蘩教授為中國內分泌領域的工程院院士。2002年,東西兩院合并重組以來,內分泌科進一步充實和擴大。目前現有在職工作人員81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7名、副教授7名,主治醫師18名,住院醫師5名;研究員1名、副研究員4名,主管技師8名、技師2名,中級職稱管理人員1名,主管護師9名、護士18名。通過臨床和科研培養了大批內分泌專業人才?,F已畢業的碩士研究生60余名,博士研究生30余名,他們都成為內分泌研究的骨干。
內分泌科十分重視臨床及臨床研究工作,在此領域始終處于全國領先的地位?,F在東西兩院各設內分泌門診1個,病房2個,病床總數66張。門診分為上午的普通內分泌門診和下午的專病門診,每天約收治病人300多人次。??崎T診包括糖尿病、甲狀腺、腎上腺、代謝性骨病、垂體和性腺疾病等6個,直接為臨床科研服務。內分泌病房主要收治病情危重和診斷難度較大的病種,功能檢查室則開展各種內分泌功能試驗,如刺激或抑制試驗。2002年成立了北京協和醫院垂體疾病診療中心、糖尿病中心、肥胖疾病診治中心,骨代謝疾病診療中心等4個醫學中心,這些中心在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中也發揮了一定作用。
內分泌科每年在國家及其他刊物上發表論文50余篇,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八六三計劃、國家九五及十五攻關課題,北京市以及部院校課題多項。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二等獎2次,還多次榮獲衛生部科學技術進步獎,對于推動中國內分泌的發展和進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一直參與中華內分泌學分會和糖尿病學分會,北京內分泌學會和糖尿病學會的領導工作。
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成立于1921年,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歷經90余載風雨,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已經成為全國久負盛名的神經???,科室專業設置齊全,技術力量雄厚,是國內最早的神經病學專業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點及博士后工作站之一。在處理和解決疑難雜癥和重癥方面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F擁有11個專業組(臨床神經生理、腦電圖與癲癇、癡呆與認知障礙、腦血管病、帕金森及運動障礙、神經病理、神經肌肉病、感染與腦脊液細胞學、神經免疫、神經遺傳和睡眠),開設9個特色門診(神經肌肉病門診、肌張力障礙和肉毒毒素治療門診、帕金森病和老年癡呆門診、癲癇門診、腦血管病門診、運動神經元病、重癥肌無力門診、多發性硬化門診和頭痛門診等),為廣大患者提供高水平的醫療服務。
科室以診治疑難重癥病人為主,在常見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如運動神經元病、腦血管病、癲癇、神經肌肉病、重癥肌無力、帕金森和老年癡呆、多發性硬化、邊緣性腦炎、頭痛和神經癥等方面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臨床方面基本功扎實,總體實力強,特別在處理和解決疑難雜癥和重癥方面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每年門診接治患者近10萬人,住院患者1500余人。
科室實設有肌電圖、腦電圖、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室,神經病理實驗室和神經免疫生化實驗室。醫生和技術人員有著多年的臨床經驗。
科室承擔大量教學任務。承擔北京協和醫學院八年制醫大本科生、研究生、進修醫師的教學工作,是北京市住院醫師規范培訓基地。每年舉辦5個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有神經系統疾病高級進展學習班;經顱多普勒超聲學習班;肌電圖和腦誘發電位學習班;腦電圖和癲癇診療進展學習班;肌張力障礙診斷治療學習班等。
在完成繁重臨床工作任務的同時,科室重視開展科研工作,研究內容覆蓋了神經系統疾病的主要領域,開展以臨床為導向的科學研究,臨床與基礎研究相輔相成,促進學科水平的提高。如科室連續15年承擔國家支撐計劃腦血管病課題,在推廣腦梗死急性期和二級預防標準化治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包括神經科、介入科、血管外科、放射、超聲及其他影像科醫生及康復師的腦血管病綜合診治團隊。在TCD、高分辨核磁、CTA、PET及SPECT、DSA等腦血管病影像評估方面有突出的臨床研究成果,對腦血管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進行了重要的探索,并進行了廣泛的臨床應用,使該科對腦血管病患者針對病因的個體化治療達國內領先水平。針對運動神經元病的研究,建立了大樣本的臨床及生物標本數據庫,并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深入開展發病機制的研究,連續發表多篇高水平的學術文章。近5年,共承擔科研課題29項,其中國家級科研課題13項,省部級課題6項,北京市課題4項,院校級課題5項,共擁有科研經費2072萬元。曾獲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及多項省部級在內的科研成果獎。
科室現有床位80余張,醫生 4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6人、主治醫生18人、住院醫生7人。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生導師6人?,F有各級護理人員40人??剖抑匾暼瞬排囵B,老一輩知名專家老當益壯,中青年專家年富力強,年輕醫師迅速成長。90%的高級教師有在國外學習和進修的經歷?,F任科室主任崔麗英教授曾擔任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和前主任委員,現任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候補主任委員及《中華神經科雜志》主編,科室15人次在中華醫學會各專業學組任職,10余人擔任多家國內核心期刊雜志副主編及編委。
北京協和醫院骨科的前身是北平協和醫學院骨科,創立于20世紀20年代,是中國一流的骨科學臨床和研究中心,許多中國外科學界骨科專業的老前輩,如孟繼懋教授、王桂生教授、吳之康教授、王福權教授、宋獻文教授等都曾在這里執教和工作過。
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當時的科主任吳之康教授(已故)帶領全科醫師率先在國內開展脊柱側彎手術治療,在前北美脊柱外科協會主席Dr. Amstrong的幫助下,先后使用Harrigton、Luque、Zielke、CD、Galveston等國際先進技術和設備治療各類脊柱側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及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近年來在邱貴興教授的領導下,全科各方面得到進一步發展,特別在脊柱外科及人工關節的研究等方面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2005年。
注重年輕骨干力量的培養,讓他們在老專家的指導下,主管病房工作,并先后派了多位年輕大夫去澳大利亞、日本、美國、香港等地進修、深造,目前科內主治醫師以上的大夫都曾出國深造過。
注重學術交流,博采眾長,經常與國際上的著名院校和專家進行交流,曾先后邀請美國、法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國的骨科專家來院進行手術演示、作學術報告、研討問題,以提高骨科的診治和科研水平。
注重科研和醫療的結合,科內成立了計算機組,在資料的儲存方面采用了較先進的管理方法;創立了生物力學實驗室,添置了國內最先進的CYBEX TMC脊椎功能評定訓練儀、ZEBRIS脊椎功能評定裝置、以及CYBEX NORM等速功能評定儀,大大提高了脊柱外科以及關節外科的臨床水平和科學研究的水平; 科內每個年輕大夫基本都有一個臨床或基礎研究課題,專家教授們也大都有自己專長的研究課題,形成了科研促醫療的局面,從而大大促進了骨科的全面快速發展。全科現擁有的科研費用約有500萬元人民幣左右。
北京協和醫院骨科現共有3個病區112張病床,設置有普通病房和特需病房,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醫療需求;骨科分有脊柱外科、關節外科、骨科創傷等專業組;東院區骨科門診地處繁華的北京東單北大街,西院區骨科門診毗鄰繁華的西單商業街,患者可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骨科專家門診、骨科特需專家門診及骨科普通門診的服務,而骨科急診則全年365天、全天24小時對患者開放,隨時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 科室內擁有教授8名,副教授10名,主治醫師11名,住院醫師8名,博士后1人,在讀博士生及碩士生21人,并建有生物力學實驗室及基礎實驗室,專/兼職研究人員4人。
北京協和醫院骨科的前身是北平協和醫學院骨科,創立于20世紀20年代,是中國一流的骨科學臨床和研究中心,許多中國外科學界骨科專業的老前輩,如孟繼懋教授、王桂生教授、吳之康教授、王福權教授、宋獻文教授等都曾在這里執教和工作過。
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當時的科主任吳之康教授(已故)帶領全科醫師率先在國內開展脊柱側彎手術治療,在前北美脊柱外科協會主席Dr. Amstrong的幫助下,先后使用Harrigton、Luque、Zielke、CD、Galveston等國際先進技術和設備治療各類脊柱側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及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近年來在邱貴興教授的領導下,全科各方面得到進一步發展,特別在脊柱外科及人工關節的研究等方面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2005年。
注重年輕骨干力量的培養,讓他們在老專家的指導下,主管病房工作,并先后派了多位年輕大夫去澳大利亞、日本、美國、香港等地進修、深造,目前科內主治醫師以上的大夫都曾出國深造過。
注重學術交流,博采眾長,經常與國際上的著名院校和專家進行交流,曾先后邀請美國、法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國的骨科專家來院進行手術演示、作學術報告、研討問題,以提高骨科的診治和科研水平。
注重科研和醫療的結合,科內成立了計算機組,在資料的儲存方面采用了較先進的管理方法;創立了生物力學實驗室,添置了國內最先進的CYBEX TMC脊椎功能評定訓練儀、ZEBRIS脊椎功能評定裝置、以及CYBEX NORM等速功能評定儀,大大提高了脊柱外科以及關節外科的臨床水平和科學研究的水平; 科內每個年輕大夫基本都有一個臨床或基礎研究課題,專家教授們也大都有自己專長的研究課題,形成了科研促醫療的局面,從而大大促進了骨科的全面快速發展。全科現擁有的科研費用約有500萬元人民幣左右。
北京協和醫院骨科現共有3個病區112張病床,設置有普通病房和特需病房,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醫療需求;骨科分有脊柱外科、關節外科、骨科創傷等專業組;東院區骨科門診地處繁華的北京東單北大街,西院區骨科門診毗鄰繁華的西單商業街,患者可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骨科專家門診、骨科特需專家門診及骨科普通門診的服務,而骨科急診則全年365天、全天24小時對患者開放,隨時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 科室內擁有教授8名,副教授10名,主治醫師11名,住院醫師8名,博士后1人,在讀博士生及碩士生21人,并建有生物力學實驗室及基礎實驗室,專/兼職研究人員4人。
北京協和醫院產科擅長處理妊娠合并急危重癥以及疑難內外科合并癥,建立了高危孕產婦重癥監護病房(ICU)和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ICU),降低了孕產婦和圍產兒死亡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產前診斷實驗室 ,研究并發展出一整套胎兒取材方法:羊膜腔穿刺、經腹早孕絨毛活檢、臍靜脈穿刺、胎兒鏡檢查等。開發和應用新技術:外周血染色體制備、羊水染色體制備、絨毛染色體制備、產前篩查、某些遺傳病的基因診斷、某些代謝病的生化指標檢查、外周血、羊水和絨毛細胞分析等。
腎臟病科于1979年在中國作為一個嶄新的學科才剛剛起步,畢增祺教授有遠見的創立了北京協和醫院內科腎臟病專業組,成為中國最早的腎臟內科之一。1980年起建立了腎臟病實驗室和血液透析室。九十年代初期,一批年輕的學者從海外學成歸來,為腎臟病臨床、教學和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發展契機。1993年北京協和醫院內科腎臟病專業組和其他各專業組一樣,都改為學科即腎臟病科,同時成立了血液凈化中心。90年代后期,多位博士、碩士研究生畢業,并相繼赴美國、歐洲、澳大利亞和日本完成博士后訓練或進修歸來,使得腎內科更具生機和活力。經過近30余年艱苦創業,協和腎內科已逐步發展成為現代化的腎臟病診療中心,包括腎臟病門診、病房、血液凈化(包括腹膜透析)中心、和腎臟病實驗室。
多年來,在衛生部直接領導下,在高干保健,外賓治療,出國醫療會診等任務上,完成大量工作。
協和醫院多科嚴格的醫師輪轉培訓制度及三級查房制度、以及各級醫師扎實的內科基礎,和合作雄厚的綜合實力,使得該科在復雜病例的診治和重癥患者的搶救中獨具優勢,在業界得到一致肯定。
學科人才梯隊及學科人員學術兼職
近三十年的學科發展中,三代學科帶頭人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北京協和醫院腎內科擁有一支學歷層次高(主治醫師及副教授90%為博士研究生畢業)年輕的專業梯隊?,F有教授3人,博士生導師2名,副教授10人,均在國外接受過嚴格的科研或臨床Fellow的培訓,回國后均能領導相關團隊開展臨床和科研工作,并有數位碩士研究生導師。主治醫師5人,均經過協和內科嚴格的臨床訓練,日常臨床和教學工作中基本可以獨當一面?,F有在讀碩士研究生5名,博士研究生12名,實驗室和血透中心有主管技師4名。經協和醫院進修的同仁,在當地醫院作為骨干開展工作,目前已有數名醫師已成為中華腎病學會常委或委員。
臨床醫療工作
協和醫院腎內科由門診、病房、血透中心、腹透中心、實驗室五部分組成,科室下設腎小球疾病、腎小管間質疾病、高血壓水鹽代謝、慢性腎衰非透析治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腎移植等專業方向。門診量近40000人次/年,病房床位52張,東院32張,西院20張。每年住院和腎穿刺活檢接近1000人次/年。
腎內科作為全國疑難病研究治療中心的協和醫院的一部分,面對的許多病人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疑難雜癥和重癥患者,在復雜病例的診治和重癥患者的搶救中,顯示出各級醫師扎實的內科基礎和協和多科合作雄厚的綜合實力,在國內享有較高的聲譽。這些都是和協和醫院完善的三級查房制度,見習醫師、實習醫師、住院醫師巡診及講課制度,住院醫師、主治醫師輪轉培養制度分不開的。
腎內科黃慶元教授、蘇穎副教授曾先后在美國進修學習腎臟病病理一年。該工作目前由科副主任李航副教授領導,并有一位專門進行實驗室病理工作的大夫參加。腎內科堅持每周一次臨床病理讀片會,近年來,病理診斷質量得以不斷提高,診斷水平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
從1997年以來,建立的完善的臨床疑難病例資料庫、腎臟病理資料庫及與此配套的血清庫、尿液標本庫、DNA庫等,正在開始為臨床診療水平的提高和臨床科研發揮越來越重要的基礎平臺作用。
近年來該科更加注重與兄弟科室的聯手協作,提高危重病的防治水平。與檢驗科合作,據住院病人檢測的全部89778次腎功能(Scr)數據,國內率先應用國際最新RIFLE標準,得到真正意義上大型綜合醫院內獲得性ARF發生率的流行病學資料,以減少重癥ARF發生,改善AKI預后。還與放射科、細菌室、呼吸科、感染科3P實驗室合作,針對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腎炎患者的PC感染、呼吸衰竭與淋巴細胞計數和T淋巴細胞亞群的功能關系,建立了預警機制,及時的發現避免和挽救了免疫低下導致的危及生命的重癥感染的發生,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
70年代醫學初步開展血液凈化及腹膜透析工作,對救治危重患者起了重要作用。血液凈化中心現有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20余人,腹透中心成立于1999年,近3年發展迅速,腹膜透析患者由80增至160人,存活時間最長的患者達13年。腹膜炎的發生率為1/68患者月,為國內領先地位。
目前血液凈化中心由腎內科副主任孫陽副教授負責,孫陽副教授為中華醫學會醫院管理學會質量管理專業委員會常委兼秘書長、北京市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透析治療組副主任委員。血液凈化中心和腹透中心擁有國內外先進的血透機63臺、人工肝治療機1臺,血漿置換機2臺、床旁血濾機4臺及腹透機4臺。建立了完善的聯機尿素氮監測系統,容量監測系統,卡匣調鈉透析系統,血液透析電腦監控系統,開展國內所有的新型特殊的血液凈化治療項目,如CRRT、免疫吸附、膽紅素吸附治療、分子吸附再循環系統(人工肝MARS)。其中針對危重患者隨時(24h)隨地(全院所有病房)的CRRT(持續床旁腎臟替代治療)工作是全院危重病患者搶救系統的重要環節。四川發生5.12地震,該科受衛生部和北京市衛生局任務,4位醫生和護士趕赴一線參與擠壓綜合征和并急性腎衰危重病患者的搶救,受到各方好評。
腎內科是最早開展腎移植工作的科室之一,目前有相對固定大夫進行長期隨診。2002年腎內科聯合泌尿外科、兒科成立了集臨床、科研、教學、科普為一體的腎臟病中心。中心的成立便于患者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到慢性腎功能不全的防治,使患者可以得到腎臟病非透析治療及替代治療(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腎移植)的一體化治療和服務。近年來更是在兒童腎臟病理、成人Fabry病的篩選和親屬腎移植的開展方面展開更加密切的合作。
科研工作
腎內科經過近30年的發展已經在國內腎臟病臨床科研方面有較好的聲譽。80年代初,首先研制出腎衰必需氨基酸制劑,探討了中西醫結合在慢性腎衰非透析治療中的意義,率先在國內開展了狼瘡性腎炎的免疫病理學及臨床研究,走在全國腎臟病界的前列。90年代以來腎內科開始承擔一些國家八五、九五攻關項目,衛生部及教委資助的科研項目在該科逐步開展,包括八五攻關項目“國產CAPD透析袋和透析液的研究”,“雷公藤多甙在移植免疫、外周血T細胞、腎臟系膜細胞中的免疫抑制作用的系列研究”“細胞凋亡在腎小管損傷中的作用”“脂代謝在腎臟病中的研究”等。
發展中的腎臟病實驗室擁有國內先進的病理圖象攝入和處理系統,能獨立完成腎臟病理的普通光鏡及特染、電鏡(免疫電鏡)、免疫熒光、免疫雙染、原位雜交技術;在完成常規臨床實驗的同時,每年為10-20位博士生和碩士生提供包括實驗動物學、病理、普通生化、細胞免疫學、分子生物學、放射免疫學等高質量的技術支持,使本學科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從大體病理,拓展到蛋白功能、分子水平,使得國家九五攻關項目“2型糖尿病早期腎病的診斷與治療”、科技部“脂代謝與腎臟病的研究”、“糖尿病腎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國家博士點基金“血脂康治療腎臟病的基礎研究”,衛生部基金“腎小管上皮細胞轉分化在馬兜林酸腎病機制中的作用”等研究得以順利完成和開展。其中對他汀類藥物非降脂的腎臟保護作用,脂代謝與腎臟病的系列研究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獲2003年協和醫院科研論文一等獎,有關藥物(特別是中藥馬兜鈴酸)促使腎小管上皮細胞轉分化、凋亡和間質纖維化的研究是國內最早、最系統、最深入的。
近幾年,腎內科在原有優勢項目的基礎上加強了科研的投入和產出,其中糖尿病小管間質病變機制研究(科技部基金),COX2與nNOS在腎小球球旁器致密斑腎素調控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造影劑腎病及缺血性腎病的臨床與基礎研究(衛生部基金)、氧化應激、VEGF、MCP-1在腎小管上皮細胞表型改變中作用系列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狼瘡腎炎患者腎臟小血管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協和醫院院內基金)等相繼完成,并順利結題。同時,“代謝綜合征腎臟損害的早期診斷和干預”以及“優化整合推廣CKD早期診斷”分別獲得國家衛生部行業基金(419萬)和北京市科委(292萬)資助,是正在開展的工作重點之一;此外一批年輕的研究者從國際著名的實驗室學成歸來,很好的充實了科研隊伍,2006年以來,年輕學者已獲得多項國家級及各級基金資助,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人事部留學回國啟動基金,科技部醫科院基礎臨床聯合基金,科技部醫藥衛生基礎平臺基金(3項),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臨床聯合基金等,內容涉及血管緊張素、腎素的調控機制,COX2-AngII在腎小球腎炎中的相互作用,足細胞凋亡在糖尿病腎病中的分子機制研究,乙肝相關性腎炎、雷帕霉素腎臟病中的基礎與臨床研究等多領域,目前該科脂代謝腎損害研究深度和廣度、腎臟纖維化機制中小管細胞表型改變(轉分化)的研究依然在全國領先,多次在亞太腎臟病年會上口頭報告論文。此外該科是全世界為數不多的幾個,國內唯一的能原代培養腎小球球旁器顆粒細胞的實驗室,與NIH合作的腎素調控機制方面的研究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已有多篇SCI論文發表,并在美國腎臟病年會上ASN口頭報告。該科正在進行中的膜性腎病、糖尿病腎病的病理研究、腹膜透析、院內急性腎衰發病特點普查、尿毒癥患者肺動脈高壓、尿毒癥患者獲得性免疫缺陷等研究相繼在EDTA、ISN(口頭報告)、ASN亞洲腎病年會等國際最重要的腎臟病會議上交流。
作為國家新藥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腎內科承擔了國內多種促紅細胞生成素的全國多中心臨床驗證的組織和牽頭工作,領導和參與了EPO、低分子肝素、環孢酶素A、FK506和甲基強的松龍、曲氨松、靜脈鐵劑、復方a酮酸、依波汀、超純水、糊精腹膜透析液等藥在腎臟病應用方面的臨床驗證工作。其中“促紅細胞生成素的研制和臨床研究”獲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多項驗證工作正在進行中。
當信息和互動成為這個時代使用率最高的詞時,腎內科始終與海內外同行保持密切學術聯系作為學科發展的催化劑,并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倫敦皇家醫學院、美國國立研究院糖尿病腎病研究所、美國尤它州州立大學醫學院、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醫學院腎臟病專業有長期協作關系和博士后培養聯系。目前該科正在進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人事部、衛生部、科技部、北京市、醫科院及醫院資助的科研課題共10余項。該科現有科研經費數百萬,近5年以來,該科在國內核心雜志及國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近200篇文章。
教學工作
作為國內最早與國際接軌的八年制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協和腎內科作為內科學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承擔了八年制本科生、護理學院本科及大專生、夜大成人教育學員診斷學和內科學的教學任務,是協和醫科大學的臨床見習、實習基地。2006年起成為國家首批通過住院醫師培訓基地及二級學科培訓基地,參與修訂了衛生部??漆t師培訓大綱,每年承擔30余人次的住院醫師培訓及5-10人次??漆t師培訓任務。協和特色的住院醫師輪轉及培養制度,為協和醫院內科輸送了大批具備扎實腎內科基本功的優秀人才,同時為各??婆R床研究生輪轉培訓提供了重要的臨床訓練基地。在臨床培訓中狠抓“三基”,同時特別重視臨床思路和學習能力的培養,鼓勵主動自覺的學習和工作作風,積極引導住院醫師參與臨床科研活動。在繼續教育方面承擔腎臟病高級講習班的組織和教學工作,每年為來自全國各地的進修醫師提供??婆嘤?,為基層醫院培養了大批骨干,有數位大夫已成為當地或全國學術委員。
一年一度的國家級腎臟病高級進修班,從2007年開始以專家授課與臨床病歷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將協和多年來的積淀的豐富的臨床經驗直接與學員分享,每年均吸引了上百人的各級醫師與會學習;同時該科參與主辦的5屆中國血液凈化高峰論壇,更是每年吸引了千余人的血液凈化的同行交流和討論,較好的體現了協和醫院在醫教研方面的影響力和吸引力??苾让磕赀x送1-2名碩、博士生赴英、美、澳等國際一流學術研究機構從事科研培訓,密切的科研交流使得科室的學術與教學始終與國際先進水平保持一致,秉承了協和醫學教育嚴謹求精、開門辦學的一貫作風。
不足與展望
協和醫院腎內科將肩負著協和輝煌的過去,秉承協和人“嚴謹、求精、勤奮、奉獻”的優良傳統,但是面對全國各兄弟單位快速發展的形勢,該科在科研特別是基礎研究方面仍然相對薄弱。為此已經開始并醞釀與海外多家科研機構和國內許多重要的實驗室建立更多的協作關系,引進跨國度或地區的人才和學術帶頭人,激勵科內科研人才發奮向學,為響應將北京協和醫院建設成為“國際知名、國內一流、一流榜首”的國家級醫院的目標,腳踏實地的在醫教研各方面,向著更好的傳承和發展的方向努力。
北京協和醫院胸外科是全國第一個成立的胸外科,舊協和醫院外科主任美國人婁克斯教授就施行胸外科手術。胸外科鼻祖吳英愷教授在這里完成了第一例食管癌切除胸內吻合,張紀正教授完成了全國第一例肺切除手術,著名的胸外科專家吳英愷、黃家駟、張紀正、李溫仁、石美鑫、黃國俊、錢中希教授等均在協和醫院胸外科工作。1961年黃家駟教授帶領徐樂天、孫成孚教授重新組建協和新的胸外科,床位18張,每年完成胸外科手術近100例。以后李澤堅、吳良洪教授的加盟使胸外科力量更為強大,同時還開展了心外科手術。
自1981年恢復北京胸外科學術活動以來,活動基地一直在協和醫院,胸外科主任徐樂天教授擔任中華胸心血管外科學會常委、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學會主任委員以來,北京協和醫院胸外科在北京市乃至全國胸外科的學術地位明顯增長,手術數量、手術難度和深度均有明顯的提高。目前該科李澤堅教授任中華胸心血管外科學會秘書長,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學會名譽顧問, 美國lyman Bruwez III國際心胸血管外科會員??浦魅螐堉居菇淌趽沃腥A胸心血管外科學會委員,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李單青副教授為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學會委員,崔玉尚大夫為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學會秘書。另外,該科室人員尚擔任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副主編、食管外科雜志副主編、中國肺癌雜志常務編委、中華外科雜志特邀審稿委員等職務。
由于歷史的原因從1961年至2003年胸外科床位一直為18張,客觀上嚴重限制了胸外科的發展,2003年在院領導親切關懷下,該科床位歷史性增加到42張。
目前胸外科人員梯隊構成情況如下:
正教授:2名
副教授:4名
主治醫師:2名
住院醫師:2名
?。ㄆ渲蝎@得博士學位者3人,碩士學位者4人)
近5年來胸外科收治病人數量、門診量和手術數量均有明現提高。2003年盡管受SARS病情影響,該科室共有13名醫護人員被抽調到診治SARS一線,科室曾一度關停,但收治病人仍達到近1000例,門診量達到3400余人次/年,手術量的增加最為明顯,每年以100例速度增加:
2000年 375例 2001年 485例 2002年 561例 2003年 584例
胸外科手術量在北京市胸外科排名第3,僅次于醫科院腫瘤醫院(1500例)和解放軍總醫院700例),但是這兩院胸外科的床位分別為120張和60張。在每張床位平均手術量,協和醫院胸外科為北京市的第1名。
醫科院腫瘤醫院 120張床 1617例手術 13.48例/床
301醫院 60張床 680例手術 11.33例/床
協和醫院 18張床 561例手術 31.12例/床
(2002年統計資料)
胸外科技術水平已達到北京市以及全國先進行列,普通胸外科技術在該科已經普及,主治醫師以上醫師均能獨立完成常見肺、食管、賁門癌切除和縱隔腫瘤摘除手術,手術合并癥低于10%,住院死亡率低于1%;1990年由徐樂天主任率頭“食管賁門癌外科治療”獲醫科院科技進步三等獎;1995年由李澤堅主任帶領全科室參與的血管外科工作“胸腹主動脈瘤的外科治療”獲醫科院科技進步三等獎;1998年科室“協和醫院食管惡性腫瘤的外科治療”獲北京協和醫院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8月 李澤堅主任帶領全科室(和北京醫院許賢豪并列)“重癥肌無力泛化自身免疫的提出,易疲勞嚴重程度判定及臨床免疫診斷新方法創立”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證書號 99202102)。此外胸外科還接受來自全國的疑難復雜病例的診治,是國內擔負處理難度大、風險高、病情復雜的胸外科之一。除了處理常見胸外科疾病以外,該科外科治療重癥肌無力、胸腺腫瘤手術居全國領先水平,治療食管、賁門癌和支氣管肺癌水平位于全國先進之列。
近年來胸外科較為廣泛開展了電視胸腔鏡和微創外科手術,僅4年VATS手術量累計達400余例(前5年VATS手術量為130余例)。VATS除了處理較為簡單的自發性氣胸、肺活檢外,還開展了較為復雜的手術,如胸腺瘤摘除、縱隔腫瘤切除、小切口胸腔鏡輔助肺葉切除等。
胸腺區巨大惡性腫瘤的手術治療是胸外科的難題,胸外科在近3年來進行胸腺惡性腫瘤根治、上腔靜脈系統切除人工血管架橋術,初步結果優良,成為全國少數施行這一復雜手術的單位之一。
對于COPD晚期患者胸外科開展了肺減容術近30余例,取得了令人可喜的結果,在此基礎上,胸外科準備開展肺移植術。
胸外科因為歷史性的原因以及客觀條件,多年來一直未能建立胸外科實驗室,以至長期以來發表的均是回顧性文章、臨床經驗論文,缺乏前瞻性的科學研究。盡管有些小題目或小科研項目,但是缺乏長遠的、有希望發展的課題,有些科研題目是借他人實驗室來完成的。盡管在1992年以后,該科室在全國核心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50余篇,出版專著4篇,譯著1篇;共培養博士生4名,碩士生7名,但無實驗室、無課題、無資金是胸外科目前最嚴重、最急需解決的問題和困難。
胸外科目前研究方向:
1、著手規劃胸外科實驗室,并開始初步科研工作。
2、肺癌的早期診斷
3、肺癌的外科治療和綜合治療效果
4、重癥肌無力的綜合治療
5、胸腺惡性腫瘤的外科治療
6、肺移植
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歷史悠久,是國內最早開展神經外科工作的科室之一。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神經外科的先驅關頌韜、趙以成教授首先在北京協和醫院開展了國內最早的腦腫瘤手術治療。其后,中國著名的神經外科專家馮傳宜教授、王維鈞教授、尹昭炎教授等為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的發展和壯大做了大量工作,并為中國神經外科的開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目前已累計完成垂體瘤手術5000余例,治療效果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水平,所有副教授以上的醫生均能獨立完成經單鼻蝶竇入路鞍區病變切除術?;诳剖业恼w優勢及良好的診治效果,2002年成立了北京協和醫院垂體瘤神經外科治療中心。
近期,在王任直教授的領導下,在任祖淵、蘇長保教授的關懷下,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在立足垂體瘤診治這一傳統特色的同時,努力在其他亞專業取得突破:尤其是腦膠質瘤綜合治療、腦血管病、脊柱脊髓疾病、功能神經外科等亞專業組發展勢頭迅猛,達到了國內的先進乃至領先水平。該科現開展多項神經系統疾病的手術治療:包括大腦、小腦、腦干、顱底和椎管內的原發和繼發性腫瘤;出血性和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如動脈瘤、動靜脈畸形、動脈粥樣硬化所致頸動脈狹窄等;先天性神經系統畸形如枕大孔區畸形、脊髓空洞癥等;頸椎病和腰骶椎退行性病變;功能性神經外科,如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疼、癲癇、帕金森氏病和運動性疾??;以及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
目前,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在東、西兩院區各有一個病房,共有病床60張?,F有主任醫師(教授)4名、副主任醫師(副教授)7名、主治醫師(講師)6名、住院醫師2名、護理人員35名。另外有碩士研究生4名,博士研究生8名。全天候設立??崎T診,并有專家出診。
北京協和醫院及神經外科擁有國際一流的神經影像學檢查設備:MRI 4臺,CT 5臺,數字減影全腦血管造影儀(DSA)3臺,擁有國內最早的腦功能檢查設備PET(正電子發射斷層攝影),并有SPECT、TCD、24小時腦電監測系統、腦干誘發電位儀等,為神經外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在手術設備方面擁有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手術設備和器械,如手術顯微鏡、神經內鏡、立體定向設備、各種術中X線監視設備、術中超聲儀、超聲吸引器、激光刀等,為高質量地進行各種神經外科手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協和神經外科擁有獨立的神經外科實驗室,每年招收多名研究生及協和醫大八年制醫學生進行科研工作,壯大了科室的科研力量。以神經外科為主要科室完成的"分泌性垂體腺瘤的臨床和基礎研究"1991年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承擔了“七五”至“十一五”等五屆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案哐獕耗X出血CT導向立體定位腦內血腫排空實驗和臨床研究”獲1997年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三等獎。近年來 在王任直教授的主持下,承擔國家863課題三項、國家重大基礎專項研究一項、國家自然基金多項、衛生部、北京市、國家教委等課題多項。開展的腦血管病基因及神經干細胞治療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部分成果達世界先進水平,獲得2008年度中華醫學一等獎、2009年度國家發明二等獎。
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積極推廣先進的神經外科理念和診療經驗,舉辦了多期“垂體論壇”、“神經內鏡學習班”,贏得了國內同行的尊重;同時,加強與國際同仁的學術交流,不僅與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還多次派遣醫生前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哈佛大學、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進行臨床學習、科研訓練。
神經外科科室特色及優勢
北京協和醫院及神經外科擁有國際一流的神經影像學檢查設備,擁有國內最早的腦功能檢查設備PET,并有SPECT、TCD、24小時錄像腦電圖、腦干誘發電位儀等,為神經外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在手術設備方面,擁有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手術設備和器械,如手術顯微鏡、內窺鏡、立體定向設備、各種術中X線監視設備、超聲吸引器、激光刀等,為高質量地進行各種神經外科手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目前已累計完成垂體腺瘤手術5000余例,治療效果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水平,所有副教授以上的醫生均能獨立完成經單鼻蝶竇入路鞍區病變切除術?;诳剖业恼w優勢及良好的診治效果,2002年成立了北京協和醫院垂體腺瘤神經外科治療中心。
近期,在王任直教授的領導下,在任祖淵、蘇長保教授的關懷下,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在立足垂體腺瘤診治這一傳統特色的同時,努力在其他亞專業取得突破:尤其是腦膠質瘤綜合治療、腦血管病、脊柱脊髓疾病、功能神經外科等亞專業組發展勢頭迅猛,達到了國內的先進乃至領先水平。
腦膠質瘤綜合治療專業組:神經外科充分利用協和醫院的綜合優勢,率先在國內開展腦膠質瘤的規范化治療,核磁DTI、功能核磁、PET、術中喚醒、術中導航的技術的聯合使用,極大的提高了功能區腫瘤的手術效果;和國際上同步的標準及強化化療方案、基因檢測在化療中的應用;科學合理的隨訪;使得腦膠質瘤綜合治療居國內領先水平。
腦血管病專業組:腦血管病專業組是一個發展迅速,充滿活力的專業組。建組很短的時間內,就勇于挑戰困難,熟練掌握了前后循環腦動脈瘤的常規及急診手術治療,具備搶救危重癥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的能力,針對癥狀性血管痙攣和合并腦動脈狹窄的腦動脈瘤的術前、術后3H治療、3N治療、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療的應用具有獨到的理解。近年來陸續開展了眉弓鎖孔入路頸內動脈動脈瘤夾閉術、硬膜內外聯合入路眼動脈動脈瘤夾閉術、神經內鏡輔助下基底動脈動脈瘤夾閉術、顳下入路大腦后動脈動脈瘤夾閉術、遠外側入路椎動脈動脈瘤夾閉術,均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出血性腦動脈瘤的圍手術期的死亡率已經低于5%。偶然發現的動脈瘤手術保持0死亡。近年來又陸續開展了硬腦膜動靜脈瘺的手術治療和硬脊膜動靜脈瘺的手術切除。常規進行術中熒光造影,確保了治療的可靠性和療效。同時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的個體化治療具有獨到的理解,指導部分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藥物、介入和手術治療。近年來開展了煙霧病的顱內外搭橋手術治療。
脊柱脊髓疾病專業組:負責各種脊髓內外腫瘤、先天性神經系統畸形如枕大孔區畸形、脊髓空洞癥、脊髓栓系等、頸椎病和腰骶椎退行性病變神經系統疾病的手術治療。
功能神經外科組:負責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疼、癲癇、帕金森氏病等疾病的外科治療。在癲癇的外科手術治療方面,積極探索新的診斷和手術方法,不斷取得新的進展。成功地開展了顱內電極置入術和數字視頻腦電圖監測,為定位困難的癲癇患者提供了新的診斷手段。開展了大腦半球切除術,成功地治愈了一例成年人難治性癲癇持續狀態。
神經外科急重癥組:神經外科急重癥亞專業組目前有醫生2名,??谱o理隊伍10名組成,病床8張。目前擁有進口監護儀10臺、美國CODMAN顱內壓監護儀3臺、進口排痰儀2臺,進口下肢血栓防治泵6臺、防褥瘡氣墊8套、腦電監護儀2套、德國產RIMED經顱多普勒1臺、德國產床旁B超1臺等,可根據臨床需要調用呼吸中心的各種呼吸機。通過與醫院重癥醫學科及急診科的合作,建立完善的神經系統急重癥快速救治通道。主要開展的臨床工作涉及:腦血管病、腦腫瘤卒中、急性顱內壓增高、顱腦創傷等急癥患者的手術及非手術綜合治療和重癥監測;神經外科術后重癥患者的監測和綜合管理??梢蚤_展的技術及監測項目包括:氣管插管、各種動脈、深靜脈穿刺置管術,多參數生命體征監護;有創顱內壓監護技術;有創全身血流動力學監測;腦電視頻監測技術、亞低溫治療、腦氧監測等。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將通過進一步的人才培養及技術提高,依托北京協和醫院的綜合實力,將該專業建成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的神經系統急重癥救治中心,體現國內較高水平的技術優勢和專業優勢 。
三、神經外科科室歷史
北京協和醫院建成于1921年,當時由美國洛克菲勒財團所屬的中華醫學基金會開辦,是“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的附屬醫院。建院伊始,各科室規模較小,但專業力量十分突出,匯集了許多國外教授以及協和醫學院早期畢業的十幾名高材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協和外科醫師洛克斯、關頌韜、趙以成等已經可以開展少量腦科手術,以頭顱外傷及腦腫瘤為主。這也是中國最早的神經外科手術的記錄。關頌韜、趙以成兩位大夫均為協和醫學院博士畢業,留協和醫院任職,并隨后分別留學美國和加拿大研究神經解剖、生理、病理等尖端領域。兩人在1930年、1940年相繼回國后,于北平協和醫院外科首先開始神經外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并撰寫了《顱骨骨折》、《腦部損傷》等論著。他們被公認為中國神經外科的先驅者。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以后,協和醫院被日本軍隊接管。許多名醫不愿意在日寇統治下的醫院工作,相繼另尋場所開業。關頌韜大夫先在北平自行開業,后轉至“中和醫院”繼續為百姓診治。趙以成大夫借錢借屋開業行醫,以“起死濟貧”為座右銘,免費為貧民看病。
關頌韜教授在“中和醫院”工作期間,非常注重臨床教學,培養了馮傳宜等多位年輕大夫。其后,關教授遠赴美國繼續神經外科的研究。趙以成教授在解放后組織了全國神經外科??漆t師培訓班(馮傳宜、王忠誠、尹昭炎、薛慶澄等中國著名神經外科專家均師出此班),并負責籌建了天津總醫院腦外科和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是新中國神經外科界的奠基人。
1947年,北京協和醫院復院。1949年至1964年,馮傳宜、范度、尹昭炎、王維鈞、任祖淵、蘇長保等大夫相繼進入協和醫院工作。1952年,神經外科專業組正式籌建。此時,神外專業組并未完全獨立于大外科,尚需參加大外科的值班和查房。病房位于協和醫院老樓的7號樓,病床數由十幾張逐漸增加到25張左右。當時,神外專業組硬件條件及人手嚴重不足,每周三天做手術,三天做檢查。血管造影、腦室造影、脊髓造影等檢查均需要病房大夫親自完成。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協和神外專業組的各位醫護人員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功,并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馮傳宜、尹昭炎等兩位大夫參加了抗美援朝戰傷的醫療和研究工作,極大提高了顱腦脊髓神經戰傷的診療水平。
1952年,馮傳宜教授開展中國第一例小腦星形細胞瘤切除術成功,受到衛生部的表揚。
在人手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協和神外專業組對兄弟醫院仍進行無私的支援。1956年,應涂通今教授的邀請,馮傳宜教授帶領尹昭炎、王茂山兩位大夫遠赴西安,支援第四軍醫大學一附院神經外科的組建,并親自擔任第四軍醫大學神經外科主任。1958年6月返回協和。其后,馮傳宜教授還相繼到甘肅、青海、新疆、廣東、江西等地開展講學,為國內神經外科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1959年,尹昭炎教授自行設計制造了腦立體定位儀,開展了腦立體定位手術治療帕金森病、Wilson病等,極大提高了顱內手術的精確性。
60年代初,王維鈞教授在國內首先提出頸椎病的診療問題,并在腦血管畸形和基底節疾病的外科治療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解放后至1966年,協和神外專業組的業務范圍和業務水平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不僅能開展顱內腫瘤、椎管內腫瘤、顱腦損傷、先天性枕骨大孔區畸形、三叉神經痛、雷諾氏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神經外科手術治療,而且能開展顱內動靜脈畸形、帕金森病、松果體瘤、后顱窩腫瘤、腦室深部和腦室內手術、頸前入路Cloward Procedure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經咽入路切除齒狀突、斜坡下端減壓手術和內固定的改進等難度較大的手術,手術效果居國內領先地位、國際先進水平。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北京協和醫院的臨床工作受到很大的沖擊和干擾,科研工作幾近停滯。神經外科專業組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仍堅持“以病人為先”的方針,盡量完成基本的醫療任務。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協和神經外科專業組恢復發展,臨床及科研工作均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1978年,尹昭炎、王維鈞等教授總結了協和醫院膠質瘤的診療經驗及枕大孔區畸形的治療特色。
1979年,尹昭炎、王維鈞教授在中國首先采用顯微外科技術經蝶竇摘除了腦垂體微腺瘤,這填補了中國醫療上的一項空白,并獲得1981年衛生部科技進步乙等獎。這項技術為垂體腺瘤的早期治療、提高療效創造了條件,也逐漸成為協和神經外科的特色。其后,任祖淵、蘇長保、王任直等教授進一步改進并完善了垂體微腺瘤、大腺瘤和巨大腺瘤的手術方法,解決了一系列難點,擴大了手術適應癥,提高了手術療效。協和神經外科還在國內首次提出侵襲性垂體腺瘤的概念,以及針對侵襲性垂體腺瘤的綜合診治方法。在此期間,協和神經外科還與內分泌等科室緊密合作,進行激素分泌性垂體腺瘤的臨床和基礎研究,開展對垂體腺瘤術前及術后激素水平的動力學變化研究,并以此指導臨床治療。1991年,協和神經外科參與的“激素分泌性垂體瘤的臨床和基礎研究”獲得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2年,該研究成果再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協和神經外科建立了獨立的神經外科實驗室,每年均招收多名研究生及協和醫大八年制醫學生進行科研工作,進一步壯大了科室的科研力量。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承擔了“七五”至“十一五”等五屆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案哐獕耗X出血CT導向立體定位腦內血腫排空實驗和臨床研究”獲1997年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三等獎。近年來 在王任直教授的主持下,承擔國家863課題兩項、國家重大基礎專項研究一項、國家自然基金多項、衛生部、北京市、國家教委等課題多項。開展的腦血管病基因及神經干細胞治療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部分成果達世界先進水平,獲得2008年度中華醫學一等獎、2009年度國家發明二等獎。開展的腦膠質瘤及垂體腺瘤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績。
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目前已累計完成垂體瘤手術5000余例,治療效果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水平?;谠撆R床優勢,2002年成立了北京協和醫院垂體瘤神經外科治療中心。近期,在王任直教授的領導下,在任祖淵、蘇長保教授的關懷下,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在立足垂體瘤診治這一傳統特色的同時,努力在其他亞專業取得突破。目前,腦血管病、顱腦腫瘤、脊柱脊髓疾病、功能神經外科等多個亞專業均蓬勃發展,達到了國內的先進乃至領先水平。
口腔修復學是口腔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建立在現代醫學和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的生物醫學工程范疇,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性學科,承擔著牙體缺損、牙列缺損或畸形的修復治療、牙列缺失的修復治療、牙周疾患、顳下頜關節疾患及咬合病的預防和修復治療工作。隨著修復材料及工藝的進步,口腔修復技術也隨之飛速發展。醫院口腔修復技術在烤瓷修復、鑄造支架義齒修復等方面已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并與國際接軌。在圓滿完成日常修復治療工作的同時,積極學習國際最先進的修復新技術、新療法,引進新的修復材料,使修復治療水平不斷提高,并開展了以下特色項目:1.利用精密附著體、磁固位、雙套冠等先進技術進行復雜局部義齒和全口義齒的修復治療。2.運用貴金屬烤瓷及全瓷冠為患者進行全牙列或部分牙列美容修復,獲得了極佳的臨床效果。3.口腔修復專業與口腔其他學科甚至口腔科以外的學科都有著密切的協作關系。如正畸治療后的修復治療;利用牙周夾板等修復體治療牙周疾??;為口腔外科及耳鼻喉科頜面部腫瘤術后患者制作腭護板及膺附體的修復治療等。4.種植修復技術;5.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如1)纖維樁修復技術:用于大面積牙體缺損修復,恢復患牙形態和功能。2)硅橡膠印模技術:用于固定修復、固定-活動聯合修復及全口義齒修復的印模技術。3)排齦膏的臨床應用:新型排齦材料,用于固定修復中制取印模前牙齦的處理。
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即原傳染科),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學科特色,所涉及領域主要包括:不明原因的發熱待診,敗血癥,醫院內重癥和疑難感染,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肝病及艾滋病與其它傳染病的診治等。該科中擁有李邦琦、王詩恒、王愛霞教授等著名專家,其中王愛霞教授曾擔任過中華醫學會感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一、人員梯隊:目前在職的醫技人員中有:正主任醫師3名、副主任醫師4名、主治醫師5名、高年資住院醫師1名、助理研究員和實習研究員各1名及主管技師3名。
二、學會任職:近五年來有多人在國家一級學會中任職,分別有:前任中華醫學會感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一人,中華醫學會內科學分會常委兼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感染專業委員會一人,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分會常委兼艾滋病學組一人,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肝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一人,中華醫學會熱帶病學分會常委二人。
三、學科建設:設置包括有:感染病病房,含35張病床;感染性疾病??崎T診;肝炎門診;艾滋病診治中心;傳染病實驗室;P3實驗室及免疫功能檢測實驗室。
四、醫教研工作
醫療工作(疑難感染性疾病的診治):病房收治的疑難病例中主要包括不明原因的發熱待查住院病例(300例/年),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住院病例(30例/年),AIDS門診新病例和住院病例(50例/年)及其他各種病因的感染病例。病房年收治病人數約為450人次;病床使用率為99.2%;門診工作量(包括肝炎門診)近20,000人次;臨床實驗室承擔全院有關傳染病血液標本(包括肝炎病毒核酸PCR檢測、T淋巴細胞亞群、萊姆病抗體及結核特異的淋巴細胞培養+干擾素測定的檢測工作。
感染內科的肝炎門診接診各種病因的肝病病例數約500例/年.并參加院內外感染疑難/危重病例的診治和會診及高干保健任務。積極參與應對突發傳染病與突發公共事件:在過去的2009年中,該科一如既往積極參與應對突發傳染病與突發公共事件。在做好日常醫教研工作的同時,該科多數醫務人員承擔了醫院外派任務,參與衛生部或北京市應對突發傳染病或公共事件的專家組工作,包括:甲流HINI防治、禽流感病例救治指導、內蒙古赤峰市新城區自來水污染事件、新疆7.5事件重癥患者救治、新疆庫車重大交通事故傷員救治等。
教學工作 :在承擔的醫大本科生教學任務中,有兩名副教授分別擔任內科學系診斷學項目負責人、臨床流地病學負責人。并完成:① 1名??漆t生培訓任務;并有2名??谱≡横t師已進入感染科培訓;②參加中組部、人事部為西部培訓感染科人才項目,培訓來自西部地區的感染科醫師3名;③作為衛生部艾滋病培訓基地,培養來自全國各地的??七M修醫師15名;④繼續教育學院檢驗專業和護理專業的診斷學、內科學、傳染病學教學任務共計90學時;⑤開展院內繼續教育項目,共6期,參與人數約800余人;⑥開展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1項、東城區繼續教育項目1項;⑦培養畢業研究生4名,在讀研究生9名。
科研工作:李太生等經申請獲得十一五等國家重點項目有關艾滋病研究課題的科研經費5000余萬;劉曉清獲首發基金重點支持項目。堅持每月2次(合計20余次)文獻匯報,緊密追蹤感染性疾病研究最新進展。發表SCI文章6篇(其中3篇待發表),發表或待發核心期刊論文近40篇。
北京協和醫院心臟外科的前身是心胸外科,有著十分輝煌的歷史,從這里走出了吳英愷、王大同、張紀政、黃家駟等中國心胸外科先驅,著名專家劉曉程教授、朱曉東院士等也先后在此主持工作。1995年,北京協和醫院心外科從心胸外科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三級學科。開放床位25張,其中重癥監護床位8張?,F有主任醫師1名、副主任醫師2名、主治醫師2名、住院醫師2名、灌注技師2名,在讀碩士研究生1名。全科擁有博士學位的人員3名、碩士學位人員1名、學士學位人員2名。年門診量約2500人次,年收治病人400例,每年心臟直視手術例數年230-280例??剖覔碛邢冗M的體外循環機、主動脈球囊反搏儀、離心輔助泵、橋血管流量測量儀、監護儀等設備。心外科非常重視與國內外著名心臟中心之間的學術交流。近年來,北京協和醫院心臟外科與美國克萊夫蘭醫學中心、麻省總醫院、加拿大McGill大學醫院、日本女子醫大等世界一流醫院都有固定合作和定期學術交流計劃,定期互訪。該科多名年輕醫生在上述心臟中心接受臨床培訓,并多次邀請國外著名心血管外科醫生來該科進行手術演示、學術講演等。
北京協和醫院心臟外科開展的手術種類包括:
1.冠心病外科,包括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同期瓣膜置換/成形、升主動脈/半弓置換、室壁瘤切除等;近年來冠心病外科呈現出突飛猛進的勢頭,成為心外科的主要特色之一。每年完成100余例冠脈搭橋手術,其中50%為高危冠心病患者。由于手術技術和圍術期治療水平的提高,手術死亡率下降至0.5%,低于2008年美國胸心外科醫師協會(STS)報道的2.3%,并發癥發生率下降至1%左右。常規應用乳內動脈作為血管移植物,年輕病人應用全動脈化進行冠脈搭橋,大大提高遠期效果和降低再次手術率。對心肌梗死并發癥同期進行外科治療,如室壁瘤切除、缺血性二尖瓣成形。對高齡及重癥患者行冠脈搭橋術效果滿意,年齡最大為82歲。還開展了內窺鏡采集大隱靜脈,切口長度降低為傳統方法的十分之一,大大減少了下肢的手術創傷、降低了切口并發癥發生率。
2.瓣膜外科,包括各種或聯合瓣膜置換/成形手術、同期房顫射頻消融術等;危重瓣膜患者如反復心衰、巨大心房/心室、極低射血分數等占三分之一強,近年來瓣膜成形手術成功率進一步提高,保留了患者自體瓣膜,減少了術后心功能的損失、避免了終生抗凝。部分風濕性二尖瓣病變患者,也成功進行了成形手術。對于合并房顫患者,積極進行術中直視消融,恢復竇性心律,進一步改善心功能、減少栓塞事件。對于巨大左心房患者,積極進行左心房減容手術,部分患者成功進行自體心臟移植以獲得最佳的減容效果。
3.主動脈外科,包括主動脈瘤、動脈夾層分離的手術治療,如Bentall、Wheat、升主動脈置換、半弓/全弓置換、象鼻手術、降主動脈覆膜支架植入術等;
4.先心病矯治,可以手術矯治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法魯氏四聯癥、右心室雙出口、完全性肺靜脈畸形引流、三尖瓣下移(艾勃斯坦畸形)、心內膜墊缺損、肺動脈閉鎖等先天畸形,近年來成功開展經胸小切口/經股血管房間隔缺損和動脈導管封堵,手術創傷極小、美觀;
5.慢性肺動脈栓塞血栓內膜剝脫術;
6.縮窄性心包炎施行心包剝脫術等;
7.心衰的治療,包括循環支持。成功為多例手術后心衰,急性呼吸循環衰竭患者進行體外膜式氧合(ECMO)支持,挽救了危重患者生命。
8.疑難罕見病例包括:心臟腫瘤、心臟嗜鉻細胞瘤、延伸至右心腔甚至肺動脈的靜脈內平滑肌瘤病、合并其他系統惡性腫瘤的心臟手術、透析患者心臟手術。作為綜合醫院的心臟外科,收治的患者病種繁多,部分患者合并全身多器官/系統病變、病情危重,依托協和醫院強大的綜合實力,在相關科室如心內科、麻醉科、ICU、放射介入科、感染內科、免疫內科、普內科等相關的密切配合下,疑難危重患者的救治水平達到了國內領先、國際齊平水平。
教學方面,北京協和醫院心臟外科承擔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本科生、研究生教學,并已成為北京市心外科??谱≡横t師培訓基地。
科研方面心外科承擔多項院內外科研項目。每年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各種論文10余篇, 并有論文發表于美國心胸外科年鑒?,F任主任苗齊教授擔任中華心胸血管外科學會青年委員和中國醫師學會心血管外科分會委員、北京醫學會心血管分會秘書、中國體外循環雜志和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編委。
一、歷史回眸
北京協和醫院眼科成立于1920年,是中國最早成立的眼科。許多國際一流的眼科學家,如Dr. Harvey Howard、Dr. Fuchs 父子曾在這里主持工作。被譽為“東方的維也納眼科中心”。從1920年代起,舉辦多期眼科學習班,中國許多著名的眼科專家都曾在北京協和醫院眼科學習。經過八十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基礎扎實、工作嚴謹、臨床和科研并進的傳統,成為專業齊全,融醫、教、研一體的眼科基地,整體水平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一些項目達國際先進水平。是國內首批碩士、博士學位培養點和博士后流動站,1984年成為中國醫學科學院眼科研究中心。
從1950年以來,科內多位教授擔任中華眼科學會、中華眼科雜志等重要職務。羅宗賢教授歷任中華眼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和中華眼科雜志副總編輯,胡錚教授歷任中華眼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和中華眼科雜志副總編輯、總編輯等職,勞遠 教授歷任中華眼科學會委員和中華眼科雜志編委,張承芬教授任中華眼科雜志編委和中華眼底病雜志副總編輯。目前趙家良教授擔任中華眼科學會主任委員、中華眼科雜志總編輯、中華眼科學會防盲學組組長、世界衛生組織臨時顧問、衛生部國際交流中心理事、中國醫師協會理事、北京醫學會眼科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殘聯康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今年10月,他被當選為國際眼科科學院院士。董方田教授擔任中華眼科學會眼底病學組成員、中華眼科雜志和中國實用眼科雜志編委。陳有信副教授擔任中華眼科學會秘書、中華眼底病雜志編委、基礎及臨床雜志編委。賴宗白教主任醫師為中華眼科學會視覺生理學組成員。
二、現在科室規模及人員梯隊
眼科目前共有床位56張,其中東院44張,西院12張。專業學組有眼底病、青光眼、角膜病、眼科流行病與防盲、神經眼科葡萄膜炎、屈光、斜視和弱視及臨床藥理等。此外還設有眼科實驗室。2004年又建立了眼視光學醫療中心。
經過近幾年的調整,人員梯隊更趨合理。目前全科有72人,其中主任醫師(教授)8人,副主任醫師(副教授)5人,主治醫師20人,住院醫師15人。其中有博士學位的32人,碩士學會的10人。共有技術人員10人,其中主管技師7人,技師1人,技術員2人。
現任科主任為董方田教授,科副主任為葉俊杰教授、鐘勇副教授和陳有信副教授。
三、臨床醫療
作為大型綜合醫院的一個科室,眼科能承擔各種眼病,包括疑難眼病的診治工作。在眼科的各個專業領域內都有經驗豐富的專家為患者服務。每年不但完成大量的普通門診、??崎T診、特需門診和病房工作,還多次圓滿地完成了特殊的醫療任務,經常承擔下鄉、支援其他單位等醫療任務。近年來承擔的援外任務有:健康快車的任務已承擔了2年,支援新疆塔城的任務已承擔了3年,支援澳門的任務已承擔了3年。短期的任務有西藏、甘肅和寧夏的防盲治盲任務。近幾年來,保持有2名主治醫師以上的人員援外,最多時達5人。眼科病房工作在全科醫護人員共同努力下,順利地開展病房的各項工作,手術量約3000例/年、病床使用率99%左右、周轉率7天。
為了更好地為患者服務,眼科早在1958年就設立了專業學組,對促進學科發展,更好地為病人服務起了很大作用。眼底病、青光眼、角膜屈光手術、神經眼科、葡萄膜炎等專業學組均為國內公認的優勢專業:
1、眼底病學組:由張承芬教授、董方田教授等主持。眼底病在國內最早開展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病機制和臨床診治研究;最早開展眼底熒光血管造影及眼底病的激光治療;最早開展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玻璃體手術、視網膜黃斑前膜手術、黃斑下膜及光感受器和視網膜色素上皮移植的手術、最早開展了脈絡膜血管造影的臨床工作。正在進行的視網膜移植等研究也促進了臨床工作的開展。
2、青光眼學組:青光眼是眼科最早成立的??浦?,現由趙家良教授、李靜貞教授等主持。青光眼學組在青光眼的早期診斷、治療方面進行了開創性工作。其臨床診治水平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在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中,通過發病機制的研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早期診斷方法,在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中,最早建立了青光眼的診斷篩查負荷試驗。率先在國內開展激光掃描眼底鏡在青光眼診斷治療和預后中的應用,激光虹膜切除、激光小梁成形術,房水引流裝置置入手術。
3、角膜病及屈光手術組:在中國最先開展準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術。多年來為上萬名近視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治療手段和效果,并為國內15個屈光角膜中心進行了培訓。開展角膜掃描共聚焦顯微鏡檢查,使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診治水平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協和眼庫是全國最早建立的眼庫之一。已經成功培養了角膜基質細胞并傳代,研究了細胞生長因子(bFGF)與角膜上皮生長及角膜創傷修復的關系。為臨床藥物治療提供了依據。
4、神經眼科學組:由勞遠 教授、鐘勇副教授等主持,在疑難神經眼科疾病診斷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績,不但為許多眼科病人解除了病痛,還協助神經外科等做了大量的診斷工作。
5、葡萄膜炎:由胡天圣教授、張美芬副教授等主持,臨床水平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為大量疑難的葡萄膜炎病人解除了病痛。開展了葡萄膜炎的合理糖皮質激素治療的臨床研究,促進了臨床工作。
6、眼視光學醫療中心:這是今年在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新建立的一個專業。目前運轉狀況良好,已全面地開展了驗光、配鏡和白內障門診手術等服務。
四、科研工作和成果
長期以來,眼科以臨床需要和防盲治盲為導向重視和開展科研工作,并且加強國際合作,充分發揮科內人員的作用,瞄準國際學術前沿,開展了多項研究工作,如大功率氬激光對兔眼視網膜療效的研究、兔眼視網膜前脫離形成的研究、晶狀體蛋白的免疫測定、細胞半乳糖激酶測定、垂體瘤的眼部改變、視交叉的血液供應、蝶鞍部病變的視野改變、激光治療青光眼的機制和療效的觀察、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研究、脈絡膜黑色素瘤的研究、視網膜移植研究、老年黃斑變性脈絡膜毛細血管與視網膜色素上皮相關因子相互作用和調控的研究、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的肝細胞生長因子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活化模型的研究等。
開展防盲治盲和眼病流行病學研究也是眼科的重要任務。眼科在國內率先開始建立農村防盲基地。通過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及美國國家眼科研究所(NEI)的合作,防盲研究工作進入世界先進行列。1984年在北京市郊區進行眼病流行病學調查。1989年進行西藏白內障流行病學調查,獲美國眼科和視覺研究學會優秀論文獎。1991年在河南林縣進行白內障的干預試驗,證實維生素B2可降低核性白內障的患病率。1996年進行白內障手術效果及其生活質量的研究,首次在全國進行了以人群為基礎的整群隨機抽樣研究,對大規模的白內障手術效果進行評價。1998年及2000年與WHO及NEI合作進行了以人群為基礎的兒童屈光不正及其隨訪研究,使該領域的研究處于國際領先水平。該研究結果在2000年日內瓦舉行的關于預防和治療兒童屈光不正的國際會議上,成為WHO決策的重要的基礎資料。
眼科是北京市唯一的眼科臨床藥理基地,從1996年以來,已經高質量地完成了35項眼科臨床藥理試驗。
近5年來,承擔的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15項。主要研究課題有:
趙家良、馬建民等: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早期篩查及早期干預的臨床研究-國家科技部,人民幣200萬元; 李維業、羅巖、鐘勇等:國家973國際合作專項基金,人民幣100萬元; 趙家良、馬建民等:特異性TGF (2 dsRNA 在青光眼濾過泡瘢痕化防治中的作用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人民幣20萬元; 趙家良、睢瑞芳:原發性青光眼分子遺傳學研究-首都醫學發展基金,人民幣75萬元; 趙家良、睢瑞芳:高度近視眼遺傳研究-國家人類基因組北方研究中心,人民幣15萬元; 趙家良:內皮細胞白細胞黏附分子-1在小梁細胞的表達和作用的研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8萬元人民幣; 趙家良:眼科臨床指南的研究-世界衛生組織,1萬美元; 董方田:糖尿病黃斑水腫的相關因素研究-院科研基金, 人民幣18萬元; 董方田:視網膜移植臨床和基礎研究-院科研基金,人民幣4萬元; 陳有信:肝細胞生長因子在PVR發生機理中的作用-教育部啟動基金,人民幣4萬元; 陳有信:中國科學出版基金,人民幣4萬元; 睢瑞芳:高度近視眼家系資源收集保存和利用-院內基金,人民幣4萬元; 于偉泓:大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脈絡膜新生血管的基礎研究-院內基金,人民幣6萬元; 馬建民:北京市科技新星基金,人民幣7萬元。
近五年來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其中被SCI收錄的論文20篇。
近五年獲得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1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香港國際眼科學術大會金獎1項,亞太白內障屈光手術大會獎1項,全國眼科學術大會一等獎1項,全國中青年眼科學術會議金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
五、教學與人才培養
眼科歷來重視教學和人才培養的工作。每年圓滿完成了協和醫大本科生、七轉八、護理系的教學工作。有多名醫師榮獲院優秀教師稱號。每年舉辦一次的眼科住院醫師和進修醫師學習班,進行系統的眼科學授課。該學習班已經吸引了全市的住院醫師和進修醫師參加。2004年完成了二個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的任務,授課的內容得到了來自全國的學員的好評。
眼科重視研究生教學工作。從1978年以來,已經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60多人,博士后2人。他們畢業后活躍在國內外眼科臨床和基礎研究的領域中?,F有在讀博士后2名,博士生8名,碩士生7名。
近五年來出版的專著有6部,如“眼底病學”、全國高等學校醫學規劃教材“眼科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眼視光公共衛生學”、“視網膜色素上皮的基礎及相關疾病”、“糖尿病眼部并發癥”、“眼科臨床問答200問”,其中“眼底病學”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參與編寫的教科書或專著共17部。
由于眼科發揚了北京協和醫院的優良傳統,重學術、講奉獻,在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優良的成績,不但得到了國內同行的認可和尊重,而且也得到了國際眼科界的認可和尊重。
消化內科作為首批5個國家臨床重點??浦?,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在醫院的大力支持和精心組織下集全科之力,歷經評估標準的建立、醫院申報、北京市初評、衛生部評估等程序,順利完成了評估工作,成為首批國家臨床重點???。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有以下幾方面經驗和優勢與大家分享。
1.優良的歷史傳統與完善的制度建設
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有著悠久、輝煌的歷史,1933年張孝騫教授創建了消化專業,20世紀70年陳敏章教授創建了消化內鏡中心,繼20世紀60年代成立碩士生培養基地,先后成立博士生培養點(1982)和博士后流動站,2000年以單學科(16醫生)挺進/榮獲教育部重點??疲ㄆ渲邢I域共5家,其余4家均為聯合申請)至今,2006年仍然以單學科成功衛冕教育部重點???;2011年再次成為衛生部重點學科之一。
協和消化內科有完善的科室發展規劃,在臨床工作中嚴格執行醫院ISO9001質量認證。依托醫院綜合平臺,在大內科、免疫內科、基本外科、內分泌科、放射科、病理科、核醫學科、超聲科等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下,使得該科醫療水平、診治能力進一步向前推動。
2.遠見卓識的學科帶頭人與完善和諧的學科梯隊
在學科帶頭人-消化內科主任錢家鳴教授的帶領下,不斷完善與豐富了胃腸病、肝膽胰和內鏡三個亞??迫藛T以及臨床、科研的內涵,在此基礎上相繼成立了胰腺疾病診治中心、炎癥性腸病中心、消化內鏡中心、胃腸動力中心、成人遺傳中心、疑難疾病會診中心、臨床藥理基地、臨床實驗室等;這些中心分別由6名學科骨干——各自引領消化科亞專業的臨床和科研工作,并形成了老中青三代良好完善的學科梯隊。在消化內科開放和諧的氛圍內,實現資源共享、技術共享,推崇科室整體前進,杜絕技術壟斷和人員壟斷。
消化科共有醫師28人,副教授以上職稱占50%,護士和技術人員34人,中級以上職稱26.5%。近5年科室人員擔任中華醫學會全國副主委1人,全國常委3人次,地方/省級主委1人,省級副主委1人,擔任中華系列雜志副主委5人次,中華系列雜志編委7人次,其他雜志主編、副主編8人次,其他雜志編委18人次。
3.重視臨床工作與醫療質量
北京協和醫院是全國疑難病診治中心,消化內科尤為重視日常臨床工作和醫療服務質量。目前消化內科東西兩院病區共有床位60張,年出院人數平均700人次,其中疑難危重癥比例平均達92.14%,該科先后診治并報道了多例罕見?。喊–1酯酶抑制物缺乏癥、腹繭癥、變應性血管性肉芽腫、免疫相關胃腸道疾病、肝淀粉樣變、蛋白丟失性腸病、神經內分泌腫瘤、腹膜假黏液瘤、先天性淋巴管發育畸形等。在所謂疑難病中,協和醫院消化內科診治的患者往往更“難”、更“重”。多年來始終堅持每周四下午的專業組查房,上到退休的老教授,下到初進臨床的見習學生,所有人都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臨床病例討論中,有相當部分門診患者亦可以在專業組查房中解決臨床問題,使患者更方便,獲益更多。該科門診工作量也很大,除普通門診、特需門診、夜間門診外,還開設了專病門診:炎癥性腸病門診、胃早癌門診、消化心理生理門診、胰膽疾病綜合門診,還有堅持了30年每周四下午的ERCP討論會,實現了“專病專治”,在“廣”的基礎上體現了“精”。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也很重要,病房管理始終堅持主治醫負責制,護士管理也堅持責任制護理,使患者更有安全感和歸屬感;為方便“老”患者就診和隨診,該科堅持這部分患者預約就診,在細節中體現關愛。
4.強調技術創新與推廣
消化科是內科中的“外科”,操作多,風險大。該科除了能開展常規技術:胃腸鏡、EUS、ERCP+EST、內鏡下擴張、靜脈曲張內鏡下治療、消化道動力檢測等,近年來還不斷地開展新技術、新業務,包括膠囊內鏡、雙氣囊小腸鏡、ESD、EUS+FNA、EUS囊腫穿刺引流、自主神經功能檢測、鉻粒素檢測等,均已達到國內、國際領先水平,對疾病認識和診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為了響應公立醫院改革和加強先進技術推廣,近5年來培養了117名來自全國各醫院的進修醫生,合格率100%,并承辦了消化系統疾病及消化內鏡高峰論壇5屆及北京協和醫院功能性胃腸病和心理障礙研討會5屆,受訓人員達5000余人。
5.醫療、科研、教學齊頭并進
在確保醫療質量和安全的基礎上,消化內科在科研和教學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該科有自己獨立的臨床實驗室,能開展胃泌素、鉻粒素、肝纖維化三項、D-木糖實驗、幽門螺桿菌銀染檢查等項目,并在學科帶頭人和學科骨干的帶領下完成了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5年來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項、國家科技支撐十一五項目2項、教育部基金6項、衛生部臨床重點項目1項、衛生部行業基金1項、北京自然科學基金3項、北京市科委基金1項、國際合作項目1項。同時獲得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1次,二等獎2次,北京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次,國家教委科學技術獎1次。并撰寫了論著200余篇;主編書籍7本,主譯書籍4本,副主編及參編書籍16本。
消化內科歷來重視教學,承擔著醫大八年制、研究生、進修生等教學任務,在歷年的教學評比中均名列前茅;首屆院級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中獲一等獎1人、二等獎1人及最佳科室組織獎;獲第五屆醫科院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中獲一等獎1人,二等獎1人;第四屆北京市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二等獎1人,第五屆北京市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三等獎1人;獲院校級優秀教師3人,北京協和醫學院教學名師獎1人。5年來共培養博士后2人,博士研究生30人,碩士研究生26人,學生畢業后分布在全國各級醫院,繼續傳承著協和的優良傳統,成為各專業的醫療骨干。
6.積極投身/參與公立醫院改革
北京協和醫院消化科是該領域臨床路徑的起草與定稿的單位,按時、保質完成衛生部下達起草工作。2006年始與平谷縣醫院建立了對口支援,一直有一名副教授協助完成醫療工作,同時協助平谷成功舉辦了消化疾病國際研討會,和以平谷縣醫院為中心的多學科研討會。2007年以衛生部臨床重點課題為引導,在大慶的10個社區進行消化道腫瘤的普及教育和對口支援工作。2008年、2010年派出一位副教授對西藏(3月/年)進行援建工作;2010年派出兩位副教授到內蒙(5月)進行援建工作。消化科在歷次各種重大事件面前,都積極承擔并優質完成任務,僅2010年,無論是在云南旱災、山西礦難以及玉樹地震的醫療隊/會診均可見到消化科醫生。
昨天的消化科是一支優秀和輝煌的團隊,今天的消化科更是一支能肩負重擔、團結、積極、向上的團隊,在衛生部和醫院優良政策的指導下正大踏步向前發展。
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是中國成立最早的醫院營養科,是醫院1921年建院之初就存在的6個科室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臨床營養人員的培訓基地和成長搖籃,幾十年來為中國培養了大量臨床營養專業人才。
臨床營養是一門新興的學科,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以及人們對疾病的深入研究,發現很多疾病的發生與發展與人類的營養狀況不良或錯誤的飲食行為密切相關。很多種疾病的死亡因素不單是疾病的本身,而與患者營養狀況差導致抵抗力低下有關。因此人們越來越重視臨床營養的治療和支持作用,現代循證醫學也證實合理運用營養手段能夠減少住院時間,降低醫療成本。
協和醫院營養科現有專業人員9名,其中正高職稱2名;副高職稱1名;中級職稱5名;初級職稱1名。承擔了協和醫院住院患者的營養會診及營養配餐;門診患者的咨詢指導;協和醫科大學護理系本、??坪屠^教學院營養學教學;與營養相關的科研;大眾的營養健康科普宣教等工作。
北京協和醫院耳科的相關介紹暫時空缺,我們正在拼命完善當中。
北京協和醫院血液科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中國現代血液學的先驅者,也是中國培養血液學專業人才的最早基地。1932年北京協和醫學院內科率先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血液學專業實驗室,并于1934年建立血液內科專業組。1980年成立大內科建制下的血液內科。1981年經教育部批準為博士生培養基地。1990年被國家教委認定為血液學國家重點學科點(與醫科院血液學研究所聯合)。1992年成為博士后流動站。2006年被衛生部及北京市批準為首批血液內科??漆t師培訓基地。
血液科自建立專業組起即清醒地認識到血液學專業組是大內科中的一員,是綜合性醫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血液科的臨床工作重點要面向全內科、面向全院,即要研究原發的血液病,也要重視研究其他專業患者面臨的各種血液學問題,這就是北京協和醫院血液科的特色和長期努力的方向。自建組以來,尤其是建科以來,借助醫院“醫療與研究緊密結合、臨床與基礎研究相互推動”的主導方針和優越條件,在紅細胞疾病、血液惡性腫瘤、造血干細胞移植和出血血栓性疾病等血液亞專業方面均衡發展。目前血液科臨床綜合醫療水平處于國內一流水平,尤其在紅細胞疾病和出血血栓性疾病方面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同時,血液科還積極為其他兄弟科室診治危重疑難病例提供血液學支持,是醫院作為全國疑難重癥會診中心的中堅力量。
血液科現有三個病房,共59張床位,包括東院血液科一病房,床位29張,西院血液科二病房,床位18張,和血液科三病房即造血干細胞移植病房,床位12張,其中百級層流床位6張。血液科還在西院設有血友病治療中心兼北京血友病管理中心。目前血液科每年收治住院人數約1600例,年門診人數約3萬人次,年院內外會診數1500例。
血液科長期以來非常重視人才梯隊建設和學術帶頭人的培養。歷任科主任分別為鄧家棟教授、張安教授、張之南教授、武永吉教授、沈悌教授,以及現任主任趙永強教授。血液科現有在職醫師15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6名,和主治醫師5名??苾认略O紅細胞疾病、血液腫瘤、血栓與止血性疾病、和造血干細胞移植等四個專業組。在各專業組中都有經驗豐富、梯隊整齊的專家為患者提供服務,其中紅細胞疾病方面的專家有李蓉生教授、劉爾坤教授、許瑩教授,韓冰副教授和鄒農副教授等。血液腫瘤和造血干細胞移植方面的專家有武永吉教授、沈悌教授、周道斌教授,段明輝副教授、和張薇副教授等。出血與血栓性疾病方面的專家有趙永強教授,王書杰副教授、和朱鐵楠副教授等。
自建科起一直堅持至今的每周一次全體醫師參加的“科查房”制度,集中了各位專家的特長,為診治疑難病癥(包括門診病例)提供了保證。多年來,張之南、李蓉生、潘家綺、單淵東、武永吉、沈悌等6名專家曾任或現任中央保健局保健醫師,多次受到黨和政府的表揚與嘉獎。
自建科以來,血液內科有多名專家教授在各個醫學專業學會有著廣泛的社會兼職,為全國學科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其中,鄧家棟教授曾任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一屆主任委員。張安教授曾任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一和第二屆副主任委員;張之南教授曾任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三、第四屆副主任委員,和第五屆主任委員。沈悌教授現擔任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和中華醫學會內科學分會主任委員。趙永強教授現擔任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委員、止血血栓學組副組長和中國醫師協會血液科醫師分會副會長。周道斌教授現擔任中華醫學會血液學會北京分會副主任委員。另外,科內還有多位教授曾任或現任中華血液學雜志、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臨床血液學雜志和中華內科雜志等核心期刊的主編、副主編和編委等職務。
實驗診斷在血液病的診治中至關重要。血液內科現有實驗技術人員9人,下設骨髓及血細胞形態室、貧血實驗室、止血與血栓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細胞遺傳學和細胞生物學等6個專業實驗室,基本涵蓋了血液病的各個領域,能完成常見血液病診治所涉及的各項常規檢查,包括血液和骨髓形態學、貧血相關檢查、流式細胞術、染色體檢查和熒光原位雜交(FISH)、造血干細胞培養、融合基因檢測、凝血因子檢測等。另外,還能開展一些國內僅少數醫院開展的遺傳性易栓癥和凝血因子抗體等檢測。其中,血細胞形態室在國內具有較高權威性,十年來多次參加國際質控測試,達到95%以上正確率的優異水平。血栓與止血實驗室每季度接受WFH的凝血因子檢測國際質控,結果始終為優秀或良好。
血液科現有在職博士研究生導師2人,碩士研究生導師3人,每年培養研究生3~4人、進修生約10人。每年承擔協和醫科大學本科生診斷學、內科血液學教學40余學時。另外,還承擔北京市血液病專業醫師和內科住院醫師的培訓。血液內科先后有10余名醫師榮獲北京市、院校優秀教師稱號。
血液科先后申請并完成了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課題30余項,獲得(包括參與獲得)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目前,血液內科的科研重點集中在鐵代謝機制研究、骨髓衰竭性疾病發病機制研究、骨髓瘤骨病、血友病和血栓性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POEMS綜合征的研究等等。
血液科先后主編專著50余部,近年來每年平均發表SCI文章4-6篇以及國內核心期刊文章20余篇。
乳腺疾病是婦女中的常見病,乳腺癌在中國城市地區已占女性各類腫瘤發病率的首位,是嚴重危害廣大婦女健康及生命的惡性腫瘤。北京協和醫院乳腺專業組,是在20世紀80年代由中國外科奠基人之一曾憲九教授提議,并在他的支持和幫助下成立的,黃漢源教授任專業組長。在黃漢源教授的領導下,乳腺專業組不斷發展壯大,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了更好的為病人服務和學科的發展,在醫院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2006年2月將乳腺專業組擴大為北京協和醫院乳腺外科,孫強教授任主任。
乳腺外科目前擁有35張住院病床,年診治病人超過30,000人次,手術1500余臺,其中乳腺癌手術600余臺。開展的診療項目包括:乳腺癌的診斷和手術治療;乳腺癌術后的放療、化療、內分泌治療、生物治療等綜合治療;各種乳腺良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乳腺整形;乳腺癌的普查和宣傳教育。在長期的醫療實踐過程中,協和乳腺外科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個性化治療規范,如自制中成藥治療乳腺增生效果明顯;小切口或隱蔽切口治療乳腺良性腫瘤美觀效果良好;乳腺癌手術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乳腺癌的保乳手術切口隱蔽,部分患者可通過乳暈切口進行保乳,乳腺外形良好;在國內率先開展了X線與B超定位臨床不可觸及乳腺病變活檢手術,大大提高了乳腺疾病的診斷治療水平。協和乳腺外科研究并制定了協和醫院乳腺疾病治療臨床路徑,以此臨床路徑為指導臨床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乳腺外科乳腺癌的單病種收費連續多年為全市最低。目前中心擁有可進行立體定位的數字化乳腺鉬靶攝片機和先進的彩色超聲裝置,可對各類不可觸及乳腺病變并進行定位和手術活檢。同時乳腺外科還配備了乳腺導管內窺鏡和Mammotone乳腺旋切活檢系統,可對乳頭溢液的患者進行精確診斷治療,對乳腺腫瘤進行術前病理確診和良性腫瘤的微創切除。乳腺外科還承擔著多項國家級的重點科研項目,在科技部社會公益資金支持下率先在國內建立了乳腺癌遺傳資源庫,目前主持承擔的國家“十一五”支撐項目“基于社區的乳腺癌篩查方案的比較與評價”和北京市科委科技計劃重大項目“乳腺癌篩查的技術方案和診斷規范化流程的建立”正在順利進行中。協和醫院乳腺外科技術力量雄厚,在醫療、教學、科研等方面均有相當的水平,綜合實力位于全國先進行列。
北京協和醫院乳腺外科還非常重視乳腺癌科普和宣教等公益活動,于2009年10月29日成立了“協和粉紅花園”公益組織,旨在通過心理輔導,幫助乳腺疾病患者了解病情,提高信心,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疾患;同時,把預防乳腺疾病作為重點,在社會廣泛播撒“珍愛乳房,關愛健康”的理念?!皡f和粉紅花園”定期舉辦活動,獲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評,也使更多的患者加入到志愿者的隊伍中來。
北京協和醫院腫瘤內科是國家衛計委臨床重點??平ㄔO項目科室?,F有教授2名、副教授5名、主治醫師11名、研究員2名。18名醫生中,博士13人、碩士5人,形成了均衡發展的人才梯隊??剖椰F有3個病區:西院腫瘤內科一病房(床位37張)、腫瘤血液二病房(床位20張)、東院化療日間病房(床位4-6張)與門診化療室(化療椅20張)。
目前科室致力于各種實體腫瘤的診斷和綜合治療,包括乳腺癌、肺癌、淋巴瘤、消化系統(食管、胃、結直腸、胰腺、肝膽)腫瘤、泌尿生殖系統(腎、輸尿管、膀胱、前列腺)腫瘤、神經內分泌腫瘤、頭頸部腫瘤、軟組織腫瘤、甲狀腺癌、黑色素瘤等,開展化療、熱灌注化療、分子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等內科療法。在罕見腫瘤、老年腫瘤、有合并癥的腫瘤等復雜疑難病例診治上積累了獨到的經驗。組織并參與了協和醫院胰腺、胸部腫瘤、顱內生殖細胞腫瘤、頭頸部腫瘤和泌尿系統腫瘤多學科綜合診療協作組(MDT)。年門診量32000人次,住院病人5000人次以上??剖疫€承擔著高干保健、援澳支邊等國家和北京市醫療任務。
腫瘤內科在國內首倡“腫瘤規范化治療”理念,臨床實踐中遵循“個體化治療”、“多學科綜合協作”、“精準抗癌”等先進治療理念??苾葘W術氛圍濃厚,每周一舉行新病例和疑難病例全科討論會,每年舉辦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和神經內分泌腫瘤學習班。每年參加ASCO、ESMO、JSMO等美歐日國際腫瘤學術會議,及時把握國際腫瘤治療領域最新進展??剖胰瞬艥鷿?,絕大部分醫生有海外留學進修經歷,科室與美國MDAnderson、NYP、UCLA、UCSF、日本癌研有明醫院和日本國立癌癥中心等世界一流腫瘤研究機構建立了學術聯系,每年邀請國際知名學者來院交流。
科室現有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2人,年培養研究生2-3人??剖矣?個腫瘤基礎研究實驗室,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國家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合作開展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及腫瘤免疫學等研究。目前是“國家級腫瘤藥物臨床試驗基地”,年均開展20余項I~IV期腫瘤藥物臨床試驗。承擔或參與完成了“十一.五”、“86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國家和部委研究課題。承擔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本科生與研究生教學,常年開展進修醫師培訓教育??剖也》勘辉u為“北京市癌痛示范病房”,同時承擔著全國和北京市腫瘤專業護理培訓任務。
腫瘤內科將一直秉承“嚴謹、求精、勤奮、奉獻”的協和精神,全心全意為腫瘤病人提供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
北京協和醫院咽喉科的相關介紹暫時空缺,我們正在拼命完善當中。
協和醫院兒科發揮綜合醫院多科協作的整體優勢,在疑難病診治方面在國內兒科系統享有盛譽;腎臟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診治方面有突出特點;新生兒專業實力雄厚,依托協和醫院圍產中心,在危重新生兒的急救與轉運、早產兒尤其極低出生體重兒的管理與隨訪等方面居領先地位;與醫科院基礎所遺傳室和協和醫院婦產科合作組建的遺傳中心,能為多種遺傳病做產前基因診斷與咨詢;其它如消化、呼吸、血液專業等均有迅速發展;PICU與心胸外科、神經外科、骨科等科室合作,負責手術患兒的監護與治療;在國內較早開展高危兒的系統管理與早期干預,積累了豐富的早教經驗并在不斷完善,使協和醫院兒科真正成為提供全方位醫療服務的綜合性兒科。
所獲榮譽:
1998年周華康教授獲首屆中國內藤國際育兒獎
2004年鮑秀蘭教授獲第四屆中國內藤國際育兒獎
近年來獲得協和醫院醫療成果獎如下:
“國內首例確診先天性代謝異常:甲基丙二酸血癥”獲1986年醫院醫療成果三等獎。
“成功的搶救少見的急性腦病合并肝臟脂肪變性的Reye’s綜合癥”獲1987年醫院醫療成果二等獎。
“搶救1650克早產兒并發肺透明膜病、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敗血癥取得成功”獲1988年醫院醫療成果二等獎。
“診斷治療急性腎小球腎炎效果滿意”獲1988年醫院醫療成果三等獎。
“兩例合并多種并發癥的極低體重兒搶救”獲1989年醫院醫療成果二等獎。
“難治性嬰兒腹瀉治療成功”獲1989年醫院醫療成果三等獎。
“兒童重癥肌無力四科大協作治療成功”獲1990年醫院醫療成果一等獎。
“早產兒肺透明膜病伴持續胎兒循環搶救成功” 獲1990年醫院醫療成果二等獎。
“重癥難治性腎病綜合征的治療” 獲1991年醫院醫療成果三等獎。
“4歲小兒胸腺瘤摘除治療重癥肌無力” 獲1992年醫院醫療成果二等獎。
“一例孕30周雙胎早產兒搶救成功” 獲1992年醫院醫療成果三等獎。
“兒童異位ACTH分泌瘤2例診治成功” 獲1993年醫院醫療成果二等獎。
“93年早產兒搶救成功率及預后” 獲1993年醫院醫療成果三等獎。
“10例少見疑難單基因遺傳病的診斷” 獲1994年醫院醫療成果三等獎。
“危重新生兒搶救” 獲1996年醫院醫療成果二等獎。
“高頻振蕩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17例” 獲2000年醫院醫療成果三等獎。
“115例極低出生體重兒的護理” 獲2000年醫院醫療成果三等獎。
“開拓創新、精益求精,提高極低出生體重兒的救治水平”獲2001年醫院醫療成果二等獎。
“發揮綜合醫院優勢,創疑難危重癥診治一流水平”獲2002年醫院醫療成果三等獎。
“建立綠色通道,開展危重新生兒轉運” 獲2002年醫院醫療成果三等獎。
“危重新生兒搶救”獲1996年中國醫學科學院醫療成就獎。
科研
?。ㄒ唬?000年以來承擔的科研項目:
1、衛生部臨床科室重點項目:防治低出生體重兒呼吸衰竭,提高生存質量。1997–2000趙時敏等(77萬)。
2、教委博士點科研基金:NO治療胎糞吸入綜合征所致肺動脈高壓的實驗研究。1998-2001徐景蓁等(4萬)。
3、醫科院科研基金:糖原累積癥-I型的基因分析。2000-2002邱正慶等(3萬)。
4、北京協和醫院科研基金:新生兒血小板生成素的臨床和實驗室研究。2000–2003丁國芳等(3萬)。
5、教委博士點科研基金:脂蛋白誘導腎小球系膜細胞增殖的影響及細胞內信號傳導途徑的研究。2001–2003魏珉等(4萬)。
6、人事部歸國人員啟動基金:糖原累積癥-I型的基因分析。2001 –2003邱正慶等(4萬)。
7、北京市科技部科研基金:人類重要功能基因編碼蛋白質研究及重大疾病遺傳資源的收集—子課題: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有汗型外胚層發育不良大家系資源收集及致病基因鑒定。2002-2004魏珉等(20萬)。
8、首都醫學發展科研基金:早期喂養對高危的極低出生體重兒胃腸動力和胃腸激素的影響。2003-2006丁國芳等(10萬)。
9、北京協和醫院科研基金:嬰兒過敏性疾病的早期預測。2003-2006萬偉琳等(4萬)。
10、北京協和醫院科研基金:維生素A在防治早產兒動脈導管未閉中的作用。2003-2006沈菁等(4萬)。
11、人類重大疾病檢測試劑的研究分課題:小兒腎臟疾病中基質蛋白酶的研究。2003-2004宋紅梅等(3萬)。
12、北京協和醫院院感基金:NICU院內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及抗生素相關的細菌耐藥變化。2004-2006王丹華等(7萬)。
13、北京協和醫院院感基金:早產兒院內感染的早期診斷。2004-2006丁國芳等(3萬)。
?。ǘ﹨⒓佣嘀行呐R床研究:
參加全國及北京市的多中心臨床研究5項
?。ㄈ┌l表論文和專著:
1、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篇數:86篇。
2、出版學術專著:2部。
3、發表論文被SCI、SSCI、EI收錄篇數3篇。
北京協和醫院骨科的前身是北平協和醫學院骨科,創立于20世紀20年代,是中國一流的骨科學臨床和研究中心,許多中國外科學界骨科專業的老前輩,如孟繼懋教授、王桂生教授、吳之康教授、王福權教授、宋獻文教授等都曾在這里執教和工作過。
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當時的科主任吳之康教授(已故)帶領全科醫師率先在國內開展脊柱側彎手術治療,在前北美脊柱外科協會主席Dr. Amstrong的幫助下,先后使用Harrigton、Luque、Zielke、CD、Galveston等國際先進技術和設備治療各類脊柱側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及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近年來在邱貴興教授的領導下,全科各方面得到進一步發展,特別在脊柱外科及人工關節的研究等方面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2005年。
注重年輕骨干力量的培養,讓他們在老專家的指導下,主管病房工作,并先后派了多位年輕大夫去澳大利亞、日本、美國、香港等地進修、深造,目前科內主治醫師以上的大夫都曾出國深造過。
注重學術交流,博采眾長,經常與國際上的著名院校和專家進行交流,曾先后邀請美國、法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國的骨科專家來院進行手術演示、作學術報告、研討問題,以提高骨科的診治和科研水平。
注重科研和醫療的結合,科內成立了計算機組,在資料的儲存方面采用了較先進的管理方法;創立了生物力學實驗室,添置了國內最先進的CYBEX TMC脊椎功能評定訓練儀、ZEBRIS脊椎功能評定裝置、以及CYBEX NORM等速功能評定儀,大大提高了脊柱外科以及關節外科的臨床水平和科學研究的水平; 科內每個年輕大夫基本都有一個臨床或基礎研究課題,專家教授們也大都有自己專長的研究課題,形成了科研促醫療的局面,從而大大促進了骨科的全面快速發展。全科現擁有的科研費用約有500萬元人民幣左右。
北京協和醫院骨科現共有3個病區112張病床,設置有普通病房和特需病房,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醫療需求;骨科分有脊柱外科、關節外科、骨科創傷等專業組;東院區骨科門診地處繁華的北京東單北大街,西院區骨科門診毗鄰繁華的西單商業街,患者可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骨科專家門診、骨科特需專家門診及骨科普通門診的服務,而骨科急診則全年365天、全天24小時對患者開放,隨時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 科室內擁有教授8名,副教授10名,主治醫師11名,住院醫師8名,博士后1人,在讀博士生及碩士生21人,并建有生物力學實驗室及基礎實驗室,專/兼職研究人員4人。
北京協和醫院泌尿外科始建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50年代由老一輩醫學家虞松庭、吳階平、施錫恩創建了一定規模的???。60年代至80年代劉國振、吳德誠、臧美孚等專家教授將其發展成為國內著名的泌尿外科專業科室。在協和“嚴謹、求精、勤奮、奉獻”院訓的激勵下,經過幾代人數十年的努力,目前已發展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具有腎上腺外科、腔道微創外科、腎移植、泌尿系腫瘤、普通泌尿外科、男科學等專業領域的科室。
北京協和醫院泌尿外科現有2個病區,病房床位數80多張。具備先進完備的檢查、檢驗及治療設施,可以進行各種泌尿外科所需的臨床檢查化驗和治療。擁有國內一流的膀胱鏡檢查造影設備、腹腔鏡手術設備、輸尿管硬鏡及軟鏡、經皮腎鏡、2um激光、鈥激光、Cyberwand 碎石機、EMS 碎石機、體外震波碎石機、超聲波診斷儀、影像尿動力學診斷儀、前列腺癌短距離治療儀、性功能診斷儀、生物反饋治療儀和先進的腔道泌尿外科診斷治療設備。每年收治住院病人約2000例以上,年手術量約2000例次,其中疑難、復雜手術約占1/3。年門診量已超過4萬人次,年門診手術(包括膀胱鏡檢查)約1900人次。為方便患者就醫,門診設有男科、腎移植等??崎T診,男科年門診量在6000人次以上。
近年來在科主任李漢忠教授的帶領下北京協和醫院泌尿外科在醫教研等多方面取得很大發展,科室專業設置全面,在腎上腺外科、腔道微創外科、腎移植、泌尿系腫瘤等方面處于國際先進水平或國內領先水平。
一、 腎上腺外科
腎上腺外科是泌尿外科傳統優勢項目,不論診治患者的數量、手術量,還是在醫療質量,一直保持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可以獨立診斷各種腎上腺疾患,包括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庫欣綜合癥、嗜鉻細胞瘤、腎上腺無功能腫瘤、神經節細胞瘤、髓樣脂肪瘤、腎上腺皮質癌、腎上腺囊腫、腎上腺轉移瘤,已治愈來自祖國各地及海內外的近千例患者。除傳統開放手術外,自上世紀90年代在國內率先開展腎上腺疾病腹腔鏡切除手術,現在腹腔鏡腎上腺手術已經發展成為該科成熟的技術,每年開展腎上腺手術超過200例,其中腹腔鏡手術占95%以上。嗜鉻細胞瘤的圍手術期治療,多年來一直是泌尿外科特色。尤其是與內分泌科、麻醉科及加強醫療科聯合組成嗜鉻細胞瘤治療協作中心,使得嗜鉻細胞瘤的診斷治療,尤其是圍手術期處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圍手術期死亡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均處于國內最低水平,尤其是該科多年臨床工作中形成的成熟有效的術前準備方案已經被國內眾多醫院的泌尿外科認定為金標準,一直被采納和運用于臨床工作中,協和特色的嗜鉻細胞瘤診治協助組經驗也被國內的醫院所采用。2007年美國AUA年會分會上介紹該科診治腎上腺大結節增生的經驗,受到國際泌尿外科學者的高度關注和評價。近年來先后發表有關腎上腺外科臨床與基礎研究論著60余篇,并在國內外專業學術會議上多次進行各種學術報告,介紹該科腎上腺外科疾病的診治經驗。
二、腔道微創外科
前列腺增生癥是老年男性的多發病、常見病,嚴重影響生活質量。TURP是治療前列腺增生癥的金標準。自上世紀80年代初該科吳德誠教授在國內率先開展TURP治療以來,經過幾十年的臨床實踐與總結,科內主治醫師以上的醫生基本熟練掌握該項技術,是國內掌握該項技術的最好單位之一。目前TURP占據BPH手術的99%以上,已累積病例5000例以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發表大量相關論著,該項技術曾獲得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微創手術是當代外科治療的方向和潮流。自上世紀90年代國內率先開展腹腔鏡腎上腺手術以來,該科已掌握了該項技術,并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創建了一套完整的獨特的手術體系?,F開展的治療項目有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術、腹腔鏡嗜鉻細胞瘤切除術、腹腔鏡腎癌根治術、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腹腔鏡腎盂成形術、腹腔鏡腎盂癌根治術、腹腔鏡腎囊腫去頂術、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腹腔鏡膀胱全切術、腹腔鏡盆腔淋巴結活檢術、腹腔鏡精索靜脈高位結扎術、腹腔鏡隱睪切除術等。其中腹腔鏡腎癌根治術、腎盂癌根治術、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術、腹腔鏡腎囊腫去頂術、腹腔鏡盆腔淋巴結活檢術、腹腔鏡精索靜脈高位結扎術已成為常規手術;每年安全開展各種腹腔鏡數百次。
近年來安全、高水平開展經皮腎鏡碎石取石技術,不僅充分掌握了該項技術,而且有專業醫生開展,每年完成近百例,其中包括高難度的鹿角狀結石、孤立腎結石;均取得成功,無重大手術并發癥。該項技術已達到國內同行業的領先水平及先進水平。
近年來隨著輸尿管鏡、經皮腎鏡、軟性輸尿管鏡檢查及治療的廣泛開展,配合激光技術,整個泌尿系統的尿路檢查及治療工作可以通過內窺鏡技術完成,使原來需要開刀手術的治療轉為腔道微創手術。目前該科70%以上的手術為微創技術完成,該技術多次獲得院校醫療成果獎。
三、腎移植
尿毒癥不僅是嚴重威脅健康和生命的疾患,而且給患者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負擔。腎移植給患者帶來希望和曙光。自上世紀70年代開展腎移植工作以來,目前完成同種異體腎移植已有近千例,一年人腎存活率在90%以上,移植腎最長存活時間達20多年,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2006年衛生部規范器官移植工作,該科腎移植開展早、技術先進、療效顯著,在北京地區綜合評分獲第二名,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腎臟移植準入的評審。
近年來泌尿外科將活體親屬腎移植作為工作重點,大力倡導和開展親屬活體供腎的腎移植工作,挽救了大量的腎功能衰竭患者,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這一工作曾在中央電視臺健康之路欄目播出,積極推動了中國親屬腎移植工作的開展。
鑒于社會老齡化的特點,根據實際情況展寬腎移植的年齡范圍,使60歲以上甚至70歲以上的患者占移植病例的15%以上,在老年腎移植手術技術及移植免疫學研究上取得了寶貴的成功經驗。
泌尿外科正努力籌建腎移植實驗室,并將移植腎慢性失功作為臨床及實驗研究的重點,力求達到移植腎長期存活,造福廣大腎移植患者。
四、泌尿生殖系腫瘤
腫瘤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泌尿生殖系腫瘤診治是泌尿外科的又一工作重點。該科在國內較早開展腎動脈造影檢查,應用腎動脈栓塞技術減少術中的出血量,降低腫瘤播散的機會,增加晚期大腎癌根治手術的可能。傳統的腎癌根治術,患者必須失去一個腎臟。為此該科積極開展腎部分切除手術,力求在去除腫瘤的同時為患者保留正常的腎臟組織。為解決腎臟阻斷時間有限的難題,創造性地開展低溫原位灌注下腎臟部分切除手術,術中可以從容地處理腎臟的復雜病變,最大可能地保留腎單位,為孤立腎、老年腎、對側腎臟功能不良患者帶來了希望。目前腎部分切除術已成為該科的常規手術,被大多數高年資醫生熟練掌握,每年開展數十例,均獲得成功,未發生嚴重并發癥。2006年該項技術獲得中國醫學科學院科研成果獎。近年與中華慈善總會、美國拜耳公司合作,開展多吉美治療腎癌轉移癌,臨床療效顯著,明顯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且無嚴重并發癥,極大地造福廣大晚期腎癌患者。
膀胱腫瘤是泌尿外科的最常見腫瘤,容易復發。憑借嫻熟的腔道手術技術,可以對位于膀胱任何部位的淺表腫瘤進行微創治療,使患者免受開刀之苦,同時配合三維適形放療最大可能地為患者保留膀胱,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前列腺癌發病率逐年升高,已經成為威脅老年男性健康的新疾患。在總結多年臨床工作的基礎上,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成熟的具有協和特色的前列腺癌診治方案。
為了避免前列腺癌根治手術后尿失禁等嚴重并發癥,以及使高齡、高危的早期前列腺癌患者同樣可以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該科在國內率先引進國外先進的前列腺近距離治療設備,并全面掌握了該項技術。目前已經成功開展前列腺癌近距離治療數百例,療效顯著,無嚴重并發癥。同時利用該套設備自主設計研發了具有協和特色的前列腺密集飽和穿刺活檢技術,不僅定位精確、安全、高效,而且可以門診開展,無明顯的并發癥,極大地提高了前列腺癌的早期篩查率。每年開展前列腺穿刺活檢近500例。2007年該科總結“經會陰前列腺飽和穿刺活檢技術”,并將研究成果全文刊發在國際經典專業雜志《Urology》上。對于激素非依賴性、難治性前列腺癌積極開展化療工作,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正是通過這些綜合有效的全面細致的診治使該科前列腺癌患者的存活期達到國內領先的水平。
五、 男科學
男科學是該科的傳統專業。上世紀劉國振教授創建了國內最早的男科學專業,為中國男性學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上世紀50年代中期,編寫性知識的出版發行,使得性禁錮的理念受到挑戰。隨后開展男科疾病手術治療和男科避孕藥物(棉酚)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取得令人矚目的業績?,F在該科男科學著重在前列腺炎、輔助生育技術、男性不育、性功能障礙、男性更年期綜合癥和男性性腺發育不良等方面進行了較全面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力爭在這些領域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男科李宏軍副教授為《中華男科學》副主編,近年來發表已發表相關論文數十篇,并主編《男科病診治學》《男性更年期綜合癥》等多部專著。
此外,泌尿外科具有先進的影像尿動力學檢查設備,可以對各種復雜的排尿障礙疾患進行尿動力學診斷,力求從病理生理學角度清晰地闡明排尿異常的病因,充分保證了診療的效果。全面開展恥骨上尿道中段無張力懸吊術(SPARK、TVT、TVT-O)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與婦產科合作成立盆底功能障礙協作組,先后合作獲的國家科技進步獎及院校醫療成果獎各一項。
北京協和醫院泌尿外科現有在職人員67名,其中醫生37名,護士26人。目前有在職正教授9名,副教授6名,主治醫師11名,博士及博士后12位。有10余人赴歐美等發達國家進修學習?,F有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學會常務委員一名,北京泌尿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一名,中國醫師協會泌尿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一名,《中華泌尿外科雜志》常務編委兩名,《中華外科雜志》編委一名,《中華男科學》副主編一名,并有其他一些專業雜志的編委多名。
泌尿外科承擔著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的泌尿外科教學任務,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內最早授權的泌尿外科博士授予點之一,現有博士生導師3名,碩士生導師8名。近年來先后培養博士及碩士研究生30多名?,F在每年招收博士及碩士學位研究生6-8名,現有在職研究生12名。
泌尿外科曾先后獲得衛生部科技進步獎三項,院??蒲信c醫療成果獎20多項,與其他科室合作獲得的國家科技進步獎一項。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研究課題。重視學術水平,鼓勵進行科研設計和發表學術論文,每年發表專業論文三四十篇,不僅90%以上論文發表在國內核心期刊上,去年還在國外發表3篇SCI文章。曾獲國家發明專利兩項。
目前北京協和醫院泌尿外科是一個年輕充滿朝氣、團結向上、積極進取的團隊,近年來出現可喜的強勁發展勢頭。在今后該科繼續拓展優勢項目,在醫院整體發展的框架下,開拓創新,不斷提高醫療技術和服務質量,推動泌尿外科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必將為中國醫學事業作出協和醫院泌尿外科應有的貢獻。
北京協和醫院鼻科的相關介紹暫時空缺,我們正在拼命完善當中。
協和醫院兒科發揮綜合醫院多科協作的整體優勢,在疑難病診治方面在國內兒科系統享有盛譽;腎臟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診治方面有突出特點;新生兒專業實力雄厚,依托協和醫院圍產中心,在危重新生兒的急救與轉運、早產兒尤其極低出生體重兒的管理與隨訪等方面居領先地位;與醫科院基礎所遺傳室和協和醫院婦產科合作組建的遺傳中心,能為多種遺傳病做產前基因診斷與咨詢;其它如消化、呼吸、血液專業等均有迅速發展;PICU與心胸外科、神經外科、骨科等科室合作,負責手術患兒的監護與治療;在國內較早開展高危兒的系統管理與早期干預,積累了豐富的早教經驗并在不斷完善,使協和醫院兒科真正成為提供全方位醫療服務的綜合性兒科。
所獲榮譽:
1998年周華康教授獲首屆中國內藤國際育兒獎
2004年鮑秀蘭教授獲第四屆中國內藤國際育兒獎
近年來獲得協和醫院醫療成果獎如下:
“國內首例確診先天性代謝異常:甲基丙二酸血癥”獲1986年醫院醫療成果三等獎。
“成功的搶救少見的急性腦病合并肝臟脂肪變性的Reye’s綜合癥”獲1987年醫院醫療成果二等獎。
“搶救1650克早產兒并發肺透明膜病、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敗血癥取得成功”獲1988年醫院醫療成果二等獎。
“診斷治療急性腎小球腎炎效果滿意”獲1988年醫院醫療成果三等獎。
“兩例合并多種并發癥的極低體重兒搶救”獲1989年醫院醫療成果二等獎。
“難治性嬰兒腹瀉治療成功”獲1989年醫院醫療成果三等獎。
“兒童重癥肌無力四科大協作治療成功”獲1990年醫院醫療成果一等獎。
“早產兒肺透明膜病伴持續胎兒循環搶救成功” 獲1990年醫院醫療成果二等獎。
“重癥難治性腎病綜合征的治療” 獲1991年醫院醫療成果三等獎。
“4歲小兒胸腺瘤摘除治療重癥肌無力” 獲1992年醫院醫療成果二等獎。
“一例孕30周雙胎早產兒搶救成功” 獲1992年醫院醫療成果三等獎。
“兒童異位ACTH分泌瘤2例診治成功” 獲1993年醫院醫療成果二等獎。
“93年早產兒搶救成功率及預后” 獲1993年醫院醫療成果三等獎。
“10例少見疑難單基因遺傳病的診斷” 獲1994年醫院醫療成果三等獎。
“危重新生兒搶救” 獲1996年醫院醫療成果二等獎。
“高頻振蕩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17例” 獲2000年醫院醫療成果三等獎。
“115例極低出生體重兒的護理” 獲2000年醫院醫療成果三等獎。
“開拓創新、精益求精,提高極低出生體重兒的救治水平”獲2001年醫院醫療成果二等獎。
“發揮綜合醫院優勢,創疑難危重癥診治一流水平”獲2002年醫院醫療成果三等獎。
“建立綠色通道,開展危重新生兒轉運” 獲2002年醫院醫療成果三等獎。
“危重新生兒搶救”獲1996年中國醫學科學院醫療成就獎。
科研
?。ㄒ唬?000年以來承擔的科研項目:
1、衛生部臨床科室重點項目:防治低出生體重兒呼吸衰竭,提高生存質量。1997–2000趙時敏等(77萬)。
2、教委博士點科研基金:NO治療胎糞吸入綜合征所致肺動脈高壓的實驗研究。1998-2001徐景蓁等(4萬)。
3、醫科院科研基金:糖原累積癥-I型的基因分析。2000-2002邱正慶等(3萬)。
4、北京協和醫院科研基金:新生兒血小板生成素的臨床和實驗室研究。2000–2003丁國芳等(3萬)。
5、教委博士點科研基金:脂蛋白誘導腎小球系膜細胞增殖的影響及細胞內信號傳導途徑的研究。2001–2003魏珉等(4萬)。
6、人事部歸國人員啟動基金:糖原累積癥-I型的基因分析。2001 –2003邱正慶等(4萬)。
7、北京市科技部科研基金:人類重要功能基因編碼蛋白質研究及重大疾病遺傳資源的收集—子課題: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有汗型外胚層發育不良大家系資源收集及致病基因鑒定。2002-2004魏珉等(20萬)。
8、首都醫學發展科研基金:早期喂養對高危的極低出生體重兒胃腸動力和胃腸激素的影響。2003-2006丁國芳等(10萬)。
9、北京協和醫院科研基金:嬰兒過敏性疾病的早期預測。2003-2006萬偉琳等(4萬)。
10、北京協和醫院科研基金:維生素A在防治早產兒動脈導管未閉中的作用。2003-2006沈菁等(4萬)。
11、人類重大疾病檢測試劑的研究分課題:小兒腎臟疾病中基質蛋白酶的研究。2003-2004宋紅梅等(3萬)。
12、北京協和醫院院感基金:NICU院內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及抗生素相關的細菌耐藥變化。2004-2006王丹華等(7萬)。
13、北京協和醫院院感基金:早產兒院內感染的早期診斷。2004-2006丁國芳等(3萬)。
?。ǘ﹨⒓佣嘀行呐R床研究:
參加全國及北京市的多中心臨床研究5項
?。ㄈ┌l表論文和專著:
1、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篇數:86篇。
2、出版學術專著:2部。
3、發表論文被SCI、SSCI、EI收錄篇數3篇。
男科學是泌尿外科的傳統專業。上世紀劉國振教授創建了國內最早的男科學專業,為中國男性學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上世紀50年代中期,編寫性知識的出版發行,使得性禁錮的理念受到挑戰。隨后開展男科疾病手術治療和男科避孕藥物(棉酚)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取得令人矚目的業績?,F在該科男科學著重在前列腺炎、輔助生育技術、男性不育、性功能障礙、男性更年期綜合癥和男性性腺發育不良等方面進行了較全面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力爭在這些領域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男科李宏軍副教授為《中華男科學》副主編,近年來發表已發表相關論文數十篇,并主編《男科病診治學》《男性更年期綜合癥》等多部專著。
介入工作流程
1、擇期介入手術流程
介入治療科開設介入治療門診,每周一至五均有醫師出診,門診患者請掛號后就診,根據影像檢查資料和必要的血液化驗檢查,預約經皮穿刺活檢、引流、腎造瘺等門診介入診療操作。其他介入診療手術一般需要住院后進行,患者可到相應專業科室就診并住院后再到介入治療科安排檢查和治療,也可由該科幫助聯系ICU、急診觀察病房等。
介入手術前術者本人或委托助手與患者家屬談話。主要內容為:患者病情、介入治療的必要性、手術方式、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必要時應說明可能發生的費用并了解其經濟承受能力。簽署《介入治療知情同意書》和《自費協議》。
2、急診介入治療工作流程
目前北京協和醫院介入治療的急診病種主要包括:
A、各種急性大出血。包括鼻出血、牙槽出血、大咯血、消化道大出血、婦產科大出血、手術后大出血和外傷性大出血等。
B、急性膽囊炎、急性化膿性膽管炎、急性梗阻性腎積水。
C、急性動靜脈血栓栓塞。
D、急性腦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
上述病例患者,請到急診科就診,經緊急處理和必要的影像、化驗檢查后,急診科醫師與放射科介入一線值班醫師聯系,會診后如符合急診介入治療條件,介入科醫生即通知介入手術室工作人員進行術前準備并在介入室等候患者。術者本人或委托助手與患者家屬談話,主要內容為:患者病情、急診介入治療的必要性、手術方式、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必要時應說明可能發生的費用并了解其經濟承受能力。簽署《介入治療知情同意書》。
門診及介入操作地點
介入門診:北京協和醫院東院6層
東院血管介入操作:北京協和醫院住院樓二層放射科介入一室、二室
東院非血管介入操作:北京協和醫院東院急診CT室
西院血管介入操作:北京協和醫院北樓血管造影室
西院非血管介入操作:北京協和醫院西院急診CT室
介入工作流程
1、擇期介入手術流程
介入治療科開設介入治療門診,每周一至五均有醫師出診,門診患者請掛號后就診,根據影像檢查資料和必要的血液化驗檢查,預約經皮穿刺活檢、引流、腎造瘺等門診介入診療操作。其他介入診療手術一般需要住院后進行,患者可到相應專業科室就診并住院后再到介入治療科安排檢查和治療,也可由該科幫助聯系ICU、急診觀察病房等。
介入手術前術者本人或委托助手與患者家屬談話。主要內容為:患者病情、介入治療的必要性、手術方式、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必要時應說明可能發生的費用并了解其經濟承受能力。簽署《介入治療知情同意書》和《自費協議》。
2、急診介入治療工作流程
目前北京協和醫院介入治療的急診病種主要包括:
A、各種急性大出血。包括鼻出血、牙槽出血、大咯血、消化道大出血、婦產科大出血、手術后大出血和外傷性大出血等。
B、急性膽囊炎、急性化膿性膽管炎、急性梗阻性腎積水。
C、急性動靜脈血栓栓塞。
D、急性腦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
上述病例患者,請到急診科就診,經緊急處理和必要的影像、化驗檢查后,急診科醫師與放射科介入一線值班醫師聯系,會診后如符合急診介入治療條件,介入科醫生即通知介入手術室工作人員進行術前準備并在介入室等候患者。術者本人或委托助手與患者家屬談話,主要內容為:患者病情、急診介入治療的必要性、手術方式、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必要時應說明可能發生的費用并了解其經濟承受能力。簽署《介入治療知情同意書》。
門診及介入操作地點
介入門診:北京協和醫院東院6層
東院血管介入操作:北京協和醫院住院樓二層放射科介入一室、二室
東院非血管介入操作:北京協和醫院東院急診CT室
西院血管介入操作:北京協和醫院北樓血管造影室
西院非血管介入操作:北京協和醫院西院急診CT室
北京協和醫院皮膚科在中國是最早的皮膚性病學科之一,成立于1924年,首任主任是Dr. Chester N. Frazier。解放后一直由中國皮膚性病學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皮膚性病學家、一級教授李洪迥任科主任。經過近一個世紀來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皮膚性科學科隊伍不斷壯大,在醫療、教學、科研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為中國的皮膚病、性病學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皮膚性病科為國家重點學科、博士生及碩士生培養點?,F有專家、教授16人,其中10名離退休教授仍然參加門診、會診與保健等醫療工作。在職職工47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6名,主治醫師10名,住院醫師3名,技術員5名,護士16名。經過90年幾代人的努力,該科已經成為設有普通門診、性病門診、激光中心、皮膚美容治療中心、保健與特需門診、急診、病房、研究室等的大型皮膚性病科室。擁有一支勤奮好學、朝氣蓬勃、年富力強的醫護隊伍??苾葥碛邢冗M的儀器、設備,為臨床診斷、治療、教學和科研等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
北京協和醫院皮膚科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深受廣大患者信賴,每天500余名來自國內外的患者在皮膚科就診,高峰時日綜合門診量接近1000人次。皮膚科病房設15張病床,接受來自全國各地的嚴重及疑難皮膚病患者。2000年成立的“性病門診”日接診患者近百名,患者們在這里得到了規范、準確的診斷與治療,已經成為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力,集教學、醫療、科研、宣教為一體的性病???,吸引了國際相關機構關注。皮膚科激光中心建成13年以來,每年接診患者近2萬名,該中心引進了國際上先進設備,治療太田痣、鮮紅斑痣、多毛癥療效顯著。西院門診成立皮膚美容治療中心,為患者提供優質專業醫療服務。
皮膚科多年來堅持三級醫師查房及門診疑難病例會診等制度,使老協和的優良傳統與現代醫療技術相結合,提高了醫療質量,培養出一批高水平臨床醫生,使廣大患者獲益。特別是在疑難病例會診會上,來自皮膚科的老專家老教授、年輕醫生和學生,以及兄弟科室、兄弟醫院的臨床醫生、進修生、研究生聚集一堂,帶來了他們的疑難病例和臨床經驗,共同討論病例、交流臨床經驗,為解除患者疾苦出謀獻策。提高了醫療水平,培養了新人,使皮膚科真正成為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疑難病例會診中心。同時,皮膚科還開展多種新項目、新療法,如表皮移植治療白癜風,PUVA治療銀屑病,308nm準分子激光治療白癜風,藥浴治療大皰病、藥疹和皮膚潰瘍,開設包括銀屑病、大皰病、硬皮病、中西醫結合皮膚科、皮膚腫瘤、面部皮膚病、皮膚美容以及皮膚真菌病等專病門診,提高了療效,受到了患者的歡迎。
可咨詢
服務人次 717
好評率(97.5%)
擅長:甲狀腺疾病、甲狀腺功能減退、graves病、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甲狀腺炎、甲狀腺腫、亞甲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亢、糖尿病、i型糖尿病、腎上腺疾病、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內分泌疾病、慢性病、高血壓、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胰島素抵抗、血脂異常、高脂血癥
可咨詢
服務人次 1729
好評率(98.7%)
擅長:新冠病毒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肺結節、慢性咳嗽、哮喘、腦出血、肺部感染、腦梗塞、大葉性肺炎、呼吸衰竭、休克型肺炎、支氣管肺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慢性阻塞性肺氣腫、肺氣腫、變異性哮喘、休克、多發傷、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休克及低血壓、神經重癥、呼吸困難、老年重癥感染、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肺膿腫
可咨詢
服務人次 19137
好評率(89.2%)
擅長:腎小球疾病、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狼瘡性腎炎、急進性腎炎、貧血、急性鼻咽炎、高血壓、糖尿病、血尿、乙肝、細菌感染、痔、尿路感染、腎病、胃炎、病毒感染、腎小球腎炎、慢性單純性咽炎、哮喘、便秘、尿毒癥、慢性病、風濕、graves病、結石、高尿酸血癥、消化性潰瘍、腸炎、頸部淋巴結結核、缺血性心肌病
服務人次 686
好評率(90.0%)
擅長:各種原因休克、感染性疾病、休克、呼吸衰竭,未特指急性或慢性、腎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
服務人次 345
好評率(90.0%)
擅長:內科常見疾病。
服務人次 1354
好評率(90.0%)
擅長:肝病、乙肝
查看更多內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