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前身是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1953年10月,總后方勤務部衛生部決定將“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改為“軍委直屬機關醫院”。1954年7月,總后方勤務部衛生部將“軍委直屬機關醫院”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0一醫院”。1957年6月,國防部批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0一醫院”番號撤銷,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軍醫進修學院是以解放軍總醫院為依托建設和發展起來的,始建于1958年11月,1962年停辦。1979年6月,經中央軍委批準恢復軍醫進修學院。1986年9月批準正式列入全軍院校編制序號。2004年全軍整編將三0四醫院更名為三0四臨床部,對外稱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列入解放軍總醫院編制序列。
解放軍總醫院是全軍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醫院,集醫療、保健、教學、科研于一體,是國家重要保健基地之一,負責中央、軍委和總部的醫療保健工作,承擔全軍各軍區、軍兵種疑難病的診治,醫院同時也收治來自全國的地方病人。
解放軍總醫院共展開床位4400余張,其中院本部3400余張,三0四臨床部1000余張。醫院設置165個臨床、醫技科室,163個護理單元,其中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骨科、老年醫學等6個國家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國家中西醫結合老年病重點學科。另有科技部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全軍醫學重點實驗室8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6個,全軍醫學??浦行暮脱芯克?3個。
解放軍總醫院擁有先進的醫療、科研儀器,有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儀(PET)、含3.0T在內的不同類型的核磁共振、含64排在內的螺旋CT、體外震波碎石機、含3100在內的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儀、治療用直線加速器、X刀、電鏡、ECT、激光聚焦顯微鏡、流式細胞儀、準分子激光儀等國際一流的醫療設備19702余件,價值百萬以上醫療設備316余臺,總價值26億元人民幣以上。雄厚的技術力量和先進的診療手段,促進了醫院技術水平和醫療質量的不斷提高,臨床初診與確診符合率達99.36%,危重病搶救成功率達98.84%,患者滿意率達97.38%。2008年門診量408萬人次,日均門診量1.1萬人次,收容病人14萬人次,開展各種手術6.8萬例。同時,醫院每年開展250多項新業務、新技術,形成了明顯的技術特色和優勢,使許多疑難病得到有效診治,許多復雜手術和重大搶救獲得成功,一些診斷治療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解放軍總醫院醫院位于北京市復興路28號院,占地面積118.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10.07萬平方米。
解放軍總醫院醫院技術力量雄厚,有專業技術人員4000多名,其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859名,中國工程院院院士6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81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2名,獲南丁格爾獎2人,現有國家級學會主任委員19人,候任主任委員7人,副主任委員9人,全軍醫學科委會各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19人,副主任委員36人。既有一批知識淵博、造詣精深、譽名中外的老專家,又有一批經驗豐富、素質優良、具有突出??铺亻L的中年技術骨干,還有一大批基礎理論扎實、勇于開拓進取、在專業技術領域脫穎而出的后起之秀。
軍醫進修學院是一所以繼續醫學教育為基礎、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為主體的新型院校,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批準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為全軍培養高層次臨床醫學人才。1996年被批準為臨床醫學博士后流動站;2000年被批準為口腔醫學博士后流動站;1998年被批準為全國首批開展臨床醫學博士、碩士專業學位試點單位。35個 學科專業招收博士研究生,45個學科專業招收碩士研究生?,F有博士研究生導師184名、碩士研究生導師293名,在校博士研究生270余名,碩士研究生390余名,年招收進修生1000余名 。
解放軍總醫院具有良好的科研條件,2009年全院承擔各級別科研課題740余項,在研經費3.1億元。醫院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1300余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二等獎20項,國家發明獎2項。近5年獲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21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13項,三等獎4項),獲軍隊獎172項(科技進步獎52項,醫療成果獎120項)。2008年國內論文總數在全國醫療機構中排名第一(3056篇),國內論文被引次數在全國醫療機構中排名第一(10214次),MEDLINE收錄論文數在全國醫療機構中排名第二(307篇),SCI收錄論文數在全國醫療機構中排名第十一(122篇)。醫院主辦的《軍醫進修學院學報》,編輯出版的《中國醫院感染學雜志》、《中華肝膽外科雜志》、《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中國激光醫學雜志》14種被列為國家核心期刊。
解放軍總醫院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醫學院校、醫療科研單位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和技術合作,每年有700多名技術人員出國進修和技術合作,有400多名國外專家來院訪問、講學。先后聘請了200余名國外著名學者擔任名譽教授和技術顧問。
解放軍總醫院醫院經過57年的建設,已發展成為技術人才密集、臨床學科齊全、儀器設備先進、整體醫療水平較高,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的現代化醫院 ,被評為全國百佳醫院、全國百姓放心醫院。醫院通過了總后勤部衛生部組織的“三級甲等”醫院評審,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國家衛生部評為“模范愛嬰醫院”。還是全軍計劃生育、優生優育技術中心。醫院始終堅持為部隊服務的方向,保證軍隊傷病員優先就診、住院,連續十年被評為全軍為部隊服務工作先進醫院。
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和總部首長對解放軍總醫院十分關心,寄予厚望。1992年7月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為總醫院題詞“建設第一流的解放軍總醫院,為提高部隊戰斗力服務”。之后又為我院書寫院名、院報等題詞,為醫院建設發展給予極大關心和鼓舞,全院同志不辱使命,牢記囑托,始終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堅持姓軍為兵的辦院方向,堅持質量第一,病人第一,安全第一的服務理念,敬業愛崗、熱忱服務、精益求精、創新發展,盡早把醫院建設成醫德、醫術兼優,人才、成果兩旺,理、工、醫緊密結合,醫、教、研協調發展的國際一流的研究型醫院。
行車路線 :
行車路線(外地患者):火車站路線:從北京站出發,乘地鐵2號線在復興門換乘地鐵1號線,在五棵松下車,步行至醫院;從北京西站出發,乘373路在五棵松橋東下車,步行至醫院;
電話 :
010-66939114(查號),010-68182255/66887329(總機),010-66939344(語音門診查詢)
解放軍總醫院心血管內科成立于1954年,為解放軍總醫院重點科室,心血管內科專業博士和碩士學位授權點,臨床醫學博士后流動站。2006年經總后勤部批準成立解放軍心血管病研究所,2008年被評為北京市重點學科。
心血管內科具有光榮的傳統和輝煌的成績,科室內專家長期擔負黨和國家、軍隊領導人的醫療保健任務。心血管內科在國內最早開展心電圖學的研究,率先開展冠脈疾病介入治療、主動脈瘤和夾層的帶膜支架治療、三腔起搏器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國內首次進行肺動脈瓣狹窄的球囊擴張術,超聲心肌聲學造影等技術。曾榮立集體三等功一次。
心血管內科由心內科一病區、二病區、重癥監護病房(CCU)、師干病房、心電圖室、心臟超聲檢查室、實驗室及門診八個部分組成,床位近130張。擁有大型醫療設備價值達5000余萬元,新引進了先進的心血管數字減影系統、血管內超聲系統(IVUS)、光相干冠脈成像系統(OCT),CARTO心電生理研究系統,彩色多普勒心臟超聲儀、12導聯心電記錄分析儀、多功能監護系統?;A實驗室配置超凈臺細胞培養箱、分子生物學實驗室、AXON700B膜片鉗細胞電生理系統、倒置顯微鏡、深低溫冰箱(-82°℃)等實驗設備,總價值達300余萬元。先進的臨床診療和基礎研究設備為各類心血管疾病的診治提供了完善的平臺。
心血管專業人才是科室發展的基礎,現有工作人員141名,其中教授/主任醫師6名、副教授/副主任醫師17名、博士生導師5名、碩士生導師6名。各專業組學術帶頭人均曾在國外著名心血管研究機構深造,80%醫療技術人員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過去5年中已完成省部級課題15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目前在研省部級課題20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國家科技部國外合作項目2項,共獲得科研經費271萬元。過去5年中醫療成果獲省部級二等獎以上6項,發表科技論文375篇,出版專著20部。每年組織“冠脈內超聲引導下復雜冠脈疾病介入治療研討會”、“先天性病介入治療”,定期請國際知名專家講課及手術演示,為國內同行提供了交流平臺。
心血管內科作為軍隊最高級別醫院的心血管內科,心血管內科具有全面的診療手段和豐富的診療經驗。每年不僅負責接收全軍疑難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診治,而且為各類心血管疾病的普通患者提供優質診療服務。每年門診量64000人次,收治4500人次,并不斷增加。心血管疾病診治水平達到國內大型綜合醫院心血管內科前列,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成功率達93%。
近年新開展了IVUS及OCT引導下復雜冠狀動脈疾病的介入治療、新型藥物支架治療冠心病、帶膜支架治療冠狀動脈破裂、肺動脈狹窄介入治療、心臟再同步化治療、慢性心房纖顫電隔離術、心臟及外周動脈閉塞疾病的干細胞治療等新技術。發揮綜合醫院各專業科室的協同優勢,開展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間隔穿孔的聯合介入治療、腎功能衰竭患者的冠脈介入治療等復雜病例的診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心內科主任暨學科帶頭人陳韻岱教授,為全國著名中青年心血管病專家,北京市冠心病重點學科主要專家之一,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中青年心血管病學組委員、中華中西醫結合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朝陽區事故鑒定委員會委員,《中華心血管病雜志》、《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心肺血管病雜志》特邀審稿人,《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編委,從事心血管內科工作多年,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很強的科研能力,負責多項國家及北京市課題,在復雜冠脈疾病介入治療方面有很深造詣。
心血管內科為保持在心血管領域的先進地位,在陳韻岱教授的帶領下,全科上下瞄準國際心血管領域的前沿,積極探索新診療技術的應用,力爭將心內科建成國內一流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內科醫療特色:
1.冠心病介入檢查和治療:冠狀動脈造影,PTCA及支架植入治療冠心病已達國內先進水平,其適應癥的掌握和冠心病復雜病變的介入治療的效果已達國內領先水平。
2.假性動脈瘤、夾層動脈瘤、腹主動脈瘤原來只有外科手術才能治療且危險性大、療效欠佳的疾病,目前可以通過帶膜支架介入治療就可治愈且危險性小、療效佳,此項技術目前國內僅有2-3家醫院開展,且只有北京301醫院做的例數最多,此項技術已達到國外先進水平、國內領先水平。北京301醫院心內科于1996年開始研究用人造血管覆蓋支架治療主動脈瘤。過去動脈瘤需開刀手術,現在只需切開腹主動脈,送入覆蓋人造血管的支架,便可封閉動脈瘤,并發癥少、恢復快、安全。到目前為止,已經做各種動脈瘤近40例,其中有腹主動脈瘤30余例、胸主動脈瘤6例、外傷性動脈損傷3例,達到國際和國內先進水平。
3.外周血管疾?。ㄈ纾憾喟l性大動脈炎、閉塞性周圍動脈硬化癥、頸總動脈狹窄、鎖骨下動脈狹窄、主動脈縮窄、布卡氏綜合征、血管疾病引起的男性病如陽痿等)的介入治療已達國外先進水平,特別是國產支架介入治療已達國內領先水平。
4. 電生理與射頻消融術:室上性心動過速射頻消融治療已達國內先進水平、治愈了全國首例Mahaim纖維合并室上速患者,并對其電生理機制進行了分析;全國首例藍狀電極標測及冷凝式射頻消融技術的應用,治愈了罕見的左室流出道室速患者,心房顫動和室性心動過速的射頻消融治療已達國內先進水平。
5. 心臟起搏治療:完成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近百例,成功植入AAI、VVI、VDD、DDD、ICD型起搏器,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專門從事心臟起搏器治療技術。
6. 先心病及瓣膜病的介入治療: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室間隔缺損介入封堵治療已達國內領先水平。風心病二尖瓣狹窄、先心病肺動脈瓣狹窄的球囊擴張也已達國內先進水平。經導管蘑菇雙傘封堵房缺35例,其中大房缺(>30mm)15例;經導管蘑菇雙盤封堵動脈導管未閉32例,其中巨大動脈導管未閉(>11mm)1例(國內首例);經導管金屬擴張器擴張二尖瓣狹窄(國內首創)。
心血管內科教學情況
編寫《心血管病診治進展》等教材,每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先心病、起搏器、超聲心動、心電圖等各??平M都進行系統講座。
心血管內科科研情況
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獲軍隊醫療成果三等獎4項。近5年發表專著及論文情況:出版專著5部,國內核心期刊文章122篇,國外期刊文章6篇,會議文章95篇。
心血管內科目前科研課題項目:
全軍十五重點課題:缺血型心肌病綜合治療的前瞻性研究50萬
國家一類新藥臨床試驗:前尿激酶治療急性心肌梗塞的多中心臨床試驗350萬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
儀器設備:
心內科醫療儀器設備總價值1700多萬元,其中萬元以上設備15臺。包括心血管造影機(Philips V3000) 700余萬元;中心監護系統 600多萬元;超聲心動圖儀 200多萬元;主動脈內球囊反搏機 60萬。還有國際領先的超聲心動圖儀,活動平板儀,動態心電圖儀,12導同步心電圖等。
消化內科目前共有在職人員94名,高級職稱18名,中級職稱20人??浦魅我幻?,副主任4名,護士長4名。全科醫師編制47人,護士76名。全科床位160張,分為5個病區,包括胃腸、肝病、胰膽、功能性消化病、內鏡微創介入治療等亞???。每年平均收治住院病人約3500例次。
消化門診常年配有高、中級職稱人員出門診,每天平均3人次以上專家門診。??颇觊T診量平均15萬例次以上。消化科內鏡中心設有操作間15個,分成診斷中心和治療中心,實現每人一次完整內鏡消毒,每3個月進行消毒質量檢測一次;無痛內鏡實現內鏡檢查無恐懼、無痛苦,基本是在睡眠中完成內鏡檢查,在國內首先實現了內鏡檢查的人性化服務、深受病友歡迎。內鏡中心設備資產約9000萬元,如中國第一臺共聚焦激光顯微內鏡、內鏡下激光治療儀、經口電子子鏡、Spyglass膽管檢查系統等,總體居國內領先、國際先進,常規進行胃、腸鏡,胰、膽管造影等檢查及數十項國內先進或領先的內鏡治療,每年內鏡診治2萬余例次。消化實驗室設有細胞培養、分子生物學、分子病理、生化等研究室??剖?984年被批準為消化內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000年被批準為消化內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現有博士生導師4名,碩士生導師2名。消化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消化內科中心,北京市重點學科,亞太消化內鏡培訓中心等。
消化內科醫療特色
具備國內先進水平的醫療優勢特色項目包括:
1、疑難病診治:解放軍總醫院是全軍和北京市最大的綜合性醫院,承擔全軍各大軍區、軍兵種和全國各地疑難病的診治。消化科作為內科系統主要科室之一,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積累了大量豐富的臨床經驗,診治了許多國內外罕見病及少見病。對多種疑難病例的診治形成成熟的診斷思路和治療方法。
2、急性重癥胰腺炎:每年收治重癥胰腺炎病人數十例,總結出成熟的治療方案,有效預防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胰腺膿腫、胰性腦病、感染性休克等嚴重并發癥,搶救成功率在90%以上,居國際先進水平。
3、消化道腫瘤診治:利用內鏡染色技術、NBI、共聚焦內鏡、放大內鏡、超聲內鏡等先進手段,明顯提高消化道早癌的診斷率,國內首先開展內鏡下粘膜剝離術(ESD)切除早癌或癌前病變,已數百例;還有獨特的光動力治療難以內鏡切除的消化道早癌等內鏡下治療技術,減少了手術創傷和費用、或無法進行耐受內鏡治療的病例。對于進展期腫瘤患者,術后進行個體化方案化療,有效控制腫瘤復發和轉移,明顯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了生活質量。
4、胃食管反流病治療:率先在國內開展胃鏡下腔內折疊術治療胃食管反流病,具有創傷小、手術效果可以在術后進行反復修改等優點,顯著優于外科和腹腔鏡下手術??刂剖彻苎?、反酸、燒心等癥狀的總有效率達80%以上,處于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
5、消化道狹窄內鏡治療:食管良惡性狹窄臨床較常見,消化內科開展了食管狹窄的硬式及球囊擴張、金屬支架置入、鈥激光切割,局部醋酸去炎松注射等治療技術,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其中,鈥激光的應用具有特色,可以對良性狹窄進行切割,對惡性狹窄進行汽化,對支架置入后再狹窄還可再通。消化內科在國內率先開展擴張加局部醋酸去炎松注射治療難治性良性狹窄,明顯改善治療效果。
6、胃石內鏡下微爆破:是一項自主研發的內鏡治療技術,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采用激光引爆微爆破碎石技術治療胃石癥(也適用于病史長,體積大的胃石),已治療400余例,治愈率達100%?;颊咄纯嘈?,費用低,門診即可進行治療,深受廣大患者的歡迎。
7、消化道大出血內鏡下治療:
1)靜脈曲張性出血:開展內鏡下治療門脈高壓引起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近20年,總體居國內領先水平。每年進行食管靜脈曲張硬化治療數百人次,胃底靜脈曲張組織膠注射治療數十例,套扎治療一百余例。急診出血搶救成功率達95%以上。對原發性肝癌合并食管胃靜脈曲張大出血的患者也進行積極的食管胃靜脈曲張大出血內鏡下硬化和組織膠注射治療,已經取得較好的療效,一大批這樣的病人從這種積極的治療措施中受益,明顯延長了生命。
2)非靜脈曲張性出血:每年收治急性大出血病例數十例,針對出血灶的性質、部位、大小、血管直徑,選擇注射、射頻、電凝、套扎、氬氣凝固止血方法,使98%以上病人的病情得到滿意控制,配合藥物治療,并幫助其調整生活飲食習慣,明顯減少了復發出血率。
8、胰膽疾病內鏡下治療:開展內鏡下胰膽疾病診治近20年,目前開展逆行胰膽管造影、乳頭切開、取石、支架置入等系列操作。開展經皮經肝和經乳頭膽道對接技術進行膽道支架置入術,有效解除膽道惡性梗阻病人的黃疸,技術居國內領先水平。
9、超聲及超聲內鏡:超聲引導下進行縱隔、胰腺、肝臟穿刺,為明確診斷、指導治療提供了可靠依據。超聲引導下經皮經肝膽道穿刺行膽汁內外引流,為膽管癌患者提供了手術機會,并可明顯提高晚期病人的生活質量。技術達國內領先水平。超聲引導下縱膈腫物穿刺活檢術、超聲與內鏡聯合治療疑難性梗阻性黃疸雙雙被評為院技術創新項目。超聲內鏡檢查明顯提高了粘膜下腫物、粘膜早癌、胰腺微小占位的診斷率,胰膽管超聲內鏡檢查有助于鑒別良惡性病變及病變浸潤范圍。
10.小腸疾病內鏡診治:解放軍總醫院消化科在國內率先引進了膠囊內鏡、雙氣囊電子小腸鏡,2008年首先開展單氣囊小腸鏡的檢查和治療。氣囊電子小腸鏡在臨床投入使用后,已使很多小腸疾患患者得到了確診和治療,目前已可在內鏡下開展小腸出血止血治療、小腸腫瘤內鏡下治療、小腸息肉內鏡下切除等,小腸疾病的診治已取得突破進展。
11、放射性腸炎出血治療
創新開展內鏡下激光治療放射性腸炎,使這一長期未解決的‘頑癥’治療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12、胃腸動力:于1997年成立解放軍總醫院胃腸動力研究中心,開展的項目包括◆食管測壓(適應癥:上食管括約肌功能紊亂、賁門失弛緩癥、彌漫性食管痙攣、胃食管反流病、食管運動功能障礙);◆直腸肛管測壓(適應癥:習慣性便秘、盆底肌痙攣綜合征、直腸肛門運動功能失調、便失禁);◆24小時PH監測(適應癥: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萎性胃炎的胃液pH觀察、胃泌酸功能亢進、哮喘的鑒別診斷、非心源性胸痛);◆胃電圖(適應癥: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電節律紊亂綜合征、消化性潰瘍);◆膽汁檢測(適應癥:十二指腸-胃反流和十二指腸-胃-食管反流性疾?。?。以上檢查填補了內窺鏡的空白,使消化道功能得到正確評估。
12、新藥研究:是國家首批臨床藥理基地之一,承擔國際、國內消化系統多種新藥的臨床試驗。臨床試驗質量在本領域享有很高的聲譽。
消化內科臨床特點
1. 消化系疑難病,2.功能性胃腸病及胰腺疾病,3.治療ERCP及內鏡新技術。
消化內科主要研究方向
功能性胃腸病臨床及基礎研究,消化內鏡診療新技術的研究。先后承擔973重大專項分課題、國家自然基金、軍隊重大專項及科技攻關、衛生部行業重大專項等課題。主編出版專著及視聽教材6部;發表論文200余篇,國際大會英文報告多次。第一完成人獲軍隊科技進步獎、醫療成果獎、教學成果獎4項。
主要學術創新點:
國內首先開展的工作有體表小腸電檢測方法、腸易激綜合征肥大細胞的研究、軍人功能性胃腸病流行病學研究、胃食管反流病內鏡治療、膽道NBI檢查術、慢性闌尾炎腔內超聲檢查術、經口電子膽道鏡及膽管結石激光碎石術、經胃鏡腹腔鏡檢查NOTES(動物試驗)等。
學術任職:中華消化病學分會侯任主任委員、中國癌癥基金會全國消化道腫瘤防治協作組副組長、中華消化內鏡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副會長、北京市消化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組織生物樣本庫分會常務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議專家、國家衛生部內鏡專業技術考評委員會專家、中國熒光共聚焦內鏡俱樂部主任、中國NOTES俱樂部主任、2008北京奧運會國家隊醫療專家等。
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共同主編、中華消化雜志副總編、中華消化內鏡雜志副主編、中國消化內鏡雜志副主編、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 等編委、世界華人消化雜志編委、中華胰腺病學雜志編委等多個雜志、英文版中華醫學雜志審稿人等。
消化內科醫學教育
消化內科每年招收專業學位、科學學位博士研究生2-3名,碩士研究生多名,博士后2-4名。每年招收約40-60名來自全國地市級以上醫院的??漆t師進修臨床或內鏡技術。另有實習生、輪轉生、基金班學員若干名。每周安排英文教學查房、消化內科高級職稱醫療查房、科室中級職稱以上人員英文講課等。每年對各級醫師進行量化考評,對高年資主治醫師進行定向培訓,做到科有特色,人有專長。
科學研究
在保證出色完成臨床工作的同時,科室側重于以下方面的研究: 1.功能性胃腸疾病發病機制及診療新技術;2. 內鏡診療新技術;3. 消化道腫瘤發病機制及診治新技術?,F承擔國家、衛生部、軍隊、北京市等研究課題及基金30余項。
學術交流
十余年來,消化科每年組織舉辦全國消化疾病及內鏡學術會議,以“北京消化-內鏡節”為代表組織召開國際性消化及內鏡學術大會,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的影響。每年多人參加國際學術交流及會議、出國研修,參加全國各種學術會議、專題報告、特約報告、內鏡示范表演等。每年接待來自國內外的參觀專家和領導數百人。
儀器設備
消化內科儀器設備先進,總體居國內一流,內鏡中心國內領先、居國際先進水平。具有先進的內鏡主機20臺、各種電子內鏡100余條、操作間15個,配置有先進的無痛內鏡復蘇室、內鏡清洗消毒中心、VIP操作間、二個先進的X線室、超聲內鏡室、腹腔鏡室、激光治療機等。美國Sandhill 24小時食管、胃PH監測及食管、胃腸動力監測系統,Bilitec-2000檢測儀,基因擴增儀、質譜儀,低溫離心儀等大型儀器設備。設備資產約9000萬元。
老年消化內科作為國家重點學科老年醫學的分支學科?,F有正高職稱4人,副高級職稱6人。
1981年獲得老年醫學碩士學位授權,1990年獲得老年醫學博士學位授權??剖椰F有研究生導師4人,其中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2人。
老年消化內科承擔消化系統常見病和疑難病的醫療保健工作。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在老年消化系統疑難病診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在國內擁有較高的知名度。在老年消化系腫瘤早期診斷和綜合治療,酸相關性疾病和胃腸動力疾病、老年腸道血管病變診治方面有較為鮮明的特色。
老年消化內科醫療特色
重視消化系統腫瘤的早期診斷和綜合治療。致力于癌前期病變研究。早期胃癌檢出率為53%,5年生存率達95%以上。老年早期雙原發癌早期診斷率50%,首癌五年生存率88.6%,次癌五年生存率53.8%。在肝癌綜合治療方面,通過多學科協作,使老年肝癌3年生存率達32%。消化系腫瘤診斷和綜合治療方面,與相關科室密切配合,積極開展內鏡治療、介入治療等微創治療技術。并嘗試除手術治療和中藥治療外,生物調節及靶向治療,化療及增敏治療,放射治療等。
作為老年消化???,根據老齡人群消化系疾病的特點,開展臨床研究工作。在國內較早地開展了系統性的老年胃食管反流病、NSAIDs與胃腸道粘膜損傷、老年胃腸動力學的臨床診治研究。并率先開展了老年人幽門螺桿菌感染根除評價的臨床研究。注重老年人腸道缺血引發的急、慢性腹痛的臨床救治,在老年腸道血管病變診治方面特色鮮明。
重視提高消化系統急危重癥救治水平。注重病情變化的預見性,及時制定預案。在肝癌結節破裂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等急癥搶救工作中,根據老年人多器官病變共存的特點,針對??浦饕芫戎?,不放過其他器官病情的微細變化。作到病情預見較準確,搶救工作有序,盡最大可能延長病人生命。
根據醫療器械和材料的改進和發展,在消化系統疾病治療方面,積極采用新藥物、新方法及新技術??剖夷軌蜷_展超聲引導肝臟占位病變穿刺,經皮超聲引導膽汁引流術,C13呼氣試驗檢測幽門螺桿菌、24小時食管、胃酸度及膽汁反流監測,食管、直腸肛管壓力測定,十二指腸螺旋管空腸營養,靜脈PICC置管等醫療項目。獲軍隊醫療成果獎2項。
老年消化內科教學情況
培養博士研究生16人,其中已畢業12人,在讀4人。培養碩士研究生22人,其中已畢業17人,在讀5人。培養進修生10余名,輪轉生20余名。
開設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1項(老年腸道血管病變診治新進展);
軍隊級繼續教育項目1項(老年消化疾病新進展)。
兩篇博士論文獲“院優秀博士論文”獎。
老年消化內科科研情況
科研方向為發現胃癌新基因,開展胃癌相關新基因的抗體制備工作。結合軍隊十五課題開展了基因芯片制備,基因蛋白水平表達等工作。與北京市腫瘤研究所合作,應用激光顯微切割、變性高效液相色譜及組織芯片技術研究胃癌及癌前病變多基因表達與微衛星不穩定性。根據基因芯片篩選胃癌相關基因,應用RNAi干擾技術,檢測選定基因對在胃癌發生發展中的作用。
全軍十五重點課題‘胃癌及癌前高危病變分子標志與臨床應用研究’經費50萬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胃癌相關新基因GCRG213功能研究’經費19萬元。
總裝備部預研基金課題‘加速器模擬失重對人胃黏膜細胞株生物學特性影響機制研究’經費15萬元。
近年來,科室主編醫學專著2部。在統計源期刊發表論文100余篇。
老年消化內科學術交流
做為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消化學組的組長單位,成功舉辦了三屆消化學組學術會議。
老年消化內科儀器設備
胃腸功能室配備有C13分析儀、膽汁反流測定儀、胃腸動態pH檢測系統等設備,能夠開展呼氣試驗檢測幽門螺桿菌,24小時食管酸、膽汁反流監測,食管、直腸肛管壓力測定等醫療項目。
老年消化實驗室作為老年醫學研究所的一部分,配備有高速離心機、低溫冰箱、二氧化碳培養箱、雜交儀、垂直電泳儀、PCR儀、倒置顯微鏡、紫外分光光度計等。能夠開展免疫組化、原位雜交、細胞培養、PCR擴增、Western Blot、真核轉染、原核表達、RNAi干擾等技術。
解放軍總醫院腎病科成立于1986年,經過近20年的艱苦創業,現已成為集醫療、保健、科研、教學于一體的規模最大的腎病中心之一,在學科規模、技術水平、科研成果和學術地位上,在國內外有較大的優勢、特色和影響。
解放軍總醫院腎病科組成包括??崎T診、病房、血液凈化中心及全軍重點實驗室。門診除設普通診室外,設有IgA腎病特色診室、老年腎臟病診室和腎臟病隨訪中心,年門診量超過30000人次。病房分主樓一病區和東病房樓二、三病區,現有床位100余張,年收治病人可達2500人次。每年完成腎穿刺活檢術近1000例,已擁有5000余例豐富的腎活檢病理資源。多年來學科緊密圍繞以IgA腎病及老年腎臟損害為代表的慢性進展性腎病的診治為主要研究方向,創建了國際上最大的IgA腎病臨床病理和中醫辨證數據庫,開展了包括新型免疫抑制劑以及尿激酶聯合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治療進展期IgA腎病的新方法,研發了“腎樂膠囊”和“腎華片”兩個中成藥,獲得軍隊非標制劑文號、新藥國家發明專利及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物臨床批件,并作為中藥優效品種入選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在全國進行IgA腎病的多中心臨床研究,相關研究已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提高了我國最常見的慢性腎?。璉gA腎病的知曉率與治療率。血凈中心擁有國際上各種先進的血液凈化設備80臺,能夠開展血液透析、CRRT、血液灌流、血漿置換、人工肝等各種國際上先進的治療項目。在老年腎病的一體化治療及高齡危重病人血液凈化治療方面具有較強優勢。
腎病科的醫護人員始終堅持“以患者為中心,全心全意為傷病員服務”這一宗旨,醫療、保健、教學、科研并舉。護理隊伍多次被評為先進護理單元,她們作為“整體護理模式”的典范曾多次接待全國各地參觀團。
腎病科堅持臨床與基礎相結合的發展方向。腎臟病重點實驗室面積1200平方米,擁有包括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病理學、電生理學等8個研究室,擁有國際上先進的激光顯微切割系統、流式細胞儀、定量PCR儀等大型儀器設備,總值約1200萬元,建立了多項先進的技術平臺, 1997年腎病實驗室成為全軍重點實驗室,2000年被評為全軍重點實驗室的“重中之重”,2001年作為部門開放實驗室被推薦參加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評估。
解放軍總醫院腎科已逐步發展成為一個臨床與基礎相結合,醫、教、研相得益彰的綜合學科。1995年成為全軍腎臟病??浦行?,1998年作為三級學科獲博士學位授予點,1999年成為博士后流動站,2005年通過全軍腎臟病研究所的專家評估。近5年來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北京市科學技述一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得包括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國家科技部“十五”攻關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基金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在內的20余項國家級課題。在國內外雜志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其中代表論著發表在J Am Soc Nephrol、Kidney Int等國際著名期刊30余篇。每年接收軍內外、來自全國各地的研究生、客座研究人員與進修生的培養,現已培養博士后7名,博士22名,碩士11名,進修醫師150余名。
腎病科科室現有醫師系列20人,技術人員10名,護理人員27名。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0人(正高2人,副高8人),中級13人。有一支專業技藝精良、醫德高尚的專家隊伍和團結和諧、勇于拼搏的優秀中青年人才隊伍。今后學科將密切結合國家社會發展的需求,利用技術與人才優勢,力爭在慢性進展性腎病及老年腎損害防治方面獲得新的突破,更好地為廣大患者服務。
老年腎科科室簡介:南南樓二科、亦稱老年心腎科,現有三個病室45 張床位,設有血透室、心血管生化實驗室、老年腎病實驗室。為二級學科、博士學科。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1人。
高、中級專業技術人員情況:主任醫師2人,副主任醫師4人,副研究員1人,副主任護師1人。主治醫師4人,主管技師2人,主管護師12人。主要承擔軍以上首長的保健、治療及老年心腎疾病的研究工作,重點發展老年高血壓病及老年腎病專業。
老年腎科醫療特色
老年腎科高血壓病、老年心臟病的診治、心血管活性物質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研究處于國內先進水平,開展了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療 (包括冠脈造影、PTCA、支架)、冠脈搭橋術等先進醫療技術;高血壓病峰值前治療學取得良好的應用價值;腎病科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從事老年腎病的臨床診治和研究的老年腎病病房,在老年急慢性腎衰的臨床診斷、治療,尤其在老年腎衰的心血管并發癥的救治以及高齡老年病人的腎替代療法等方面,總結出一套可貴的經驗。老年腎衰的救治以及高齡老年血透3年生存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老年腎科醫學教育
博士后1名,博士生7名,碩士生8名,基金班學員4名
老年腎科科學研究
1.學科專業科研方向及重點研究領域:
高血壓方面:高血壓的發病機制、分子生物學研究,臨床藥物治療,合并癥的預防;
老年腎病方面:高血壓腎病的防治,老年腎替代療法及腎移植。
2.承擔及完成科研課題情況:
曾強:
心鈉素前體分子內調控在老年原發性高血壓中的意義 國家自然基金面上課題、全軍“九五”青年基金。
心鈉素前體肽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變化研究 全軍“十五”面上課題。
劉國樹:
?。?)軍隊多地域高血壓調查,藥物干預、分子生物學研究;軍隊干部高血壓藥物干預、隨訪及MMPS多中心研究 軍隊科研基金(2)原發性房顫發生機制探討及最佳處理方案(3)Nibivolol治療肥厚性心肌病效果(4)Lidoflazing和Mioflazing對人類、豚鼠、大鼠缺血心房肌鈣代謝特點及心肌保護作用,自選課題。(5)老年收縮期高血壓病特點及治療措施,中央保健基金。
牟善初:
?。?)老年腎及老年腎病診治 國家計委基金(2)老年高血壓腎損害的診治 軍隊科研基金
?。?)老年腎功能衰竭的診治 軍隊科研基金
鄭秋甫:利鉀尿肽放免方法建立及高血壓發病中意義的研究 軍隊科研基金
李艷芳 :
?。?)心臟β受體與AT1受體的交互作用 軍隊九五面上課題(2)高齡老年人ISH患病率、動態血壓監測及藥物的選擇 中央保健基金
寧兆琪:老年慢性腎功能衰竭、腎間質損傷機制的研究 中央保健基金
張麗萍:MAPK在高血壓心肌肥厚的作用 院青年基金
3.科技成果獎勵、出版專著(主編)、發表學術論文情況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血栓素B2、b-keto-PGF12和內皮素放免藥盒研制及其系列應用研究》;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內皮素放免藥盒研制及其應用研究》、《缺氧時肺動脈內皮素與平滑肌相互作用的機制》、《缺血心肌保護及Ca2+代謝特點》;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1項《老年腎功能衰竭的救治與護理》;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5項;軍隊醫療成果三等獎3項。
老年腎科學術交流:
老年腎科每兩年舉辦一次全國性中華老年腎病學術會議。
2000年主辦全國老年腎病學術會議(大連)。
2000年承辦國際心血管病會議(北京)。
2001年承辦全國冠心病新近展研討會(哈爾濱)。
2001年承辦全國老年繼發性腎病研討會(武漢)。
呼吸科年門診量在6萬人次左右,年收容住院患者約1200人次左右,疾病種類涵蓋呼吸系統各種常見、疑難和危重癥疾病,住院外地患者比例高達40%以上,疾病種類之廣為國內醫院所罕見,每天均有許多患者遠地慕名前來就診。為保證門診質量,常規門診由該科主治醫師以上出診,包括全日制門診、夜間門診、周末門診和節假日門診,另外每天還有副主任醫師以上專家出診(包括周末門診和節假日門診);現有專病門診2個(變態反應、打鼾及睡眠呼吸障礙),近期還擬開展哮喘、臟器移植相關肺炎和肺癌聯合門診等專病門診。目前全科醫療護理技術人員共58人,其中正高職5人、副高5人、中級職稱22人。
呼吸科醫療特色:呼吸危重癥治療:在國內率先建立呼吸重癥監護病房(RICU),在機械通氣及新技術的應用、多臟器功能不全救治等方面居國內領先地位,在國內率先開展了He-O2混合氣吸入治療重癥哮喘和COPD的研究,均獲得了滿意療效;在國內外率先將死腔內氣體吸出技術用于COPD的治療,并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具死腔氣體置換技術的智能化呼吸機;在國內首先開展了利用P-V曲線確定最佳PEEP、潮氣量等個體化機械通氣技術和汽化吸入PFC治療ARDS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曾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和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
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診治:確診了我國大陸居民首例艾滋病、飼鸚鵡肺和北京地區首例SARS,率先系統進行了社區獲得性肺炎和醫院獲得性肺炎的流行性病學調查及耐藥機制相關研究,對重癥肺炎、臟器移植相關肺炎尤其是細菌耐藥和抗生素合理應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救治成功率居國內領先水平;曾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和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二項,已申報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
肺癌綜合診治和個體化治療:在國內最早開展有關血清肺癌標志物的相關研究,在國際上率先發現并報道了1條肺癌轉移相關基因 LCRM-1,在國內較早開展了經纖支鏡激光治療肺癌合并大氣道阻塞的工作;結合肺癌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包括化療、放療、生物免疫、局部介入和分子靶向等綜合治療,在保證患者生活質量的前提下通過個體化的綜合治療措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曾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
胸部疾病介入診治:在國內較早開展了氣管鏡檢查和經氣管鏡激光治療大氣道占位性病變、氣管內支架植入等;目前已擁有氬離子刀、血樸啉光動力治療和內科胸腔鏡等設備,下一步擬引進內科氣管鏡下治療肺大皰技術,可以對氣管支氣管、肺組織和胸腔疾病進行微創介入診斷和治療,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前提下減少了患者的痛苦。
變態反應性疾病診治:在國內較早設立變態反應門診,應用血清學方法檢查患者過敏原,通過采用包括脫敏治療、全身和局部抗過敏治療等方法診治大量過敏性疾病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其中過敏原的篩查為變態反應性疾病患者的診斷、治療提供有力的證據。
睡眠呼吸障礙疾病檢查及治療:在軍內率先開展了睡眠呼吸障礙的診斷和治療研究,有3張睡眠監測床位,目前每天能安排3-5個病人進行睡眠檢查。呼吸科睡眠中心能夠開展多導睡眠圖、初篩檢查、多次小睡實驗、呼吸機治療壓力滴定、睡眠心理評估、阻鼾器治療及藥物治療研究。打鼾及睡眠呼吸障礙門診能夠給患者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及其他診治和咨詢服務。
老年呼吸內科簡介歷史沿革:自南樓臨床部于1985年劃分??剖?,呼吸科即組建成立,有3個病區,即南一、南二和南三病區,共有54張床位。因收治對象為軍以上干部,故臨床和科研以老年呼吸病為重點,為國內最早成立的老年呼吸病???。歷經16年,在院、部黨委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經全科人員的共同努力,學科不斷發展,如今專業特色明顯,人才梯隊形成,技術水平和設備條件均已處國內一流水平?,F下屬除3個病區外,尚有呼吸監護室、肺功能室、呼吸機室、氣管鏡室和呼吸病實驗室?,F配備有先進的呼吸機28臺,自動血氣分析儀3臺,常規肺功能測定儀2臺,纖維支氣管鏡3支。所屬實驗室可開展分子生物學、細菌學、機械通氣的實驗研究以及常用實驗研究。
老年呼吸內科學科情況:多年來主要從事老年呼吸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OPD)、老年肺炎、老年呼吸衰竭、老年呼衰合并多臟器衰竭以及肺癌的臨床診斷、治療和護理研究,在完成大量日常醫療、護理任務的同時,重視積累和總結經驗,不斷提高水平。10多年來,采用現代機械通氣技術救治不同病因引起的老年呼吸衰竭和多臟器衰竭達500多例次,在通氣支持基礎上加強抗感染、糾正酸堿和電解質紊亂、維持營養、防治并發癥、嚴密呼吸監護、并給予周到、細致的護理等綜合治療措施,使得COPD、老年肺炎等所致嚴重呼吸衰竭、肺因性心跳呼吸驟停復蘇、老年呼衰合并多臟器衰竭等的搶救成功率達國內外先進水平;現代機械通氣的臨床應用,如擴大適應證范圍,打破禁忌證,纖支鏡引導插管、合理應用各種通氣模式,根據老年人特點選擇呼吸機參數,加強營養和護理等方面處國內領先地位,顯著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或很大程度上延長了患者的生命。
呼吸科的醫療護理工作得到了國內同行的高度評價,軍委首長和各級領導的贊揚。于1998年"老年呼吸衰竭的救治和機械通氣的臨床應用"獲全軍醫療成果一等獎。此外,在老年肺癌的早期診斷和化學治療、老年哮喘的治療和管理、老年保健和肺康復醫療、重危病人的監護等方面,也能瞄準世界先進技術和發展潮流,追趕國內外迅速發展的方向,結合自己的特點,形成??铺厣?,達軍內先進水平。
自88年至今,共獲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8項。軍隊科技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主編出版長篇專著7部,參加撰寫的專著20多部。目前學科的總體水平在國家、軍隊相同學科專業中處于領先地位。
老年呼吸內科專業技術干部情況:醫師系列共19人,其中教授、主任醫師4人(其中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2人),年齡:60歲以上:1人,45-55歲:2人,45歲:1人,平均51.5歲;副教授或副主任醫師2人,碩士生導師1人,年齡:40歲以上:1人,30-40歲:1人,平均年齡40歲;主治醫師6人,平均年齡31.8歲;醫師5人,平均年齡26.7歲。醫師系列學歷結構:博士2人,碩士8人,大學本科9人。醫技系列6人,其中副主任技師1人,40歲;主管技師4人,平均34.8歲;技師1人。護理系列50人,其中副主任護師1人,主管護師11人,平均年齡35.4歲;護師14人,平均年齡28.7歲;護士24人,平均年齡23.3歲。學歷分布:大學本科2人,大專學歷20人,中專學歷28人。在讀博士生2人,碩士生2人,進修生2人。
老年呼吸內科學科發展方向和目標
1、加強??铺厣ㄔO,不斷提高老年呼吸衰竭、多臟器衰竭、危重癥救治的水平。加強對機械通氣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盡快開展經面罩無創通氣,并將有創通氣和無創通氣緊密結合,縮短老年呼衰病人的機械通氣時間,降低機械通氣的并發癥,進一步提高搶救成功率。使之達國際水平。
2、開展老年呼吸病康復,氣道濕化和霧化吸入治療,氣道廓清和肺容積擴張,老年呼吸病與營養治療、免疫治療,長期氧療等各種呼吸治療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和臨床應用的推廣。爭取成為全軍呼吸治療(respiratory care)的中心和培養訓練呼吸治療師的基地,定期舉辦全國、全軍的機械通氣、呼吸治療學習班,并將這些新技術應用于軍隊現職干部和老干部的醫療保健。
3、開展胸腔積液的診斷、鑒別診斷和治療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建立胸腔穿刺、胸膜活檢、胸腔導管引流和注射藥物治療頑固性胸水的新方法。規范和統一全科肺癌的診治計劃、化療方案等??偨Y出一套適合老年人的肺癌化療、免疫治療新方案。
科室基本情況
北京301醫院腫瘤內科分為:腫瘤內一科和腫瘤內二科
腫瘤內一科是以腫瘤化療為主的腫瘤綜合治療科室,是國家抗腫瘤藥物臨床試驗機構(GCP中心),國家碩博士學位授權點,科室有高級職稱10人,中級職稱11人。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3名,進修生導師17名,建科以來培養研究生、進修生數百名。展開床位159張,每年收治患者1.5萬人次,每年門診病人5萬余人次??剖页闪?0余年來,在積極踐行腫瘤綜合治療的基礎上,融合了全身化療、局部治療、細胞免疫治療、基因治療、分子靶向治療、熱療、腔鏡下的局部治療等一系列腫瘤治療的先進技術和手段,使數十萬患者得到了規范化、專業化、個體化的合理治療,達到了國際及國內一流的臨床治療水平。腫瘤內一科一直以和諧、奉獻、敬業、創新的宗旨發展科室完善科室,發展特色顯著、專業人才薈萃、整體實力雄厚,在軍內外享有很高聲譽。
腫瘤內一科的學科特色
1.腫瘤內一科收治病人來自全國各地、數量多,病種復雜,特別在肺癌、乳腺癌、胃腸道腫瘤、頭頸部腫瘤等實體腫瘤的診治、研究、護理等方面在國內外具有較大的優勢和特色。
2.開展氣管鏡檢查治療及熱灌注化療聯合基因及生物治療技術,致力于復雜疑難腫瘤的診斷救治,尤其是肺癌及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診斷及常規化療、分子靶向及生物免疫治療;
3.肺癌多學科協作的綜合診治及耐藥機制的研究位于國內前列,研究成果得到軍內外廣泛認可,分別獲得全軍及北京301醫院醫療成果獎,在北京市8家三級甲等醫院推廣應用,堅持開展肺癌MDT綜合診治查房,已逐漸形成院內專病治療中心并推延至北京多家大型醫院。聯合胸外科、呼吸科、放療科、影像學科、病理科、介入放射、腫瘤內科、生物治療科、中心實驗室、軍事醫學科學院的肺癌多學科協作的綜合診治及耐藥機制的研究位于國內前列?!胺肿釉\斷指導小細胞肺癌個體化治療”及“非小細胞肺癌的綜合治療”入選北京301醫院“百病妙訣”。
4.積極診治罕見疑難惡性腫瘤,包括神經內分泌腫瘤及罕見原發部位的淋巴瘤,并獲軍隊醫療成果獎及全國優秀學術論文獎。
5.利用熱療技術,對惡性胸腹水患者采用熱療聯合化療及生物免疫基因治療明顯提高惡性胸腹水的控制效果,研究結果在2012年美國臨床腫瘤年會上獲壁報展示。
6.開展支氣管鏡下局部治療,配備床旁支氣管鏡,行床旁內鏡下治療,提高局部治療效果。與合作科室開展光動力治療、高壓氧治療等多種局部和聯合治療方法;聯合軍事醫學科學院探索開展基因治療及干細胞治療方面的臨床研究。
7.開展乳腺癌的化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特別是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維持治療,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獲得了同行的認可,并結合臨床開展了多項國際和國內臨床試驗,建立乳腺癌數據庫,參與國際及國內多中心臨床研究30余項。病人的隨訪率100%,每周定期舉辦和患者的面對面座談,解決患者治療過程中面臨的困難。聯合乳腺外科、病理科、放療科、放射科等科室定期舉行乳腺癌MDT,指導疑難病例綜合治療方案的制定。
8. 消化道腫瘤也是科室重要的研究方向,將臨床與基礎相結合,在胃腸道及肝膽胰腫瘤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每年收治胃腸道腫瘤患者近3000人,參與國際、國內多中心臨床研究20余項。每年至少2次以上與國外胃腸道腫瘤專家面對面交流,討論復雜及疑難病例,學習國外先進治療理念和經驗,學術上向國際水平看齊。每月一次院外合作交流會,取長補短、交流經驗。每周一次MDT查房,聯合普外科、放療科、病理科、消化內科、影像科等,利用301醫院綜合實力及各科室的優勢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對于較晚期的患者,尤其是對于有并發癥的患者,如壓迫癥狀、梗阻、出血等,與相關科室聯絡,為該患者提供治療的綠色通道,提高了診療效率。
9. 科室2001年開始首創細胞免疫治療與常規治療結合,2008年在國內率先開展個體化分子靶標檢測及細胞免疫功能檢測,相關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并在常規臨床工作。
10. 在北京市帶頭組織癌痛同城會診和多項學術研討,強調腫瘤姑息治療及臨終關懷理念的推廣,減輕患者痛苦并避免治療過度及資源浪費。
腫瘤內一科的教學工作
目前有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3名,進修生導師17名,2003年開始招收碩士,2005年開始招收博士,2008年開始招收博士后,共培養博士后6人,其中2人獲得國家博士后基金資助,培養博士50人、碩士百余人,其中各有2人獲得創新基金。2011年獲北京301醫院教學技能競賽三等獎,發表教學文章2篇,并獲得優秀教案。2012年獲北京301醫院教學先進單位。每年承擔院里的腫瘤學及藥理學研究生授課。每年主辦或承辦國際、全國、全軍腫瘤專業學術會議10余次。培訓班和專題講座20余次。
腫瘤內一科的科研工作及獲獎情況
腫瘤內一科目前在研省部級課題50余項,經費近2000萬元。包括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一五”重點項目、“十二五”重點項目等。獲得軍隊醫療成果獎、華夏醫學科技進步獎、解放軍總醫院醫療成果獎等多項。近三年發表SCI文章50余篇,累計影響因子百余分。參與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50余項,多次接受CFDA的視察并得到好評。主編/主譯腫瘤病案分析等專著5部,參編著作8部。
腫瘤內一科的護理工作
“身心并護”護理模式。建立化療全程管理流程,減少化療并發癥;在國內首先開展腫瘤患者PICC規范化置管及維護;建立文化護理走廊,開展以沙盤游戲為主要內容的心理減壓活動。
腫瘤內二科
解放軍總醫院腫瘤內二科現有編制為腫瘤內二科一病區、腫瘤內二科二病區和日間病區。
科室以惡性腫瘤綜合治療為學科發展特色,特別是在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綜合治療領域,尤其在胃腸胰腺腫瘤MDT方面,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為廣大患者提供一支綜合實力強大的多學科協作團隊,包括外科、放療科,介入放射科、介入超聲科、中醫科、生物治療科和病理科等多學科專家,堅持每周聯合會診和查房,根據腫瘤的生物學特征和患者的個體差異,為每位患者制定最合理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同時科室積極開展分子靶向治療、生物免疫治療和局部治療,力爭使每位腫瘤患者都能得到最佳的治療方案。中央電視臺在介紹我院研究型醫院同時專門報道了我科多學科研究團隊,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腫瘤內二科的醫療特長
1、胃腸道腫瘤多學科協作組(MDT),決策最佳,綜合治療不同患者最佳治療方案不同,同一患者不同階段,最佳治療方案不同,同樣可切除的患者, 方案不同切除后的生存不同,最佳模式組合治療方案以期獲得最佳療效,MDT協作至關重要,其優勢有:
?、賹δ[瘤進行更精確的臨床病理分期。
?、跍p少了治療混亂和延誤。
?、劢⒘藗€性化的評估體系。
?、苁垢鞣N治療手段更合理的銜接。
?、菰谧非笱娱L生存的同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奘共糠滞砥谀[瘤患者經過轉化型治療接受手術獲得治愈機會,達到最佳的臨床和生存獲益。
?、呙恐懿榉?,堅持近5年,先后討論病例6000余人次,惠及更多的胃腸癌患者,使其得到規范化、個體化的綜合治療,并真正達到生存獲益。
2、合作開展轉化性臨床研究,突破傳統治療瓶頸 。
3、胰腺癌多學科協作組(MDT), 挑戰難治腫瘤生存極限。
4、日間病區平臺高效穩健運行,腫瘤綜合治療特色平臺窗口 。
腫瘤內二科的科研成果
科研方面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軍隊課題、吳階平臨床醫學發展基金等多項課題。先后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獎和軍隊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獎勵;并先后完成牽頭或參加新藥臨床研究數十種。
近年來先后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著80余篇,及時掌握本學科新知識和新進展,結合臨床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積極開展基礎和臨床科研工作。2014年科室人員共發表SCI論文7篇,MEDLINE和統計源期刊論文13篇。目前科室共有在研課題13項,今年成功申報“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醫療器械前沿創新產品開發”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北京市科技新星課題1項,2014年獲科研課題基金750萬元。
腫瘤內二科的人才培養
科室人員結構合理,中青年比例占多數,其中,博士研究生學位7人,碩士研究生學位4人,具有較強的臨床及科研能力。目前科室現有主任醫師1人,副主任醫師6人,主治醫師5人,住院醫師6名。石燕副主任醫師評為北京市科技新星。
目前擔任中國抗癌協會抗癌藥物、胃癌、納米腫瘤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軍隊腫瘤學、微血管專業委員會委員,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會員,CSCO胃腸神經內分泌瘤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老年學學會老年腫瘤專業委員會胃腸分委會常務委員,中華癌癥姑息醫學雜志編委,肝癌雜志編委;中國腫瘤臨床雜志首席審稿專家,中華醫學雜志審稿專家。
科室結合學科發展需要,積極推進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加強住院醫師基礎技能培訓,豐富專業知識。選擇優秀的科室骨干到知名醫院學習先進的診療技術(消化內鏡)。鼓勵青年醫師結合臨床實踐,與科室帶頭人積極開展課題研究,申請,撰寫科研論文,形成積極上進的學風。發揮醫療骨干及青年醫師的想象力與凝聚力,堅持以應用基礎為主,推動特色項目,積極發展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理論聯系實際促進青年人才隊伍建設。
腫瘤內二科的新技術、新業務
國內領先新技術:
1、超聲造影對早期評價結直腸癌肝轉移對貝伐單抗聯合化療治療反應的初步研究
2、結直腸癌多學科協作診療及綜合治療
3、腫瘤患者心理減壓治療
4、免疫治療和化療、分子靶向治療的綜合運用
5、赫賽汀治療HER-2陽性胃癌
新業務:
1、貝伐珠單抗聯合化療用于轉移性結直腸癌治療的國內多中心觀察性研究,我科為參加單位,目前已入組60余例。
2、一項評價ABI-007 聯合吉西他濱在轉移性胰腺癌的中國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2 期、多中心研究,我科為參加單位,目前已入組2例。
3、一項比較西妥昔單抗聯合FOLFOX4方案和單用FOLFOX4方案一線治療中國RAS野生型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的開放性、隨機的、對照的多中心III期臨床研究(TAILOR研究),我科為參加單位,目前已篩選3例,入組1例。
4、我科今年注冊的國際臨床研究: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聯合替吉奧膠囊一線治療晚期胰腺癌的臨床觀察(編號NCT02124317),目前已入組17例,取得較好的療效。
科室基本情況
1. 現有主任醫師、教授9名,副主任醫師、副教授10名,副主任護師2名,主治醫師、講師12名。
2. 1978年批準為神經病學碩士授予點,1979年批準為全軍第一個,全國首批神經病學博士授予點,現為神經病學博士后流動站?,F有博士導師5名,碩士導師4名。為全軍神經病學中心。
3. 承擔主要任務:全國及全軍神經系統疾病,尤其是神經危重癥和神經系統疑難雜癥的診治,以及重要的保健任務。
4. 神經內科包括住院病房、門急診、輔診中心和實驗室。神經內科病房展開床位149張,下設4個普通病區和1個神經ICU病區。年平均收容病人2700余人次。神經內科門診包括普通門診、專病門診(腦血管病門診、國際頭痛中心、癲癇門診、肌肉病門診、介入門診、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門診、癡呆門診、帕金森門診等)、特需門診和急診,以及北京市神經肌肉病會診中心。年平均門診量57000余人次,急診量6000余人次。輔診中心包括腦電圖室、腦血流圖室、肌電圖室、神經心理檢查室。實驗室包括肌病研究室、神經肌肉病理室和神經介質實驗室。
專業特長
1. 腦血管病的預防、急救、介入治療和康復。
2. 頭面痛的診斷與治療。
3. 神經肌肉病的診斷、病理與治療。
4. 癲癇的診斷與治療。
5.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6. 神經系統免疫脫髓鞘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教學情況
至今博士后流動站出站3名,已培養博士研究生90余名,碩士研究生140余名,進修生900余名。目前每年招收博士后1-3名,博士研究生4-8名,碩士研究生8-12名,進修生60-100名,神經病學??戚嗈D醫師4-8名。
科研情況
?。ㄒ唬┱n題:至今先后承擔國家、軍隊等各種課題60余項,研究經費1千余萬元。
?。ǘ┌l表論文:先后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近800余篇。
?。ㄈ┏霭鎸V合群笾骶帉?茖V嗖?,如《神經系統疾病藥物治療學》、《腦血管病學》、《神經系統感染免疫病學》、《新編神經系統疾病診療手冊》、《自主神經系統疾病》、《藥物引起的神經精神不良反應》、《頭痛手冊》《神經系統人名病征手冊》《神經內科疾病病案分析》等。
?。ㄋ模┲鬓k會議:先后主辦國際、全國會議60余次。
?。ㄎ澹┲饕芯糠较颍耗X血管病、頭面痛、神經肌肉病、神經系統免疫性疾病、癲癇、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
?。┇@獎:先后獲得國家、省地科技進步及醫療成果一等、二等、三等獎40多項。
儀器設備
床旁CT,視頻和動態腦電圖儀、Ceegraph腦電系統、肌電圖儀、經顱多普勒儀、國產導納儀、冷凍切片機、高壓氣相色譜儀、倒置顯微鏡、熒光顯微鏡、PCR儀、低溫離心機、高速離心機等儀器。
肝膽胰腫瘤外科包括肝膽病區和胰腺病區,是以肝膽胰腫瘤的診斷、手術治療和科研為主要方向的科室,為博士授權點和臨床博士后流動站,同時也是解放軍總醫院胰腺腫瘤外科中心??剖蚁抵腥A醫學會、衛生部腹腔鏡內鏡培訓基地,承辦《中華腔鏡外科雜志》。曾獲中華醫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軍隊成果二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院醫療成果一等獎、恩德思醫學科學技術杰出領袖獎及杰出成就獎等。
科室主任、學科帶頭人劉榮教授現任中國醫師協會外科分會常委,解放軍胰腺外科專業組副組長、門脈高壓癥組副組長,中華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專家庫成員,中華醫學會腹腔鏡內鏡外科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外科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內鏡分會普外專業委員會主席,中華醫學會腹腔鏡與內鏡培訓基地主任,國家衛生部內鏡培訓基地主任。在讀研究生十余人,以肝膽胰腫瘤的發生、轉移及治療為重點研究方向,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子課題、軍隊重大課題等多項科研任務。
在黃志強院士的指導下,劉榮教授率領團隊以微創手術常規化、復雜手術簡潔化為鮮明特色,常規開展:腹腔鏡肝臟切除,腹腔鏡肝門膽管癌根治、膽囊癌根治、膽總管囊腫切除,腹腔鏡胰體尾切除、胰十二指腸切除,機器人肝臟、膽道和胰腺手術等復雜微創手術;以及胰十二指腸切除,大肝癌切除,肝門部膽管癌、膽道損傷修復、膽囊癌等復雜傳統手術,年手術量近千例,其中九成以上系肝膽胰腫瘤復雜手術(包括胰十二指腸近兩百例),學科總體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剖抑饕獎撔屡c特色包括:
一、腹腔鏡肝切除技術的系統研究
在國際上率先提出并闡述了腹腔鏡下解剖性肝切除術理論,建立了一套建立了腹腔鏡解剖性肝切除技術新體系,該方法被寫進了《腹腔鏡肝切除手術操作指南》、《腹腔鏡肝切除專家共識與操作指南(2013)》等規范。國際上率先報道腹腔鏡下左半肝切除術、肝門部膽管癌根治術、右三肝切除術、結腸癌肝轉移一期切除等多項術式;創建了腹腔鏡下復雜膽管病變的處理方法,率先開展結直腸癌合并同時性肝轉移的一期切除及相關研究;設計“模式化”腹腔鏡肝左外葉切除方法,降低了手術風險,提高了手術安全性,與國際同期類似研究相比,各項主要臨床指標優于國外同行水平或與之相當。
二、腹腔鏡胰腺手術臨床應用及推廣
胰腺手術為科室的特色及優勢項目,建立了基于腹腔鏡技術的胰腺疾病手術技術新體系:以胰腺后腹腔鏡腫瘤切除和壞死性胰腺炎腹膜后清創引流為代表,為部位深在的胰腺創立了多個手術路徑,使胰腺手術從巨創變為微創,顯著降低了死亡率,突破了腹腔鏡胰腺手術禁區??剖以诖罅拷馄恃芯康幕A上,為不同部位的胰腺腫瘤制定了個體化的手術入路:胰頭腫瘤經橫結腸系膜腹腔鏡切除術、胰尾腫瘤經脾結腸韌帶/腹膜后腹腔鏡切除術、胰上腫瘤經小網膜腹腔鏡切除術、胰后腫瘤腹膜后腹腔鏡切除術、壞死性胰腺炎腹膜后腹腔鏡清創引流術等。這些入路在盡量減少組織侵擾的前提下使腹腔鏡胰腺手術便于施行和推廣應用,降低了手術并發癥發生率,療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三、創新性開展單孔及后腹腔鏡手術技術的應用
完成國際首例單孔腹腔鏡肝臟切除術,并積累了最大一組病例,相關研究發表于國際權威雜志《內鏡外科》(Surg Endosc);創新性地開展了后腹腔鏡肝切除術,并將腹腔鏡技術應用于復發性肝癌的再切除及結直腸癌肝轉移一期切除中,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國際上率先將后腹膜腔鏡技術應用于胰腺切除性手術中,并通過豐富臨床經驗的積累和總結證實該技術的可行性、安全性,為胰腺疾病的外科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術式,獲得國內外普遍關注;應用后腹腔鏡技術進行重癥急性胰腺炎的外科處理,手術創傷小、疼痛輕、療效佳,顯著優于傳統多種外科處理方法,將重癥急性胰腺炎整體治愈率明顯提高、病死率顯著下降;2011年10月完成世界首例單孔腹腔鏡胰腺手術,采用后腹腔鏡技術單孔下完成胰島素瘤剜除術;完成并報道世界首例腹腔鏡下異位胰島素瘤切除術。
四、機器人輔助的腹腔鏡肝膽胰手術
科室于2011年11月開始進行機器人輔助的腹腔鏡胰腺手術,迄今完成例數過百。機器人手術團隊配合默契,技術成熟,可常規在機器人輔助下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胰腺中段切除、遠端胰腺切除、肝臟切除及膽管癌根治術等復雜外科手術,技術水平居國際前列。
五、開腹肝膽胰外科復雜手術
科室大力發展微創外科之外,也非常重視復雜開腹手術的創新和規范,目前科室平均每年完成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超150例,借助劉榮教授的胰腸三重縫合法,將嚴重并發癥發生率降至5%以下,死亡率低于2%。其次該科采用逆行切除法將肝門部膽管癌手術切除率提升至70%。另外,在膽道損傷修復、腹膜后腫瘤等方面也均有獨特的方法,手術療效佳。
通過對肝、膽、胰腫瘤的以外科為主的綜合治療,多學科聯診聯治等措施、方法,形成了科室的治療特色。使肝癌、膽管癌、胰腺癌等肝、膽、胰腫瘤的外科治療達到國內外領先水平。
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成立于1969年,1978年被確定為全軍第一批中心之一,1986年博士學位學科授權點,1978年碩士學位學科授權點,1996年成立總醫院神經病學研究所,2005年1月通過由總后衛生部組織的申報組建全軍神經外科研究所的專家評審,2007年1月正式掛牌?,F有博導5名,碩導3名。
神經外科現設4個病區133床位,另有一個專用的神經外科重癥監護室23床位,共156床位,病區設施和環境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除全院共有的CT(9臺)、MRI(7臺)、DSA(6臺)、SPECT、PET、PET-CT、TOMO刀等外,還有專用的三維DSA、X刀、術中導航系統、立體定向系統、神經內鏡、術中監測系統、最先進的手術顯微鏡和多套顯微手術器材,新一代Y刀正在安裝,國內第一套高場強術中MRI和數字化整體手術間已于今年2月正式啟用。專用設備總值近6000萬元,位居國內前列。
神經外科醫療特色:
?。ㄒ唬┠X血管?。耗X血管病是人類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歷來是研究的重點,也是難點。研究所在出血性腦血管病臨床診治方面成績顯著,復雜顱內動脈瘤的顯微手術躍居國內領先水平。同時還創造性地開展了大腦中動脈瘤切除載瘤動脈端端吻合術和9月嬰兒顱內動脈瘤夾閉術,并充分發揮綜合醫院的優勢,在心臟外科、體外循環室和麻醉科等相關科室的支持和配合下,于國內率先成功實施了深低溫停循環條件下夾閉顱內巨大動脈瘤。近年來,將高流量顱內外動脈搭橋術應用于顱內復雜動脈瘤手術,取得滿意效果。該項成果曾獲第四屆亞洲神經外科學術大會一等獎。與出血性腦血管病相比,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死亡率較低,但因其發病率高(約占全部腦血管病的3/4),故影響范圍更廣。對缺血性腦血管病,在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即已開展外科治療,經過半個世紀的檢驗,以頸動脈內膜切除為代表的外科治療在缺血性腦卒中防治中的地位已毋庸置疑。然而在國內,對此類疾病一直沿用藥物治療。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總醫院神經外科方在國內率先引進這一技術,并將之成功列入國家科技部“九五”“十五”“十一五”重點攻關項目。頸動脈內膜切除的開展,其意義絕不僅僅限于引進了一種新的治療模式,而是更新了人們對國人缺血性腦血管病病因和發病機理的認識,提前了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干預。推廣和普及這項工作,必將有效降低國人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率,有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事實上,正是由于神經外科的積極推動,頸動脈內膜切除已在全國范圍逐步普及。神經外科在缺血性腦血管病外科治療及相關基礎研究中的領先地位得到同行的公認。該項成果已獲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2006)和中華醫學科技獎(2006)。
?。ǘ╋B底和腦深部腫瘤
顱底和腦深部腫瘤因位置深在,解剖關系復雜,又涉及多科領域,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難治甚或“不治”之癥。近30年來,由于顯微解剖的發展,現代影像診斷方法和介入神經放射的問世,麻醉和術中監測水平的提高,以及顯微外科技術的普及和手術器械的更新,顱底和腦深部腫瘤的診治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我國顱底外科起步稍晚,但近20年來發展較快。神經外科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在國內首先將顱底和腦深部腫瘤作為重點,經過近30年的努力開拓,取得了顯著成績:①國內首先開展第三腦室腫瘤直接切除,首先經脈絡裂入路切除第三腦室中部腫瘤;②與中日友好醫院同時在國內首先開展海綿竇直接手術,打破了這一“禁區”;③率先將電生理技術引入術中監測,聽神經瘤全切除率和面、耳蝸神經保留率國內領先;④國內首先采用前方顱底入路切除顱鼻眶溝通瘤,使經單一切口一期切除前顱底內外溝通瘤并重建顱底成為可能;⑤國內最早報告顱內段顱神經直接重建;⑥巖-斜區腦膜瘤、鞍上腦膜瘤、顱中窩-顳下窩溝通瘤、顳骨(頸靜脈)球瘤、脊索瘤等的手術治療水平位居國內前列;⑦主編出版國內第一部《顱底腫瘤手術學》,發表相關論文42篇,先后獲軍隊科技進步2等獎(1995)、國家科技進步3等獎(1996)光華科技基金獎(1996)、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2007)。
?。ㄈ┐贵w腺瘤
垂體腺瘤是神經外科的常見病,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傳統的方法是開顱手術切除。1979年,神經外科繼協和醫院之后(相隔3月)在國內第二、軍內率先開展經蝶手術,至今已完成4000余例。手術方法由早期經典的口-鼻-蝶入路逐步改良簡化為鼻-蝶入路、單側鼻中隔-蝶入路和單鼻孔-蝶竇直接入路,手術創傷愈來愈小,手術時間愈來愈短(多數病例能在40分鐘內完成)。隨著手術技巧的日臻嫻熟和經驗的不斷積累,神經外科不僅能經蝶切除微腺瘤和大腺瘤,還能切除巨大型腺瘤和侵襲性腺瘤,并在國內率先報告經蝶切除侵入海綿竇的腺瘤和其它腫瘤(脊索瘤等)。近年來又將內鏡技術引入包括垂體瘤在內的顱底腫瘤手術,創傷更小,療效滿意。相關基礎研究也取得進展。發表論文33篇,先后獲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和軍隊重大醫療成果獎。
?。ㄋ模╊i椎病和脊髓內腫瘤
脊柱脊髓外科是神經外科的重要領域。遺憾的是,國內神經外科界甚少涉獵脊柱外科,總醫院是少數幾個例外之一。神經外科早在20世紀70年代即開展頸椎病的診治,而且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更加合理的前方入路手術(Cloward手術),以后又陸續開展了椎體次全切除植骨融合術、椎管擴大成形術和頸椎后縱韌帶骨化手術,近幾年來又開展了多種內固定手術。頸椎病的手術例數已達2100余例,位居國內前列。設計的手術器械曾獲國家專利。
脊髓內腫瘤是難點之一,20世紀70年代以前基本屬于不治之癥。是神經外科于70年代初在國內首先開展髓內腫瘤切除術。目前,髓內室管膜瘤和血管母細胞瘤的全切除率接近98%,星形細胞瘤也多能作到次全或大部切除,尤其是采用術中監測技術以后,腫瘤全切除率和脊髓功能保留(恢復)率均明顯提高。
?。ㄎ澹╋B頸部畸形
顱頸部畸形相當復雜。神經外科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即注意到,相當一部分病人在后路減壓(枕骨鱗部切除)后不僅不改善反而加重,甚至出現四肢癱瘓,呼吸麻痹,嚴重者死亡;更有少數病人手術尚未開始就突然惡化,個別還猝死在病房或手術臺。原因何在?經過多年探索,終于找到了答案并于國內首先指出:在顱頸部畸形的診治中,務必澄清兩個問題— 延髓-頸髓的壓迫因素來自前方抑或后方;顱頸部是否穩定。在此基礎上,神經外科于1982年率先開展經口腔前路減壓術(齒狀突切除),糾正了過去那種不管壓迫來自前方抑或后方,一概采用后路減壓的錯誤觀念。在大量臨床實踐中,神經外科還發現,國人的自發性寰樞椎脫位大多發生在先天性骨性畸形的基礎上,屬先天性脫位,有別于國外文獻報道的炎癥性脫位;由于寰椎前弓與齒狀突間嵌有脂肪結締組織,對多數自發性寰樞椎脫位,顱頸部牽引無效;寰樞椎脫位繼發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者,僅作齒狀突切除即可使所有問題迎刃而解;寰枕融合有多種不同方式,且常伴有椎動脈走行變異,因而有可能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甚至腦梗死;所有顱頸部不穩定的患者均應施行植骨融合固定。這些發現大大豐富了人們對顱頸部畸形的認識,規范了診斷和手術方式的選擇,顯著降低了手術死亡率和病殘率。目前國內多數復雜顱頸部畸形患者集中在總醫院神經外科,神經外科僅經口腔前路減壓術即已完成500余例,是國際上最大的一組病例。前路減壓和后路植骨融合的手術方法也有諸多創新。
?。┙槿肷窠浄派?
神經外科于1986年在國內率先成立介入神經放射室,先后開展了頸動脈海綿竇瘺、腦血管畸形、脊髓血管畸形、顱內動脈瘤和高血運腫瘤的術前栓塞治療,及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溶栓治療,迄今已完成15000余例。近幾年又在國內首先開展顱內靜脈竇和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腦動脈狹窄的支架成形術也已取得相當的經驗。神經外科介入神經放射室的負責人雖已二度更迭,但所開展的業務范圍、診治的病例數和質量仍居國內先進行列。
?。ㄆ撸┕δ苌窠浲饪?
2008年引進功能神經外科人才,組建了功能神經外科專業團隊。應用先進的立體定向、導航技術,結合世界上最先進的1.5T術中核磁共振及其他國內、外最先進的設備和醫療技術,對一些目前藥物或其他方法無法治療的功能性神經疾病開展微創外科治療,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擅長帕金森病、特發性震顫、肌張力障礙、痙攣性斜頸、舞蹈癥、腦性癱瘓、抽動征等的微創手術治療和難治性癲癇的評估和外科治療。利用電刺激或微毀損的方法治療難治性強迫癥、抑郁癥等精神疾??;對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經痛、癌性疼痛、中樞性神經痛以及腦囊蟲病、顱內金屬異物等微創治療有獨到之處。
教學、科研:主編出版了《頸動脈內膜切除》、《腦血管病顯微手術圖譜》、《神經介入血管內治療學》等專著8部,發表論文400余篇。獲國家、軍隊科技進步(醫療成果)獎共70余項。培養博士后6名、博士生62名、碩士生67名。進修生500余人。5年來承擔國家及軍隊課題27項,經費總額240余萬元;舉辦“北京國際微創神經外科研討會”“慶賀段國升教授從醫65周年暨三0一神經外科高峰論壇”等學術會議5次。本年度9月18-23日舉辦了解放軍總醫院首屆立體定向和功能神經外科學習班。
激光醫學科是91年成立的專業從事激光治療醫技科室,所開展的激光治療項目涵蓋了內、外、婦、兒等各科疾病。目前在激光設備品種和數量、臨床業務范圍和水平、科研項目和深度、教學數質量和層次、學科建設和管理等方面均居全國全軍之首,是目前國內軍內首屈一指的激光醫學應用、研究、教學相結合的學術單位,并擁有國際領先的臨床技術和研究成果。在國際上亦屬一流的激光醫學專業科室。
激光醫學科特色治療有:
?。?)光動力治療鮮紅斑痣:鮮紅斑痣俗稱“紅胎記”,是一種先天性毛細血管網擴張畸形性疾患,好發于面部,很難自然消退。以往多種治療方法,如冷凍、植皮、X線、同位素、電燒灼、各種外用藥等,都可能遺留明顯疤痕或不能徹底治愈。激光科顧瑛等發明的光動力療法既能有效消除紅色病變,又不遺留疤痕和色素改變,療效好,副作用小。該療法于1991年1月在解放軍總醫院激光科臨床應用成功,經數千例臨床治療驗證,有效率達98%以上。治療后的病變色可完全消褪,增厚的病變皮膚變平,無疤痕,在十余年的隨訪中未見復發。目前,光動力療法治療鮮紅斑痣的療效明顯優于國內外現有的其它各種治療手段,是一種理想的治療方法?!靶滦凸鈩恿χ委燉r紅斑痣”獲國家發明獎。
?。?)光動力治療體表和腔道惡性腫瘤:包括皮膚基底細胞癌、食管癌、喉癌、口腔癌、外生殖器腫瘤等。光動力學療法治療惡性腫瘤在激光醫學科已經開展數十年,取得了肯定的臨床療效。PDT主要具有以下優點:
?、僮饔镁_,選擇性好:能特異性殺傷腫瘤細胞,較大限度地保留正常器官和組織的功能;
?、趽p傷?。和ㄟ^光導纖維可以進行內鏡下和影象學引導下的介入治療,大大簡化了治療過程,減少了創傷,甚至可以避免開胸、開顱手術;
?、圻m應癥廣:PDT對早期、原位腫瘤可以根治;對中、晚期腫瘤可以作為姑息治療手段,改善癥狀,延長生命;癌前病變也可以進行預防性治療,防止癌變;對年老體弱不能耐受麻醉、手術、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的患者或其它治療失敗的患者都適用;
?、芸沽鲎V廣:適合于多種組織來源、部位的腫瘤,只要是光能到達的部位,都可以采用PDT進行治療;
?、菘膳c其它治療方法聯合使用:PDT與化療和放療聯合使用,有一定協同作用;PDT與手術聯合使用,能縮小手術范圍和減少術后復發,并可通過特征性熒光指示腫瘤的浸潤程度,使手術切除更徹底;
?、扌g中、術后痛苦小,術后護理簡便。
?、邿o嚴重副反應,特別適用于一般情況差、不能耐受其它治療方法的患者;
?、嗫啥啻沃貜椭委?。
?。?)強激光治療
強激光治療具有以下特點:
?、俜墙佑|性、②無血性、③無菌性、④可通過內窺鏡進行。
激光醫學科臨床主要用于:
?、俑鞣N血管瘤、炎性肉芽腫和蜘蛛痣的激光治療。
?、诟鞣N皮膚、粘膜淺表贅生物的激光治療:包括尋常疣(俗稱“瘊子”)、脂溢性角化(俗稱“老年斑”)、色素痣、皮脂腺痣等。
?、勰承┬詡鞑ゼ膊?,如尖銳濕疣的激光治療。
?、軏D科疾病,如慢性宮頸炎(宮頸糜爛)、息肉等的激光治療。
?、菁す庵委熗庵?、腋嗅。
?、逕o瘢痕去除太田痣、文刺、雀斑等色素性病變,激光脫毛等。
?。?)弱激光治療
各種急慢性炎癥、難愈性皮膚粘膜潰瘍等。
教學情況
至2009年,培養碩士研究生24名,博士研究生12名,博士后3名,并與院內外相關單位聯合培養博、碩士多名,其中包括中國醫科大眼科學博士1名、北京理工大學工學博士3名、華南師范大學理學碩士1名,還與北京301醫院心外科、胸外科、消化科、風濕科等共同培養博士和碩士生10余名,培訓進修生18名,其中多人成為其單位科研帶頭人或骨干人才。
在軍醫進修學院和北京理工大學開設《激光醫學》,每年授課共60課時。每周常規安排教學查房及實驗培訓,研究生和進修生參加。
科研情況
1.學科專業科研方向及重點研究領域
激光醫學科顧瑛主任首創的、居世界領先水平的光動力治療鮮紅斑痣,在已取得的成績上不斷創新,結合臨床需要和本專業特點,依靠知識和技術實力與院內外多學科合作,在高層次、高水平上進行研究,在以下幾個方面不斷創新:
?、匍_發新型國產激光器在鮮紅斑痣光動力治療中的應用。
?、陂_展輔助臨床鮮紅斑痣光動力治療的機器人及專家系統研究。
?、蹖D凡捶?、竹紅菌素等一系列具有應用前景的光敏劑進行臨床前研究。
此外,在光動力用于眼底新生血管疾病的系列研究中,開展了新型光敏劑的應用、眼底多種波長的光動力治療安全閾值的研究等。
這些新設備、新項目的開展不僅更新了激光醫學科激光設備,提高了治療水平,豐富了臨床項目,為更多患者造福,還為教學和科研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保障了高水平研究項目的開展,對保持激光醫學科在國內領先的學術地位起到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由于激光醫學的跨學科特點,激光醫學科與相關的工學、化學專業密切協作,與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科院化學所、上海紅綠藍研究所、福建師范大學都有合作的科研項目,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3.獲科技成果獎勵,出版專著、發表學術論文情況
顧瑛教授獲國際激光醫學會學術獎1項,國家發明獎1項,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5項、四等獎2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總醫院醫療成果獎4項。負責編寫了《臨床技術操作規范??激光醫學分冊》和《臨床診療指南??激光醫學分冊》??剖野l表論文200余篇。
學術交流
激光醫學科是中華醫學會激光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單位,中國光學會激光醫學會主任委員單位、全軍激光醫學會主任委員單位,承擔全國全軍的專業會議安排與統籌。
主(承)辦的學術會議有“全國光動力治療學習班”和“激光在皮膚科的應用新進展學習班”,每年一次。
主要儀器設備(學骨科網頁 突出優勢 吸引患者 為患者和其他科室醫生提供信息)
1.全固態倍頻Nd:YAG激光器(又稱KTP激光器)
特點:激光波長532nm,輸出穩定、功率高、光斑均勻性好。
主要用于血管靶向光動力治療,是目前對鮮紅斑痣、放射性胃(腸)炎、消化道血管擴張以及粘膜出血等病變行光動力治療最先進的激光設備。
2. 630nm 半導體激光光動力治療系統
特點:波長630nm,輸出穩定、功率高、光斑均勻性好。配有點狀、柱狀、球形光纖,可根據病變部位自由選擇。
主要用于體表、消化道(食管、胃、腸等)腫瘤的光動力治療。具有以下優點:①作用精確,選擇性好;②是一種局部治療方法,全身副作反應少;③患者耐受性好,術中、術后痛苦小,術后護理簡;④可多次重復治療;⑤可與其它治療方法聯合使用。
3. Q開關Nd:YAG激光器(摻釹釔鋁石榴石激光器)
特點:調Q輸出,雙波長(1064nm、532nm可調)、光斑可調(改變光斑大小時,控制系統自動調整激光輸出能量,從而保證激光輸出能量密度不變)。
優勢:調Q技術使激光能量在極短時間內釋放,從而形成峰值功率極高的巨脈沖,色素顆粒在瞬間吸收了巨大的激光能量后迅速膨脹、破裂,而細胞框架可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并得以修復,色素顆粒被巨噬細胞吞噬并排出體外,可以在對正常組織幾乎“無損”的情況下去除色素組織。
主要治療色素性疾病。1064nm波長激光具有較強穿透性,適用于治療真皮層藍、黑色素疾病,如太田痣、文身、外源性色素沉著等。532nm波長激光穿透淺,適用于治療表皮的色素性疾病,如雀斑。
3.長脈寬激光器
特點:長脈沖輸出,激光波長為1064nm。
優勢:脈寬可調,用于封閉不同管徑的血管;光斑大小可調,用于封閉不同深度的血管;接觸式冷卻,安全保護表皮。
主要用于治療毛細血管擴張、蜘蛛痣、血管痣,酒糟鼻、以及脫毛和嫩膚。
4. 超脈沖二氧化碳激光器
特點:波長為10.6μm,連續、單脈沖、重復脈沖、超脈沖輸出,光斑均勻,
優勢:對周圍正常組織的熱損傷極小、疼痛輕、皮膚愈合好。
主要用于治療皮膚科、婦科、普外科多種疾病,如色素痣、尋常疣、老年斑、疣狀贅生物、尖銳濕疣、腋嗅、外痔等。
5. 連續Nd:YAG激光器(摻釹釔鋁石榴石激光器)
特點:波長1064nm,連續輸出。
優勢:水對Nd:YAG激光吸收多,因此Nd:YAG激光具有熱效應明顯、組織穿透深的特點,尤其適合出血性疾病的治療,還可對組織進行切割、碳化。
主要用于蜘蛛痣、血管瘤、炎性肉芽腫、血管球瘤等血管性疾病的治療。光可通過光纖傳輸,適合對腔道病變(如聲帶息肉、喉部血管瘤等)進行治療。
6.新型半導體激光器
特點:波長980nm、810nm,連續、單脈沖、重復脈沖輸出。凝固和汽化的效果佳;結構緊湊、體積小,便于移動。
主要用于皮膚粘膜息肉等贅生物的治療、以及宮頸炎、血管瘤、炎性肉芽腫、大隱靜脈曲張、巨大尖銳濕疣等的治療。
婦產科組建于1953年,1982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碩士授權點,2004年李亞里教授被批準為博士研究生導師;現有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3人。1994年被WHO、國家衛生部授予“模范愛嬰醫院”稱號。1997年被全軍計劃生育領導小組批準為“全軍計劃生育優生優育技術中心”。婦產科主要由門診、病房及實驗室組成。婦產科門診包括婦科、產科、計劃生育、內分泌、手術室、婚前檢查、孕婦學校、新婚學校、腔鏡門診、專家門診及治療室等部分;病房包括婦科一病區,婦科二病區、產科病區、計劃生育組、內分泌組、腔鏡組等部分。
婦產科主要醫療任務及醫療技術特色、發展方向
1、 婦科惡性腫瘤的診治:開展了超出傳統婦科范圍的卵巢癌細胞減滅術,手術病例100%達到理想細胞減滅目的。應用消化道吻合器開展卵巢癌腸道轉移手術治療,至今無一例患者作結腸造瘺,保證了腫瘤細胞減滅術的徹底性,提高了患者生存質量。進行了卵巢癌先期化療、卵巢癌術后化療。對晚期卵巢癌和復發癌采用動脈介入化療,“泰素周療”等新方案緩解了病情并創造手術機會。開展卵巢癌PET檢查,提高了腫瘤部位精確診斷和監測水平,使部分患者得以準確切除腫瘤或避免不必要的手術創傷。進行卵巢癌術后監測、宮頸癌篩查、采用髂內動脈介入治療—根治術—放療“三步曲“治療中、晚期期宮頸癌,所有病例均達到徹底切除目的。同時進行宮頸癌術前介入化療、中、晚期宮頸癌根治術、宮頸癌綜合治療、子宮內膜癌診治、子宮內膜癌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癌激素治療、子宮肉瘤診治等。
2、 開展拓展手術指征的經陰道婦科良性病變的手術治療,例如:經陰道非脫垂子宮及附件切除術、經陰道大于12孕周子宮肌瘤切除手術、經陰道子宮肌瘤及卵巢囊腫剔除手術、有盆腔粘連的陰式子宮切除手術、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經陰道子宮切除手術等。目前婦科需切除子宮的良性病例95%以上均經陰道切除。同時對陰式手術技巧進行了改進,應用LigasureTM 經陰道子宮及附件切除術操作難度明顯降低,簡化了操作步驟,減少了副損傷,明顯減少了術中出血及縮短了手術時間,術后恢復更快,達到了微創的目的,使陰式手術切除子宮更易掌握,便于廣泛推廣。
3、 普通婦科手術:開展了先天無陰道患者行腹膜代陰道、結腸代陰道成形術;與超聲科合作行超聲引導下巧克力囊腫及盆腔良性囊腫穿刺治療、熱球治療子宮內膜良性病變等。
4、 產科:⑴開展孕產婦骨質疏松、妊娠貧血、孕早期和中期的藥物流產的臨床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形成一整套處理常規;⑵進行了孕婦微量元素的測定、妊娠期血瘦素的變化;⑶妊高征與C-型利鈉肽相關性的研究;⑷妊娠期糖尿病的相關研究;⑸圍產期衣原體、支原體疾病的傳播途徑及診治研究;⑹由副主任醫師、主治醫師負責對育齡婦女和產婦進行孕前、孕期系統的教育和圍產保健,建立了新婚學校、孕婦學校,保證初產婦及高危孕產婦可得到主治醫師以上人員接診加強高危孕產婦管理;⑺加強門診動態高危因素的管理,對高危妊娠進行了全程跟蹤和監護,及時評分,追訪。對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婦制定了保健工作規程,近四年來共收治 50 余名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孕婦順利分娩。對妊娠合并心臟病、高血壓綜合征等高危孕婦進行及時、有效追訪及治療。
北京301醫院專家參加了海淀區 “產科危重病人搶救小組”,指導和協助全區范圍內危重癥孕產婦搶救,并承擔北京市、海淀區婦幼保健急救、會診、接診工作,對轉入北京301醫院的危重癥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醫院成立了產科危重癥搶救領導小組,相關科室配合協調,能夠做到統一指揮、措施到位、快速反應。產科、兒科合作默契,危重癥新生兒得到了及時有效的搶救治療。危重癥孕產婦搶救及新生兒復蘇搶救設備、藥品及血源落實到位。
5、 腹腔鏡、宮腔鏡的應用:自1984、1987年分別開始應用腹腔鏡及宮腔鏡對婦科疾病進行診斷與治療以來,婦產科已檢查治療各病種達20余種,病人約1500余例,是國內開展此項技術最早的醫院之一。開展了宮腔鏡取出斷殘異位的宮內節育器或其他異物,成功率達98%。宮腔鏡診治子宮粘膜下肌瘤及子宮內膜息肉,腹腔鏡對婦科良性疾病的診治,如:子宮肌瘤的剔除及切除術、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治療及對不孕癥的診治均取得良好效果。特別是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基礎及臨床研究曾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全軍“十五”攻關課題、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科研經費近 200萬元。通過近5年的研究,對其發病機理及臨床治療均取得較大突破,并獲得2004年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
6、 門診:在國內率先開展超聲聚焦刀治療外陰白色病變、宮頸糜爛、尖銳濕疣及熱球治療子宮內膜病變等已經吸引了大量患者慕名前來就醫,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
7、 產科護理:針對不同病人的特殊情況,制定了妊高征觀察、普貝生引產的觀察護理等一系列護理常規,進行了中央及遠程胎心監護及產后康復綜合治療儀的使用培訓,保證每名護理人員均熟練掌握胎心監護圖的診斷和產后康復綜合治療儀的使用。
8、 婦科護理:緊密聯系臨床,總結經驗,制定了微創手術護理、婦科大手術護理、婦科惡性腫瘤介入治療、化學治療護理、老年患者護理、病情觀察護理,心理治療等一系列護理規范,形成自己的特色。
9、 研究方向:擬在以下方面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
?、呕I建生殖醫學實驗室,在不孕癥機理研究、人工授精、試管嬰兒等助孕技術及相關的生殖醫學研究與應用方面開展工作;⑵產前診斷;⑶唐氏兒篩查;⑷高危妊娠的研究;⑸子宮內膜異位癥預防診治新策略的研究;⑹子宮腺肌癥疼痛機制的研究及治療;⑺經陰道婦科良性病變的手術治療;⑻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研究;⑼婦科大手術微創觀念的貫徹研究。
承擔的主要研究課題
目前主要承擔的課題有11項,總經費238萬元。
主要科研成果
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治的基礎及臨床研究,獲2004 年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
新技術、新業務
產科因其擁有的中央及遠程胎心監護系統,及在新生兒復蘇搶救、孕婦學校宣教、圍產保健、高危妊娠的診斷治療方面形成了具有當今婦產科界先進水平的技術特色,并將在加強愛嬰醫院管理、婚前檢查、新生兒出生缺陷篩查,新生兒復蘇培訓,開展遠程會診等方面進一步提高產科質量。
婦科在惡性腫瘤根治性手術、陰式手術等方面形成了婦產科的技術特色,在國內有很大影響。開展的新技術、新業務主要有:微創觀念在卵巢癌細胞減滅術中的貫徹、PET在晚期卵巢癌及復發性卵巢癌中的應用、經陰道子宮切除手術技巧的改進、中晚期宮頸癌術前介入化療、晚期卵巢癌先期化療、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及卵巢良性腫瘤切除術、超聲聚焦刀治療外陰白色病變、宮頸糜爛及尖銳濕疣、宮腔鏡下子宮粘膜下肌瘤及子宮息肉切除術、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等。除此以外,婦科常見病、宮頸病變的診治腹腔鏡、宮腔鏡手術、婦科內分泌診治、宮頸病變的實驗室診斷等都有相當的水平。計劃舉辦微創婦科學習班,并與放療科聯合,開展術中放療,以滿足廣大病人的需求。
實驗室落實TCT(宮頸脫落細胞制片技術)和HPV(人乳頭瘤病毒)檢測,提高宮頸病的檢出率和準確率,保障了南樓首長的保健需要,并將籌建生殖醫學實驗室。
門診開展藥物流產,開展BV(細菌性陰道?。z測,提高孕產婦和婦女的保健水平。擬開展唐氏兒篩選:對遺傳性疾?。ㄏ忍煊扌停┪kU性的篩選,有利于優化和提高人口素質。
帶教人才層次
婦產科在人員十分緊張的情況下,積極支持在職人員深造學習,目前在讀碩士有 2 人??剖遗囵B碩士研究生 17名,聯合培養博士生 3 名,博士后1名。婦產科每年培養進修醫師 40余名,進修醫師人員的數量在院內排名是前二名,同時還帶教實習醫師及進修護士 40 余名。
授課情況:每年由高年資主治醫師以上人員根據多年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編寫教案進行授課,要求婦產科全體醫生及進修生、實習生、研究生等相關人員必須參加(授課內容及時間安排如表4)。嚴格教學查房制度,身體力行做好“四生”培養工作。
技術項目學術水平綜合分析及在軍內外的學術地位
婦產科計劃生育工作連續十八年被評為北京市計劃生育先進集體,是全國十所模范愛嬰醫院中唯一的一所軍隊醫院。2000年被評為全軍計劃生育先進集體;2003年又評為海淀區婦幼衛生工作先進集體。2004年婦產科的“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基礎及臨床研究”獲得全軍醫療成果一等獎。目前婦產科在全國和全軍婦產科界具有一定影響。如: 腹腔鏡、宮腔鏡手術、婦科內分泌診治等。婦科腫瘤根治性手術、陰式手術因其創傷小、恢復快,符合微創觀念的特點,吸引大量患者,候床病人數高居全院候床病人最多科室前三名。
婦產科學科人才梯隊
歷經41年的發展,婦產科已形成了一支具有較高水平的醫教研隊伍。婦產科擁有德高望重的老專家翁霞云、劉建立、李亞里,她們淵博的專業知識,豐富的臨床經驗,嚴謹的治學態度為年輕同志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以宋磊為主任的領導班子具有較高的學歷和認真細致的工作作風,他們言傳身教,為科室形成濃厚的學術氛圍,在科室技術骨干和青年苗子的積極配合下,勇于挑戰疑難雜癥,多次完成了高難度的手術,挽救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為總醫院贏得了良好的聲譽,擴大了北京301醫院的知名度。目前,科室對各級醫生培養從低年資輪轉到高年資定向都有合理安排,科室20名醫生中16人擁有碩士或博士學歷。
學術交流
婦產科曾主辦了第七屆全軍婦產科學術會議。在臨床工作繁重、人員緊張的情況下,堅持派各級人員參加全軍全國乃至國際性學術會議,參與學術交流,了解本專業發展最新動態,回科后及時傳達。
學科支撐條件
婦產科依托總醫院先進的技術設備及濃厚的學術氛圍,不僅實驗室面積達到140m2,還擁有各種儀器設備價值近千萬元,包括中央及遠程胎心監護系統、妊高征檢測儀、超薄細胞檢測儀(TCT)、人乳頭瘤狀病毒檢測儀(HPV)、超聲聚焦刀、陰道鏡、熱球治療儀、宮腔鏡、腹腔鏡、骨密度測定儀、倒置顯微鏡、熒光顯微鏡、CO2培養箱,PCR儀、低溫冰箱,低溫離心機等,還積極與軍事醫學科學院合作,開展各種實驗研究。
解放軍總醫院整形外科于2008年1月18日宣告成立。開展全身體表器官、組織缺損、畸形的修復重建,顱面外科和美容外科業務。采用綜合治療方法為有面部、軀干和四肢整形美容需求的患者提供誠實、可靠和高質量的??漆t療服務。
治療范圍:
整形外科是一門針對人體組織、器官的畸形或缺損施行手術修殘補缺,以達到恢復形態、重建功能的目的;同時對人體體型、容貌進行合理再塑造,以達到改善和美化外形的外科專業。
1.先天性疾病: 如唇腭裂,尿道下裂、顱頜面畸形、血管瘤、血管畸形、淋巴管瘤、四肢畸形等。
2.燒傷或外傷后畸形的治療:如瘢痕、禿發、顱頜面外傷骨折。
3.腫瘤切除后的修復:如乳房再造、黑色素瘤、皮膚基底細胞癌或鱗癌的治療、Paget病的治療。
4.器官再造 耳再造、鼻再造、食管再造、陰莖再造、陰道再造、肛門括約肌重建等等。
5.美容外科:乳房整形、面部年輕化(手術和非手術)治療、臉形重塑術、眼瞼整形術、隆鼻術、隆頦術、吸脂術等。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復興路28號
網址: http://301zx.haodf.com/zhuanjiaguandian/301zx_1609897912.htm
兒內科是解放軍總醫院兒童醫學中心的一部分,與301兒外科、304兒科共同擔負著總醫院的醫療、教學、科研、保健四大任務。為解放軍進修學院和南開大學的兒科學博士和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點,以及兒科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養點(軍隊和地方)。兒內科有2個病區,目前床位150張。分新生兒???、兒童重病???、兒童血液腫瘤???、兒童保健???、神經與康復???、兒童常見病??疲ê粑?、腎臟和消化)等特色專業。
1997年被全軍計劃生育領導小組批準為“全軍計劃生育優生優育技術中心”。2004年成為兒科學博士授權點,現有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1名。
人才隊伍優勢明顯,20名醫師中90%以上為碩士,其中博士后1人、博士6人。具有一批全國知名的專家,多人任職于全國性學術團體。
對兒童血液腫瘤的治療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在國內率先采用多種免疫抑制劑聯合治療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使存活率明顯提高;于1989年在國內率先開展兒童自體外周血干細胞移植術治療血液腫瘤,目前累計完成近百例,取得良好的效果,并積極開展臍血移植及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采用多學科協作,強化療、手術、放療、自體干細胞移植、移植后免疫治療相結合的新方案治療晚期神經母細胞瘤,達到較好的療效。目前已將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技術逐漸應用在除惡性血液病外的其他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以及先天性代謝缺陷等疾病。
小兒神經疾病的診斷治療以及功能康復一體化,治療手段多元化,神經疾病患兒社會化。對癲癇、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神經免疫性疾病、腦血管病、神經變性病及遺傳病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在國內外均享有很高的聲譽。使社會心理-精神-神經疾病的模式進一步完善,治療更專業化、知識化、全面化、人性化。
兒童保健、兒童營養:在全國率先開展微量元素和維生素D的測定、兒童氣質評估、聽力篩查、指導喂養、免疫接種等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對早產兒、圍生期窒息、缺氧缺血性腦病等新生兒疾病提早干預,加強隨訪,減輕后遺癥的發生。
醫療特色:
1、開展兒童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對兒童呼吸道感染、消化道疾病的診治做到規范化。
2、對兒童血液腫瘤的治療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5年無病存活率達到70%以上;于1989年在國內率先開展自體外周血干細胞移植術治療血液腫瘤,目前累計完成 5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并積極開展臍血移植及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采用多學科協作:強化療、手術、放療、自體干細胞移植、移植后免疫治療相結合的新方案治療晚期神經母細胞瘤,累計收治50余例,達到了較好的療效。
3、兒童保健工作,智力測試、聽力篩查、指導喂養、免疫接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4、對早產兒、圍生期窒息、缺氧缺血性腦病等新生兒疾病提早干預,加強隨訪,減輕后遺癥的發生。
5、對兒童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治達到一定水平,對兒童癲癇進行規范化治療,加強腦癱患兒的康復治療。
教學情況:培養博士生8名、碩士生25名、累計培養進修生68名、每年培訓實習學生80余名、現有2名在職博士在讀、開設有進修生課程、實習生課程、輪轉生課程,并編寫相應教案。教學查房每月一次。
科研情況:主編出版專著:《現代兒科學》、《兒科藥物手冊》
發表文章(近5年第一作者):181篇,其中SCI:43篇,國家統計源期刊:138篇;各類課題23項,經費累計380萬元,主要項目如下:
1.《運用現代醫學手段評價針灸對兒童腦性癱瘓的治療作用》
級別 國家科委(國際合作)
人員 鄒麗萍
時間 20082011 90萬
2.《腫瘤基因治療新技術研發及新產品開發》
級別 國家863重大項目
人員 唐鎖勤、楊光、馮晨
時間 2008-1 ~ 2010-12 課題號2007AA021004 50萬
3.《兒童癲癇性腦?。簨雰函d攣癥分子發病機制研究》
級別 北京自然科學基金(重點)
人員 鄒麗萍
時間 2008-2010 40萬
4.《葉酸受體為靶向的脂質體接到MYCN基因SiRNA轉染LA-N-5細胞》
級別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人員 唐鎖勤、馮晨、劉英、楊光、徐瑩
時間 2005-1 ~ 2007-12 批準號30471802 19萬
5.《NMDA致痙攣發作后腦損傷差異蛋白質組學研究》
級別: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
人員: 王靜、王航雁、尚愛加、石凱麗、張煒華、王利紅、趙建波
時間: 2009 ~ 2012 (項目批準號:30801249) 18萬
6.《MCR和NMDA基因SNP與嬰兒痙攣癥易感性的相關性研究》
級別 衛生部行業項目
人員 鄒麗萍
時間 2008-2011 20萬
7.《MCR基因多態性與嬰兒痙攣癥的相關性研究》
級別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人員 鄒麗萍
時間 2008-2010 30萬
8.《中美合作完成用GMFM-66,PEDI,PDMS-2,ROM定量表評估針灸治療腦癱療效的信度和效度》
級別 北京市科委(國際合作)
人員 鄒麗萍
時間 2008-2009 20萬
9.《兒童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和病因學研究》
級別 首都醫學發展基金項目(聯合公關)
人員 鄒麗萍
時間 2006-2008 50萬
10.《運用現代醫學評價體系從臨床到基礎研究針灸對兒童腦性癱瘓的治療作用》
級別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人員 鄒麗萍
時間 2006-2008 20萬
11.《母體抗體在嬰兒痙攣癥形成機制中的作用》
級別 北京自然科學基金
人員 鄒麗萍
時間 2004-2006 10萬
12.《嬰兒痙攣癥發病機制及治療的研究》
級別 首都醫學發展基金項目
人員 鄒麗萍
時間 2004-2006 10萬
13.《前瞻性、隨機、盲法、對照研究針灸對腦性癱瘓的治療》
級別 北京市中醫藥科技項目
人員 鄒麗萍
時間 2006-2007 10萬
14.《神經母細胞瘤相關的腫瘤抗原及其編碼基因的篩選與分析》(06ZY08)
級別 解放軍總醫院科技創新基因
人員 劉英 唐鎖勤 王建文 劉立真 楊光 龍卉 馮晨 高曉寧 于芳
時間 2006年1月—2008年12月
15.《神經母細胞瘤自行消退相關蛋白分子的研究》
級別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人員 唐鎖勤、馮晨、楊光、徐瑩
時間 2008-1 ~ 2008-12 項目號30772275 8萬
16.《兒童白血病的規范化治療》
級別 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
人員 唐鎖勤、劉英、馮晨
時間 2008-1 ~ 2010-12 批準號2007AA021004 3萬
17.《利用新發現的腦紅蛋白防治缺氧性腦損傷初步探索》
級別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
人員 王航雁(第一)、王靜(第四)
時間 2005.1-2007.12 (項目編號:7053080) 6萬
18.《兒童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估測,早期診斷和臨床干預》
級別 首都醫學發展科研基金(分項目)
人員 王航雁、王靜
時間 2006.1-2008.12(項目編號:2005-1012) 4萬
19.《中藥穴位敷貼法防治哮喘的基礎研究》
級別 院苗圃基金
人員 衣京梅
時間 2006(項目編號:06MP07) 2萬
20.《雷帕霉素下調EWS-FLIL融合基因治療尤文肉瘤的研究》
級別 院苗圃基金
人員 楊光
時間 2007-2009(項目編號:07MP07) 2萬
獲獎情況
1.獲獎項目 降低兒童格林-巴利綜合征死亡率的研究與對策
獲獎級別 第二屆宋慶齡兒科醫學獎
人員 鄒麗萍 呂俊蘭
2.獲獎項目 格林-巴利綜合征免疫調節和治療的研究
獲獎級別 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
人員 鄒麗萍 祝捷
3.獲獎項目 小兒白血病的治療
獲獎級別 軍隊醫療成果三等將
人員 唐鎖勤、劉英、馮晨、王建文
4.獲獎項目 急性白血病長期存活的研究
獲獎級別 軍隊醫療成果三等獎
人員 王建文
5.獲獎項目 格林-巴利綜合征和它的動物模型-實驗自身免疫性神經炎的免疫調節和治療
獲獎級別 北京市科技成果獎三等獎
人員 鄒麗萍 馬滌輝
6.獲獎項目第四次全國兒科中青年醫師學術會議優秀論文二等獎
人員 龍卉、唐鎖勤(導師)
7.獲獎項目 骨髓微小殘留病檢測及其臨床意義
獲獎級別 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
人員 唐鎖勤、劉立真、馮晨
學術交流:
2008年主辦北京市小兒神經疾病學習班
聘請美籍名譽教授一人,每年到該科講學1-2次
與美國南加州大學附屬洛杉磯兒童醫院簽署協議聯合培養人才,先后10余人次赴美培訓,該院已經成為該科的海外培訓基地。
儀器設備:各種儀器價值100萬元,包括倒置顯微鏡、熒光顯微鏡、CO2培養箱,PCR儀、低溫冰箱,低溫離心機、超凈臺、高速離心機等。此外依托醫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各實驗室及儀器中心,并與軍事醫學科學院合作,具備開展各種實驗研究的條件。
科室基本情況
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皮膚科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和較大的影響,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學科綜合實力強,是集醫療、保健、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專業科室。
皮膚科秉承醫院“規范醫療、溫馨醫療、安全醫療、集成醫療”的主導思想服務患者,日接診人數平均達近千人,其中60%來自外地患者?,F設有皮膚外科、皮膚病理、激光美容、性病中心、光療中心、變態反應中心等亞專業。
皮膚科率先在國內開展肉毒素除皺及治療多汗癥、腋臭、面部年輕化治療平臺及痤瘡瘢痕修復等新技術。在色素性皮膚病、銀屑病、白癜風、皮膚腫瘤、痤瘡、瘢痕、除皺嫩膚、面部年輕化、多汗癥、腋臭以及危重皮膚病的救治等方面均有豐富經驗,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皮膚科現有主任醫師4人,副主任醫師6人,出診醫師博士以上學位者占80%?,F為中國皮膚科醫師協會副會長、中華激光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變態反應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等所在單位。
皮膚科是首批國家臨床藥理基地,已牽頭并參與完成多項新藥的Ⅱ、Ⅲ期臨床研究工作。如今已成為北京市皮膚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向社會輸送皮膚科住院醫師多名。作為碩士及博士學位授權點,皮膚科現已培養博士、碩士30余人。
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業,皮膚科專業水平達到國內領先地位。全科人員團結一心,意氣風發,秉承“和諧發展、至精至愛”的辦科理念,為發展我國的皮膚病學事業,為廣大患者服務中不斷創造新輝煌。
專業特長或醫療優勢
變態反應中心:
1.皮膚斑貼實驗:可檢測接觸性皮炎、濕疹、短期內不愈的手、足部皮炎等疾病的過敏原(涵蓋護膚品、化妝品、防腐劑、家裝材料、染發劑、金屬飾品、香料、紡織染料等日化產品)。
2. 皮膚點刺試驗:主要針對食物、吸入組過敏源篩查。適用于速發型過敏反應的過敏原篩查,包括蕁麻疹、特應性皮炎、濕疹、過敏性鼻炎、哮喘等。
3.變應原特異性IgE篩查:適用于直接檢測某種物質的sIgE,可檢測多種氣傳及食物過敏原。具有不受藥物影響,敏感性高,對高敏患者安全,受人為影響小等優點。
性病診療中心:
1.艾滋病、梅毒、淋球菌性尿道炎、非淋菌性尿道炎、念珠菌性陰道炎/龜頭炎的實驗室檢查和綜合治療。
2.尖銳濕疣的診斷及局封、激光、光動力及免疫調節等多元化治療。
3.真菌檢查實驗室:可進行真菌鏡檢、真菌培養檢查及wood燈檢測。
醫學美容中心:
1.光子嫩膚
2.激光除斑
3.綜合改善肌膚質地
4.消除面部紅血絲
5.BOTOX去除皺紋
6.敏感肌膚的綜合護理及改善
7.激光脫毛
8.塑造V型臉部線條
9.重塑小腿腿形
10.消除多汗癥
11.改善多油及粗大毛孔肌膚問題
12.痤瘡瘢痕的綜合治療
13.黃褐斑的聯合治療
14.除皺、提拉、緊膚面部年輕化治療平臺
光學治療中心:
1.紅光治療:適用于帶狀皰疹、脫發、下肢潰瘍、褥瘡、靜脈炎、丹毒、癤腫、皮炎、痤瘡、甲溝炎、酒渣鼻、肛門瘙癢、凍瘡、軟組織挫傷及手術后愈合等。
2.窄波紫外線:適用銀屑病、玫瑰糠疹、白癜風、皮膚淋巴瘤等。
3.半導體激光:適用于帶狀皰疹神經痛、軟組織疼痛、軟組織運動損傷、急性腰扭傷,神經痛,關節疼痛、骨性疼痛等。
4.308 nm準分子激光:適用于白癜風、銀屑病、妊娠紋、掌跖膿皰病、斑禿、神經性皮炎
5.光動力療法(PDT):適用于基底細胞癌(BCC)、鱗狀細胞癌(SCC);光化性角化?。ˋK); Bowen?。˙D);尖銳濕疣(CA); 鮑溫樣丘疹??; Paget??;痤瘡;甲下疣; 趾疣
皮膚外科中心:
1.皮膚活檢術
2.瘢痕切除及局部封閉治療
3.皮膚表皮移植
4.全厚皮片移植
5.皮膚腫物切除術
6.皮膚創傷的復雜成型
7.皮膚腫瘤的美化治療
8.面部色素痣美容切除
9.皮膚惡性腫瘤莫氏顯微外科手術
皮膚病理:
獨立制片及閱片;整體提高皮膚疑難病的診斷水平。
平陽霉素皮損內注射:
適用于病毒疣(甲緣疣、跖疣)、皮膚瘢痕等;曾獲軍隊醫療成果獎。
科研成果
1.學科專業科研方向及重點研究領域
1)銀屑病發病的機制探討及治療
2)部隊真菌病及相關疾病的防治
3)遺傳性皮膚疾病致病基因的研究
4)免疫性皮膚疾病的研究
5)皮膚科新型外用制劑研發
6)皮膚腫瘤發病機制及影響因素研究
7)以現代科學技術推進傳統醫學與現代皮膚病學的結合與發展
2.承擔及完成科研課題情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軍隊“十五”計劃面上項目。
軍隊“十二五”計劃面上項目。
院級基金5項
近5年來發表論文70余篇,SCI收錄30余篇,獲全軍科技進步及醫療成果三等獎5項。
人才培養
先后培養碩士研究生20余名,博士研究生10名。近年招收進修生30余名,住院醫師基地培訓生3名。堅持每周一次主治醫師及主任醫師的教學查房,每周一次進修生授課及研究生讀書報告會,每周一次病理讀片會,每月一次疑難病例討論會。已編寫教材《新編皮膚疾病診療手冊》《臨床執業醫師“三基”訓練叢書-臨床醫學分冊》等,出版皮膚科圖譜《皮膚病彩色圖譜》《老年性皮膚病診療圖譜》《部位皮膚病彩色圖譜》等,參與編譯《皮膚病診療手冊》《皮膚病治療袖珍指南》等。
學術交流
與中國醫師協會聯合主辦中國皮膚科醫師年會2屆。李恒進教授2014年11月被中國皮膚科醫師協會選舉為侯任會長。近年來,皮膚科人員在中國皮膚科醫師協會學術年會、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術年會及中西醫結合皮膚病學術年會、國際皮膚激光美容學術年會等國內外皮膚界年會上多次發言及交流。主辦院級繼續教育項目4次,并堅持每月組織部級學術講座,邀請國際皮膚界專家座談多次。
解放軍總醫院骨科創傷專業組同骨科同年成立,是骨科歷史最長的專業組,也是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學科專業組。近年來,創傷專業組繼承和發揚了老一輩總醫院骨科人的優良傳統,結合自身實際,立足常見創傷救治,重點攻關重度多發傷、高能量交通傷及老年髖周骨折救治等領域,取得了出色的成績,并逐漸形成了自身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在國際率先研究、開發了髖臼后壁、后柱“鎖定-角度-解剖型鈦板”,并應用于臨床。
該項研究目前在國際處于領先行列,其基礎內容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發表3篇SCI收錄論文。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產品注冊證3項。
2、在國內率先研究和開發同種異體神經修復的臨床及實驗研究
創傷骨科開發研究的殼聚糖神經修復導管系列產品,具有防粘連效果,目前已經進入臨床實驗。這是國內最早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臨床實驗的神經修復導管產品,在國內處于領先行列。相關研究成果在SCI收錄5.399的雜志上發表。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863項目資助。
3、在國內率先開展遠程指導的智能導航手術和骨科機器人手術系統
該項研究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相關研究獲得2項全軍十一五課題和1項國家支撐課題的資助,相關操作系統和多功能手術復位床已經完成,已經先后進行了磨具實驗和動物實驗,現在正在進行尸體標本實驗。
4、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小切口,微創治療骨折的系列臨床研究
創傷外科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骨折微創治療的系列研究。微創經皮鋼板置入技術治療四肢骨折,在國內開展最早,手術數量最多。其中肱骨干骨折的MIPPO技術,曾在國際會議上交流,得到國外專家的認可。
5、復雜難治性骨髓炎和骨缺損的骨搬移綜合治療技術
創傷外科將骨搬移技術應用于感染性骨不連的治療,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并且對其修復的機理進行了系統的實驗室研究。
解放軍總醫院骨科創傷專業組同骨科同年成立,是骨科歷史最長的專業組,也是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學科專業組。近年來,創傷專業組繼承和發揚了老一輩總醫院骨科人的優良傳統,結合自身實際,立足常見創傷救治,重點攻關重度多發傷、高能量交通傷及老年髖周骨折救治等領域,取得了出色的成績,并逐漸形成了自身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在國際率先研究、開發了髖臼后壁、后柱“鎖定-角度-解剖型鈦板”,并應用于臨床。
該項研究目前在國際處于領先行列,其基礎內容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發表3篇SCI收錄論文。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產品注冊證3項。
2、在國內率先研究和開發同種異體神經修復的臨床及實驗研究
創傷骨科開發研究的殼聚糖神經修復導管系列產品,具有防粘連效果,目前已經進入臨床實驗。這是國內最早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臨床實驗的神經修復導管產品,在國內處于領先行列。相關研究成果在SCI收錄5.399的雜志上發表。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863項目資助。
3、在國內率先開展遠程指導的智能導航手術和骨科機器人手術系統
該項研究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相關研究獲得2項全軍十一五課題和1項國家支撐課題的資助,相關操作系統和多功能手術復位床已經完成,已經先后進行了磨具實驗和動物實驗,現在正在進行尸體標本實驗。
4、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小切口,微創治療骨折的系列臨床研究
創傷外科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骨折微創治療的系列研究。微創經皮鋼板置入技術治療四肢骨折,在國內開展最早,手術數量最多。其中肱骨干骨折的MIPPO技術,曾在國際會議上交流,得到國外專家的認可。
5、復雜難治性骨髓炎和骨缺損的骨搬移綜合治療技術
創傷外科將骨搬移技術應用于感染性骨不連的治療,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并且對其修復的機理進行了系統的實驗室研究。
解放軍總醫院康復醫學中心成立于2011年9月, 由原康復醫學科、理療科、高壓氧科合并而成,是國家康復醫學與理療學博、碩士授權點。擁有一批臨床經驗豐富的老、中、青年專家,現有高級職稱12人,其中主任醫師3人,副主任醫師3人??剖以O有康復門診、康復病房、內科大樓康復治療室、外科大樓康復治療室、高壓氧治療艙群等,其中高壓氧治療艙群為國內目前最大的高壓氧艙群。
康復醫學科擁有先進的康復、理療治療設備,如減重步態訓練、平衡訓練、等速肌力訓練、沖擊波、聚焦超聲、作業治療配套器械、銀質針加熱巡檢儀等。目前開展了物理治療(包括聲、光、電、磁、熱等)、運動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吞咽障礙治療、認知障礙治療等;以及正骨手法、銀質針松解術、中醫推拿等中國傳統項目;同時還開展注射肉毒素緩解痙攣,超聲引導下注射治療肌骨疼痛等侵入性治療項目。
康復醫學科醫療以神經康復及慢性疼痛治療為突出特色,在國內率先開展強制性使用運動療法、康復機器人訓練、超聲引導下注射治療等先進技術,在這些方面具有領先地位。
在科研方面,中心先后承擔國家863計劃、國家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軍隊科研課題等多項科研課題;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多項,出版和主譯學術專著多部,開展與清華大學以及美國芝加哥康復醫學研究所科研合作工作。
科室基本情況
解放軍總醫院介入放射科于2007年正式建科,現包括2個病區共70張床位、2個導管手術間、介入放射科??崎T診及介入放射科實驗室,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集醫療、教學、科研和保健于一體的介入診療中心之一。
作為解放軍總醫院較為年輕的科室,自2007年科室成立以來,門診、住院、手術人數逐年遞增,目前門診量接近10萬人次,年手術量達2500余例,每年收治3000多例病人,診療范圍包括各種腫瘤、外周血管疾病等,在肝臟惡性腫瘤、出血性疾病、急性-亞急性門靜脈腸系膜靜脈血栓、布加氏綜合征、多囊肝的介入治療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和特色。在精細化、精準化介入治療肝癌方面有獨到診療技術,對肝癌側枝血管的研究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累計治療肝臟惡性腫瘤患者2萬余例,是互聯網推薦介入治療肝癌的首選單位;擅長用介入技術救治各類急診大出血,科室工作團隊挽救過千余例患者生命,在國際上首次報道卵巢動脈參與婦產科大出血的供血、補充栓塞卵巢動脈可以提高救治成功率;門靜脈高壓的介入治療方面,率先系統報道用TIPS救治急癥食管胃靜脈曲張大出血;在急性重癥腸系膜靜脈-門靜脈血栓的救治方面做了開拓性工作,國內首次報道用經橈動脈留置腸系膜上動脈導管溶栓技術及TIPS途徑治療急性腸系膜靜脈血栓。
介入放射科迄今共獲得的課題經費逾千萬元,包括國家“863”課題、“九五”國家重點醫學科技攻關項目、衛生部重大專項課題、軍隊重點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得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其中“急性重癥大出血的介入救治”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軍隊一等獎;“肝癌的介入治療研究”獲多項軍隊成果獎?!凹毙灾匕Y腸系膜靜脈-門靜脈血栓的介入治療”獲華夏醫學科技一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軍隊成果獎。
介入放射科于2007年成為碩士學位授予點,2008年成為博士學位授予點,2011年成為博士后流動站。迄今已培養研究生20余人,各類進修醫師100余人次。工作團隊現擁有北京市科技新星3人、總醫院杰出青年人才2人、公派赴美學者3人。
介入放射科現已與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荷蘭烏特勒支大學醫學院常態化定期開展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已成功舉辦了多屆美國斯坦福大學-解放軍總醫院介入論壇、解放軍總醫院-荷蘭烏特勒支大學介入新技術論壇、解放軍總醫院-日本山梨大學、解放軍總醫院-東海大學介入論壇,有效地促進了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為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铺厣耗[瘤、血管疾病、出血的介入微創傷治療:
1.原發性肝癌的綜合性介入治療,聯合經導管化療栓塞+射頻消融是優勢技術之一。
2.其他惡性腫瘤(轉移性肝癌、無手術指征的胰腺癌、胃癌、婦科腫瘤及肺癌等)的介入微創治療。
3.布-加綜合征(肝靜脈-下腔靜脈阻塞)的介入微創治療。
4.下肢靜脈血栓的介入溶栓治療、腔靜脈過濾器置入及肺動脈栓塞的介入治療。
5.TIPS技術:治療門靜脈高壓癥-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
6.各部位血管狹窄阻塞,如腎動脈、髂動脈、鎖骨下動脈、腸系膜動脈、靜脈阻塞的非手術治療。
7.門靜脈-腸系膜靜脈血栓的介入開通治療。
8.各部位支架置入術:包括血管、膽道、食管與氣管- 支氣管及胃腸道梗阻的非手術開通。
9.各部位血管畸形(血管瘤、動靜脈瘺)。
10.良性腫瘤:肝血管瘤、子宮肌瘤、各部位囊腫、骨樣骨瘤等。
11.各種出血性疾病,如常規技術止血困難的咯血、消化道出血、婦產科出血、外傷創傷性大出血的急診栓塞止血。
12.預期手術出血量較大的腫瘤術前血管栓塞治療。
13.協助診斷相關疾病,如胰島細胞瘤等。
解放軍總醫院骨科創傷專業組同骨科同年成立,是骨科歷史最長的專業組,也是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學科專業組。近年來,創傷專業組繼承和發揚了老一輩總醫院骨科人的優良傳統,結合自身實際,立足常見創傷救治,重點攻關重度多發傷、高能量交通傷及老年髖周骨折救治等領域,取得了出色的成績,并逐漸形成了自身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在國際率先研究、開發了髖臼后壁、后柱“鎖定-角度-解剖型鈦板”,并應用于臨床。
該項研究目前在國際處于領先行列,其基礎內容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發表3篇SCI收錄論文。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產品注冊證3項。
2、在國內率先研究和開發同種異體神經修復的臨床及實驗研究
創傷骨科開發研究的殼聚糖神經修復導管系列產品,具有防粘連效果,目前已經進入臨床實驗。這是國內最早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臨床實驗的神經修復導管產品,在國內處于領先行列。相關研究成果在SCI收錄5.399的雜志上發表。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863項目資助。
3、在國內率先開展遠程指導的智能導航手術和骨科機器人手術系統
該項研究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相關研究獲得2項全軍十一五課題和1項國家支撐課題的資助,相關操作系統和多功能手術復位床已經完成,已經先后進行了磨具實驗和動物實驗,現在正在進行尸體標本實驗。
4、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小切口,微創治療骨折的系列臨床研究
創傷外科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骨折微創治療的系列研究。微創經皮鋼板置入技術治療四肢骨折,在國內開展最早,手術數量最多。其中肱骨干骨折的MIPPO技術,曾在國際會議上交流,得到國外專家的認可。
5、復雜難治性骨髓炎和骨缺損的骨搬移綜合治療技術
創傷外科將骨搬移技術應用于感染性骨不連的治療,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并且對其修復的機理進行了系統的實驗室研究。
301醫院眼科始建于1953年,已有50年的發展歷史。它不僅是全軍眼科中心,也是全軍眼科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所在單位,現擁有國內一流的醫療,教學,科研,保健設備和在國內享有盛譽的眼科專家。是集醫療、教學、科研和保健于一體的全軍重點學科。1980年被批準為國家碩士學位授權學科,1983年成立全軍眼科中心,1998年成為眼科學博士學位授權學科,目前已培養博士研究生23名,碩士研究生75名,在校研究生26名。眼科中心在醫療、保健、教學及科研總體水平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
301醫院眼科中心設有眼科門診;眼科普通病區、軍干病區,師干病區及小兒眼科病區;眼科近視矯治中心及眼科實驗室等幾個部門。目前共設普通床位40張,(不含軍干,師干及小兒眼科),年門診量5萬5千多人次,手術2500多人次,準分子激光手術1500人次。
眼科中心編制醫務人員38人:
眼科醫療系列18人:教授、主任醫師3名,副教授、副主任醫師3名,主治醫師6名,住院醫師6名。其中博士生導師3名,碩士生導師2名。技術系列 5人:副主任技師1人,主管技師2人,技師2人。護士系列15人:主管護師7人,護士8人。
眼科中心下設7個專業小組,眼外傷及玻璃體視網膜??;白內障;準分子激光及角膜??;青光眼;眼底??;小兒眼科;眼眶腫瘤及整形。
眼科中心設備:眼科中心具有國際先進的醫療設備和檢查儀器,國內一流的保健設備,其中大型儀器有:Canon 視網膜成像系統,熒光血管造影及ICG 造影,SLO眼底掃描儀,美國EDI公司多焦ERG,超聲生物顯微鏡,美國科以人公司多波長激光儀,二合一眼前節激光系統,手術用便攜式氬激光,美國Iris 手術用半導體激光儀,德國海德煲熒光血管造影系統,Sumit準分子激光儀,角膜內皮鏡,A/B超,OCTOPUS-301視野計,美國博士倫Premire玻璃體切割儀二臺,Mellinuem玻璃體切割儀一臺,超聲乳化儀四臺,muller手術顯微鏡三臺,蔡司手術顯微鏡2臺,蔡司OCT II一臺;Topcon手術顯微鏡一臺以及多功能檢查臺、SLT激光、數碼眼底照相機、自動驗光儀、角膜內皮鏡、全自動視野計、HRT II、OCT III 等保健設備。
眼科實驗室設有細胞培養室,組織病理室,分子生物室,動物實驗室,動物手術室等,并設有低溫冰箱,CO2孵箱,倒置顯微鏡,石蠟切片機,離心機,干燥箱,相差顯微鏡,電生理儀,手術顯微鏡,美國玻璃體切割儀等。
301醫院眼科醫療特色:
復雜眼外傷的救治:解放軍總醫院眼科在復雜眼外傷的救治方面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應用現代玻璃體視網膜顯微手術治療開放性眼球傷、復雜外傷性視網膜脫離,視網膜嵌塞、外傷性睫狀體脫離,脈絡膜脫離等,應用視網膜切開及切除技術對瀕危眼球的救治。眼眶爆裂骨折,間接視神經損傷的救治及眼外傷的基礎研究方面處國內領先地位,目前已救治復雜眼外傷及視網膜脫離5000多例,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全軍“九五,十五”重點攻關課題基金資助,并獲得軍隊科技進步,醫療成果二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
玻璃體視網膜手術:我院是國內最早開展玻璃體視網膜手術的單位之一,在重癥開放性眼球傷視網膜脫離,復雜性視網膜脫離,脈絡膜脫離伴視網膜脫離,復發性視網膜脫離,高度近視巨大裂孔視網膜脫離等的研究及治療方面處國內領先地位,目前已救治各種視網膜脫離8000多例。近年來又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大范圍視網膜切開及切除治療難治性視網膜脫離,脈絡膜切開治療脈絡膜短縮,經結膜無縫線微創玻璃體手術(TSV-25G)等新技術。曾獲得全軍九五,十五攻關課題基金資助,玻璃體手術治療復雜視網膜脫離臨床研究獲得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
人工角膜手術:近年來對于嚴重化學燒傷,多次異體角膜移植后排斥,嚴重血管化的雙眼傷病人,在無其他方法治療的情況下,我們開展了人工角膜手術,目前已成功治療此類患者20多例,最長觀察2年3個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最好視力1.2 ,同時,我們和清華大學合作對人工角膜材料的研制也在積極進行。
視神經損傷的救治:近年來我們對間接性視神經損傷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基礎及臨床研究,根據不同類型視神經損傷,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獲得了全軍十五重點課題的贊助。
眼底病的治療:北京301醫院引進了大型眼底檢查及治療設備,視網膜成像系統(FFA和ICG),美國科以人多波長激光儀,TTT激光及SLO系統??赏瑫r進行各種眼底病的檢查治療,采用光動力療法治療老年黃斑變性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近年來又對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及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的治療方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大劑量溶栓治療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已取得了可喜成果,視神經切開治療缺血型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填補了國內手術治療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的空白。
康寧克通-A治療糖尿病囊樣黃斑水腫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白內障超聲乳化:我院是開展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人工晶體植入手術較早的醫院之一,目前主治醫師以上人員均可以獨立完成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門診開展的白內障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手術大大方便了白內障患者。
近視眼的治療:我院引進了Sumit準分子激光儀及相關配套設備,可有效的治療中高度近視眼,成功率處國內領先水平,并發癥低于國內報道。
科研成果:眼科中心的主要科研方向:1.外傷性前部PVR及低眼壓引起眼球萎縮的機制及房水動力學研究 2.間接性視神經損傷及再生的基礎及臨床研究 3.人工角膜材料及組織工程學研究 4.白內障病因及相關研究。這些課題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軍隊八五、九五、十五攻關課題基金資助;并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8項,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3項,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主編專著10部,參編專著20余部,在中華眼科雜志、中華眼底病雜志等統計源期刊上發表論文300多篇,科技影像教材2部,其中一部獲得國家衛生部科教司一等獎。研究生教育:眼科中心自1980-2004年共培養碩士研究生75名,博士研究生23名,博士后1名,在校研究生26名。同時還承擔總后人才基金班,本科生,??粕慕虒W,臨床進修生,護理大、中專生的培訓及臨床實習,每年招收軍內外進修生16-20人,講課120學時以上,共舉辦眼科新技術新進展學習班5期。
解放軍總醫院風濕科成立于1984年,是國內最早建立的風濕病??浦?。解放軍總醫院風濕科集醫療、保健、教學于一體,擁有全國著名的風濕病學專家、教授(蔡醒華、施桂英等)和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各級醫護人員,參與軍內外各種疑難風濕病的會診,收治來自全國名地及至海外的風濕病患者,同時參與國家及軍隊領導人的醫療保健任務。
2006年被批準為全軍風濕病??浦行暮捅本┦袑?漆t師培訓基地,2008年被批準為北京市重點學科。
1981年獲國內首批風濕病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獲國內首批風濕病學專業博士學位授予權?,F有博士導師(黃烽)1名,碩士導師(張江林、朱劍)2名。
風濕科專業方向:黃烽—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張江林—幼年脊柱關節炎及銀屑病關節炎的診療;朱劍—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白塞病的診治。
風濕科醫療特色
1.已開展(或取得)的醫療項目(成果)情況;
1)生物制劑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
2)超聲引導髖關節腔穿刺注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
3)磁共振成像診斷早期強直性脊柱炎
4)利妥昔單抗(美羅華)治療難治性類風濕關節炎
5)關節腔內注射生物制劑治療難治性關節炎
2.現具備國內先進水平的醫療優勢特色項目;
1) 關節鏡下關節探查及滑膜活檢/切除以診斷、治療各種關節炎性疾病 自2001年開始應用,超過200例反復膝關節腫痛的各種關節炎患者接受了滑膜切除,關節癥狀和功能得到明顯增加改善。同時應用關節鏡技術診斷了許多罕見疾病,如滑膜軟骨瘤、樹脂狀脂瘤等。
2) 沙利度胺治療難治性強直性脊柱炎 自1999年開始應用,已有超過2000名患者接受該治療。
3) 應用肌肉骨骼超聲早期診療各種炎性關節病 自2002年開始使用,對超過2萬名患者進行了關節超聲檢查。
教學情況
先后培養招收博士后2名、博士研究生18名、碩士研究生石26名。每年招收進修生10-12名,輪轉生20余名。
教材名稱:《臨床病案分析叢書—風濕性疾病病案分析》(主編);《軍醫進修學院臨床教學專用教材--風濕病學專題講座》(主編);《關節炎與風濕病前沿》雜志(主編);《繼續醫學教育教材—風濕病學進展》(副主編)
教學查房情況:
每周組織4次主管及主診醫生查房和1次教學查房。
2008年獲解放軍總醫院教學成果三等獎
科研情況
1.學科專業科研方向及重點研究領域;
1) 加強炎癥性關節炎的基礎和臨床研究
2) 全面加強強直性脊柱炎的基礎、臨床和流行病學研究
3) 深入開展TNF-α拮抗劑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的基礎、臨床研究
4) 深入開展骨關節炎發病機制的基礎研究
5) 以現代科學技術推進傳統醫學與現代風濕病學的結合與發展
2.承擔及完成科研課題情況,寫明項目名稱、負責人、課題來源、研究內容;
1) 1996年,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臨床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黃烽,解放軍總醫院九五攻關重點課題, 資助金額:5萬元;
2) 1996年, “人膜表面型HLA-B27基因cDNA的構建”獲國家教委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資助黃烽,(教外司留436號, 2.0萬元);
3) 1996年, “可溶型HLA-B27基因cDNA的構建”獲軍隊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資助,黃烽,(軍后衛科訓留97H03, 2.5萬元);
4) 1996年, 總后勤部“科技新星”科研獎勵基金, 黃烽,資助金額: 1萬元;
5) 1997年, 解放軍總醫院中青年優秀人才科研基金, 黃烽, 資助金額: 3萬元。
6) 1997年, “兩型B27分子的克隆、表達與組裝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黃烽,(A類, 編號39770704, 13萬元,1998-1999年);
7) 1998年, “T細胞因子譜在強直性脊柱炎發病機理中的作用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黃烽,(A類, 編號39870720, 10萬元,1999-2001年);
8) 1998年, 總后勤部“科技銀星”科研獎勵基金, 黃烽,總后及總醫院各資助3萬元, 共6萬元;
9) 1998年, 軍隊醫藥衛生中青年杰出人才科研基金,黃烽,(編號98J011), 資助金額: 30萬元
10) 200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黃烽,(編號30025041), 資助金額: 80萬元
11) 2000年,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獎”, 黃烽,獎金1萬美元。
12) 2000年,張江林,黃烽,“cDNA陣列技術在強直性脊柱炎發病因素研究中的應用” 獲軍隊“十五”計劃面上項目資助,編號01MB080,資助金額: 4萬元, 2001.01~2005.12;
13) 2000年, “肌腱的超聲影像檢查在脊柱關節病患者診斷中的作用研究”獲解放軍總醫院“十五”計劃面上項目基金課題資助,郭軍華, 黃烽.編號01YM16,資助金額: 2萬元, 2001.12~2004.12;
14) 2000年, “甘露糖結合蛋白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機制中的作用研究” 獲解放軍總醫院“十五”計劃青年基金課題資助,李勝光, 黃烽.編號01YQ05,資助金額: 2萬元, 2001.12~2004.12;
15) 2002年, “蛋白聚糖VG1誘導小鼠脊柱炎的免疫病理學研究” 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黃烽,(A類, 編號30271233, 20萬元,2003-2005年);
16) 2003年,“蛋白聚糖和HLA-B27對小鼠脊柱炎模型的影響”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朱劍(A類, 編號30370226, 7萬元,2004-2004年)
17) 2004年,“中藥六類新藥脊痛寧膠囊的研制”獲解放軍總醫院成果轉化基金資助,黃烽,(編號03YC06,20萬元,2004-2005年)
18) 2004年,“HLA-A2+/DR1轉基因鼠在類風濕關節炎病理過程中的意義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對外交流與合作項目資助,黃烽,(編號2004國科金外資助第30410150409號, 1.2萬元)
19) 2005年, “調節性T細胞在強直性脊柱炎中的功能缺陷及其分子機制研究”, 黃烽,編號30571726, 30萬元,2006-2008年)
20) 2006年,“第二屆中國愛爾蘭生命科學研討會”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對外交流與合作項目資助,黃烽,(編號第30610182號, 1.1萬元)
21) 2007年,“軍人慢性應激后的病理生理改變及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治療研究”獲軍隊十一五專項課題分課題資助,黃烽,(編號06Z053,7萬元)。
22) 2007年,巴曲酶對II型膠原誘導的大鼠關節炎的作用研究,王炎焱(編號2007wzbh17,20萬)。
23) 2007年,天然藥物紅曲對滑膜組織中趨化因子及其受體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研究,王炎焱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A類, 30600811,23萬元)。
24) 2008年,“TNF-a拮抗劑影響T細胞功能的機制研究”, 黃烽,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A類, 30771983 30萬元)。
25) 2008年,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項目,楊春花(編號2008wzbh04,2.5萬元)。
3.獲科技成果獎勵,出版專著、發表學術論文情況。
科技成果獎勵:1997年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年獲解放軍總醫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出版專著:《風濕病學新進展》(副主編)
《中華風濕病學》(參編)
發表學術論文情況:在國內外雜志發表論文300余篇,其中10余篇被SCI收錄(單篇影響因子7.42),被引用200余次。
學術交流
已主辦全軍風濕病學新進展學習班及全國關節炎新進展學習班各2屆
2010年度:全國關節炎新進展學習班,2010年4月,北京,對當前關節炎領域的診治進展開展繼續醫學教育。
儀器設備
超聲診斷儀,開展四肢軟組織超聲檢查,關節炎的早期診斷及超聲引導下關節腔穿刺;
電視關節鏡,開展電視關節鏡下關節探查、滑膜切除、活檢等。
血液科成立于1984年,在劉海川、汪月增、姚善謙、樓方定、達萬明、于力等幾代專家教授的帶領下,經歷了20幾年的不懈努力,今已經建設成為人才梯隊完整、儀器設備先進、醫教研水平在軍內外領先的優秀科室。血液病科設有門診、病房、骨髓移植中心及實驗研究室。普通病房常見診治疾病包括各類白血病、惡性淋巴瘤、多發性骨 血液病科編制人員:醫師 14,包括正高3、副高3、主治6、醫師2,技師3。護師20;主管護師6人。在位人員學歷: 博士6人、碩士7人(在讀1人)、本科2人。
髓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及各類貧血、血小板減少等。
在骨髓移植中心,以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為特色,目前血液病科室已成功開展自體骨髓和外周血干細胞移植、HLA完全相合、半相合骨髓和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混合移植、無關供者骨髓和外周血干細胞移植、非清髓性干細胞移植治療各類惡性血液病及其他系統腫瘤等。
實驗室,設備先進,可以進行細胞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及基因水平的研究。目前已經開展并服務于臨床的有關技術包括:光譜技術分析細胞染色體、FISH技術檢測融合基因、分子技術檢測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嵌合體的動態變化、HLA低高分辨率的配型以及有關造血干細胞移植的干細胞分離、測定、培養、保存和白血病細胞免疫分型等。
同時血液病科又承擔著大量的醫療、保健、教學、科研任務。血液科是國家衛生部臨床藥理基地之一;是全軍碩士、博士學位授予單位;設有博士后流動站。
血液病科堅持以高質量的科學研究為基礎,以高層次人才培養為基石,以臨床診斷治療為核心。血液病科的行醫理念是:“醫術至精、醫德至上,全心全意為病員服務” ,歡迎到廣大患者前來就診、住院治療。
血液科簡史:
1954年 解放軍總醫院成立,血液科的診療劃入普通內科范疇,蔡醒華任主任
1984年 正式建立血液科,劉海川任主任,汪月增任副主任
1991—— 2000 樓方定任主任,姚善謙任副主任
2000—— 2005 達萬明任科主任,于力、高春記任副主任,
2006—— 現在 于力任主任,高春記、王全順任副主任 2007年 血液科將大規模擴建,普通病床位將由現有50張增至100張,骨髓移植層流室床位將由今7張增至20張。
血液病科醫療特色:以常見血液病的診斷和治療為基礎,以治療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為主要研究方向,以造血干細胞移植為特色,先后診治多種國內罕見的疑難病例。從1983年開展首例胎肝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急性白血病,1985年開展首例HLA相合異基因骨髓移植治療急性白血病以來,開展了自體骨髓移植及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治療白血病、惡性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實體瘤(乳腺癌、神經母細胞等);1991年開始自體雙次移植治療惡性淋巴瘤、各類急性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實體瘤等;成功進行HLA相合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惡性淋巴瘤、各類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多發性骨髓瘤、實體瘤(乳腺癌、肺癌等);一個位點不合的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急性白血??;非清髓性異基因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性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實體瘤(乳腺癌)等;HLA半相合異基因混合自體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惡性血液??;無關供者的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包括1-2各位點不合)治療各類白血?。òy治性、終末期);特別是HLA半相合異基因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惡性血液病,包括復發、難治及終末期患者已達國內外先進水平。
經過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對白血病及淋巴瘤按WHO最新公布的診斷標準,即對每例病人從臨床、細胞學(病理)、細胞遺傳學、細胞基因、免疫表型、分子水平的診斷,將每個亞型視為一種獨立的疾病進行個體化治療。在白血病、淋巴瘤等惡性血液病的診治方面達到國內先進、軍內領先水平。
血液病科教學情況:屬國內深具影響力的教學單位,設有血液學博士后流動站,擁有博士研究生導師二人,碩士研究生導師二人,教學體系完善,實驗設備齊全,研究方向緊密結合臨床實際,每年可培養優秀的博士后、博士及碩士研究生5-8名,進修醫生十余名。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自1953年創立以來,經過50多年的建設,已發展成為全軍規模最大的現代化、研究型、綜合性醫院,集醫療、保健、教學、科研于一體,是國家重要保健基地之一。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和總部首長對解放軍總醫院的發展十分關心,寄予厚望。1992年7月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為醫院親筆題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并題詞“建設第一流的解放軍總醫院,為提高部隊戰斗力服務”。
承擔著黨和國家、軍隊領導人的??漆t療保健重要任務的泌尿外科創建于1959年,在許殿乙、李炎唐、孟書禮、王曉雄、洪寶發、張旭等歷屆科主任的領導下,幾代科室人員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現已發展成為醫療設備齊全、技術力量雄厚、專業人才結構合理的,在國內影響較大,集臨床、教學、科研于一體的現代化科室。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泌尿外科經過50年的發展壯大,科室醫療技術力量雄厚、專業人才結構合理,目前分為4個病區,擁有病床140張,29名醫生,34名護、技人員,其中高級職稱14名,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3名。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泌尿外科設備齊全、先進。具備移植中心、泌尿外科實驗室、碎石中心、尿動力學室、內腔鏡中心和腎移植血透室;裝備有國際最先進的Da Vinci機器人手術系統1套,腹腔鏡設備5套,2um激光系統1套,泌尿系檢查臺4部;年門診達117509人次,年手術量2302臺次。
解放軍總醫院(301泌尿)泌尿外科,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飛速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科室同仁的齊心協力、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和諧奮進下,他一定會看得更高,走得更遠!
泌尿外科醫療特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泌尿外科很強的臨床、科研能力和豐富的醫療特色,特別是在微創手術方面保持國際先進水平。尤其是在腹腔鏡技術、機器人腹腔鏡手術、膀胱癌的治療、腎移植、前列腺疾病、男科和伴下腔靜脈瘤栓的巨大腎腫瘤為主要的研究方向,并形成了自身的科研特色和優勢:
一、腹腔鏡技術:腹腔鏡技術是20世紀外科領域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但由于腹膜外區域無天然體腔,沒有明顯的解剖標記,手術空間狹小,給腹腔鏡下器官和組織的顯露、游離和手術操作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和風險,因此,泌尿外科腹腔鏡技術發展一段以來一直停滯不前。張旭教授率領團隊通過技術攻關,結合泌尿系統解剖特點,以尸體解剖及大量手術為基礎,對后腹腔的解剖特點進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以腹膜后入路為特色的泌尿外科腹腔鏡手術,優化了腹膜后操作空間的建立方法,解決了腹腔鏡下腹膜后間隙解剖標志的界定、臟器的辨認和顯露等難題,為泌尿外科后腹腔鏡手術的開展和推廣奠定了應用解剖學基礎。
以此為基礎,泌尿外科的團隊創立了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泌尿外科后腹腔鏡手術技術,該類手術切口小、創傷小、出血少、手術時間短、術后疼痛輕、恢復快、住院時間短,醫生和患者接受程度均較高。目前開展了3500余例泌尿外科腹腔鏡手術,手術種類已經涵蓋了幾乎所有的泌尿和男生殖系除體表手術外所有的術式,包括腎上腺、腎臟、腎盂和輸尿管、膀胱、前列腺、女性尿道、男性隱睪、腹膜后和盆腔淋巴結清掃等破壞和重建性手術,腎臟和腎盂輸尿管手術入路也由最初的經腹腔途徑逐漸統一到泌尿外科醫生熟悉的經腹膜后途徑上來。
泌尿外科以辦學習班和手術演示的方式在國內廣泛推廣應用,使部分泌尿外科后腹腔鏡術式成為國內通用術式,迅速提高了國內泌尿外科腹腔鏡水平。同時,張旭主任多次以特邀專家身份出席國際泌尿外科學術會議并作專題報告和手術演示,得到了國外同行專家的認可和贊許,迅速提高了國內泌尿外科腹腔鏡的國際地位,贏得了國際微創泌尿外科學術界的認同和尊重。張旭教授也因在泌尿外科腹腔鏡技術方面的突出貢獻榮獲2007年度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分會金膀胱鏡獎和2007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機器人輔助腹腔鏡作為腹腔鏡技術的延伸,具有操作更靈活、治療更精細、創傷更小的特點,2007年北京301醫院院引進了中國大陸地區的一臺Da vinci S機器人外科系統,2007年10月,泌尿外科高江平教授成功完成中國大陸地區首例機器人輔助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截止目前已開展前列腺癌根治手術20例、根治性膀胱全切手術3例、保留腎單位腎部分切除手術1例;所有手術均圓滿成功,未發生一例并發癥2008年4月在全國泌尿外科腫瘤會議上成功完成機器人腹腔鏡前列腺根治性切除術遠程直播,實時向來自全國的600余位泌尿外科專家展現了機器人手術的優勢,反響強烈。
二、膀胱癌治療:泌尿外科在膀胱腫瘤的臨床診療及基礎研究水平屬國內先進水平,積累了很多的豐富經驗,使膀胱腫瘤患者均能得到最合理、最優化的治療方案,其治療效果令人滿意。自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泌尿外科在國內首先將膀胱腫瘤診斷治療作為研究重點,使膀胱腫瘤在外科手術治療方面取得較好的效果,尤其在膀胱全切術后各種尿流改道及代膀胱方法的系列研究方面取得矚目成績,如國內相繼率先成功地開展了kock pouch術、可控回結腸膀胱術、倒置闌尾的可控回結腸膀胱術、回腸原位新膀胱術、Mainz II式手術等,收到顯著的效果。
同時,膀胱腫瘤2um激光分層切除術、2um激光膀胱部分切除術、晚期膀胱腫瘤髂內動脈灌注化療、膀胱癌基因瘤苗等非手術療法的系列研究均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先后承擔國家、軍隊膀胱腫瘤科研課題多項,發表膀胱腫瘤相關研究論著40余篇。獲得多項國家、軍隊科技醫療成果獎,其中膀胱全切后的尿流改道,膀胱重建的系列研究曾獲全軍醫療成果二等獎。復方硫酸鋁溶液注射治療淺表型膀胱癌的新方法獲全軍科技成果二等獎。同時泌尿外科目前開展的膀胱腫瘤微創治療手術處于國內外領先水平,如經尿道2微米激光膀胱腫瘤分層切除術、2um激光膀胱部分切除術、腹腔鏡下膀胱腫瘤切除術、機器人膀胱根治性切除術等,是泌尿外科近年發展的創新技術,并結合免疫治療、化療、放療,使許多中晚期膀胱腫瘤患者免除了尿流改道的痛苦,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的改善。
三、腎臟移植:泌尿外科自1974年開展了自體腎移植,1977年開展異體腎移植至今已開展2000余例,1、5、10、20年人存活率分別為93.02%、79.0%、63.9%、47.6%;術后至今最長帶功能腎存活者為31年,腎移植最大年齡為75歲,90.5%的患者移植腎功能保持正常,85.9%的患者已恢復全天工作,在國內均處于領先水平。近年來,科室重點開展活體親屬腎移植治療腎功能衰竭,目前已行親屬腎移植80余例,并開展腹腔鏡親屬腎切取,創傷小、熱缺血時間短、效果好、供者恢復快。該科腎移植技術在國內始終處于領先水平,并在腎移植患者中擁有很高的聲譽。
四、前列腺增生的外科治療:前列腺增生疾病作為老年常見疾病一直以來是泌尿外科重點研究的方向和醫療特色之一。征對不同大小的前列腺,他們主張采取不同的外科治療方式,多例開放手術為泌尿外科人員積累了豐富的大體積前列腺手術切除的經驗。同時,在微創手術方面,泌尿外科是國內較早開展TURP手術的科室之一。近年來,科室致力激光在前列腺增生外科手術治療中的應用,2004年引進綠色激光治療前列腺增生,手術簡便,安全,出血少,痛苦小,已治療500余例,效果明顯,2006年,在此基礎上泌尿外科又引進了先進的2um激光,在保留綠激光的所有優點的同時,加快了切除速度,經過兩年的不斷探索,積累了豐富的手術經驗,在增強手術效果的同時,減少了手術時間和痛苦。達到了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泌尿外科在前列腺增生的外科治療上不斷進步和創新,使方面始終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并圓滿完成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保健任務。
五、前列腺癌的系統化、規范化診治:前列腺癌是歐美男性發病率第一的惡性腫瘤,近年來國內發病率成明顯上升趨勢。長期以來,泌尿外科密切跟蹤國際治療前沿,力求早期診斷,并規范化、系統化治療前列腺癌,并在外科治療方法上不斷發展,對于局限性前列腺癌目前已開展前列腺癌根治術、保留性神經的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保留性神經的機器人輔助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前列腺癌粒子植入內照射治療,經驗豐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科室張旭主任多次在國際及全國會議上表演保留性神經的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受到國內外同仁的尊重,此外,科室在國內率先引進了Da Vinci S機器人系統,并完成了國內首組機器人輔助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填補了國內空白。
同時對于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科室在內分泌治療、輔助內分泌治療、化療、腫瘤靶向治療等非手術治療方面結合國際規范化治療指南,主張系統化、規范化治療,積極開展臨床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病例資料和治療經驗,獲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六、伴有腔靜脈瘤栓的巨大腎腫瘤的治療:伴有腔靜脈瘤栓的巨大腎腫瘤的手術治療,一直是泌尿外科手術的禁區之一。憑借醫院強大的綜合實力,泌尿外科在心外科、介入科、麻醉科的協助下,通過膈下阻斷、膈上阻斷、腔靜脈轉流、低溫體外循環以及開創性的球囊阻斷等方法,自1993年至今成功完成?例伴腔靜脈瘤栓巨大腎腫瘤切除術,98%手術獲得成功,有效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時間。并總結經驗,創新性的改進了國際通行的腫瘤分級標準,提出一種對臨床手術方式具有指導意義的腫瘤分期、分級標準,以此為基礎,形成一套較為成熟的手術技巧,在臨床應用中獲得成功。將很多此類患者從絕望的邊緣拯救出來。
七、男科特色治療:泌尿外科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設立男科門診,專注男科疾病的治療,經過近20年的發展逐步形成泌尿外科的優勢及學科特色。泌尿外科作為第一批臨床藥理基地單位,10年來先后成承擔10余個男科新藥的Ⅱ期、Ⅲ期臨床研究。近年來泌尿外科在國內首先采用小劑量雄激素治療男性不育的少弱精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在藥物治療男性勃起功能障礙及早瀉等方面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男科手術泌尿外科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國內居領先水平。在男性勃起功能障礙和不育方面已開展了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陰莖三件套假體植入術、顯微外科輸精管吻合術、尿失禁的人工括約肌植入術、腹腔鏡及顯微外科精索靜脈高位結扎術、腹腔鏡精囊囊腫去頂減壓術、腹腔鏡隱睪探查固定術;在外陰矯形方面開展了陰莖硬結癥矯形術、小陰莖的陰莖延長增粗術、兩性畸性矯形術及早泄的手術治療等;在生殖系腫瘤方面開展了陰莖部分及陰莖全切術,髂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根治性睪丸切除腹腔鏡腹膜后淋巴結清掃術,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等。
同時,慢性前列腺炎是困擾廣大中青年男性的常見病、多發病。某些逐利醫療機構在治療方法選擇上常誤導病患采取昂貴的治療手段。泌尿外科主張中西醫結合治療,針對病原體選擇敏感的治療藥物,以口服藥物為主,最大限度的減輕病患的痛苦和經濟壓力。
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泗長教授、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名譽主任委員楊偉炎教授、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侯任主任委員韓東一教授、北京醫師協會耳鼻咽喉科醫師分會主任委員楊仕明教授四代學科帶頭人的領導下,以聾病防治為重點,從1959年姜泗長教授創建了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科至今,經過半個多世紀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一路圖強奮進走來,在醫療、教學、科研、保健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978年被總后勤部評定為全軍耳鼻咽喉??浦行?,同年被國家教委批準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87年總后勤部批準成立解放軍耳鼻咽喉研究所,1989年被國家教委評定為國家重點學科點,1992年被總后勤部評定為全軍重點實驗室,2002年再次被教育部評定為國家重點學科,2008年成立院中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院,2012年聾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正式進入建設中,同年成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單位?,F年門診量已近20 萬人次,擁有耳外科、耳內科、鼻科、頭頸腫瘤外科、咽喉嗓音外科等病區,近200張床位, 1200平米的科研基地,近億元科研經費,承擔著國家、軍隊各項重大課題148項,獲得各類國家、軍隊科技進步獎百余項。多年來科室始終是解放軍總醫院的標桿科室,對外交流的窗口。目前,已發展成為學科建設齊全,醫療特色突出,人才梯隊合理,技術力量雄厚的集醫療、教學、科研和保健于一體的院中院,為軍隊及來自全國的廣大患者提供一流的優質醫療服務。培養的人才遍布國內外各大醫療科研單位,為我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事業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臨床醫療
學科幾十年來始終堅持以聾病治療與研究為重點,取得了豐碩成果?,F日均門診量近1000人次,在人員有限工作量大的情況下,仍確保每天專家門診的數量和質量,高水平的診療技術和各種功能完善的檢查設備,使門診成為便捷有效地為患者服務的第一個窗口和平臺。病房年手術量達5000余臺,其中特大和大手術超過30%。隨著學科不斷細化,先后建立耳顯微外科及耳神經外科、顱底微創外科及鼻腔鼻竇、頭頸腫瘤及顱底外科、耳內科及頭頸腫瘤內科、咽喉及嗓音外科、損傷修復及整形外科、老年疾病健康保健等多個亞學科。與此同時建立了聽覺植入中心、臨床聽力中心、眩暈診治中心、內鏡中心和嗓音醫學中心。特別是隨著國內外耳科學快速發展,臨床診療細化的迫切需要,耳科病常規以外科定位有了突破性的認識,于2008年6月在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創立了新的亞科學—耳內科,并于2010年11月在國內率先成立了具有獨立單元的耳內科病房,在耳聾、耳鳴、眩暈等內耳病及頭頸部腫瘤綜合治療上取得了突出成績,已逐步探索出一種適應于國情的耳鼻咽喉內科發展模式。
在耳顯微外科領域,一直保持著國內領先地位。1950年,率先在國內開始內耳開窗術治療耳硬化癥聾。1962年,成功實施國內第一例鐙骨手術,至今已6000余例。行各類中耳手術2萬余例,手術有效率穩居國內外前列。在聽覺植入方面現已形成包括術前評估、微創耳蝸植入,以及術后調試、言語康復、基因檢測和遺傳咨詢的系統診療模式和技術團隊。自1996年率先開展多導人工耳蝸植入以來,已成功完成1700余例,并率先在國內開展聽覺植入新技術(振動聲橋和BAHA植入術),成為國內最大的聽覺植入中心之一。耳神經外科相關疾病的診治也是科室的特色技術之一,自上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聽神經瘤切除術治療患者近350例, 全切率高達98%,術后面神經和聽功能保全率均居國內領先水平;在其他涉顱手術、鼻科及嗓音外科方面也形成了學科優勢,頭頸外科及側顱底外科開展了對喉癌、下咽癌、顳骨及顳下窩良、惡性腫瘤侵犯廣泛的根治術,其中包括顳骨次全切除、顳骨全切、顳骨擴大切除術、經顳頸聯合入路頸靜脈球體瘤切除術、巖斜坡腫瘤切除,橋小腦角腦膜瘤、膽脂瘤和脈絡膜瘤切除術等,許多疑難患者得到救治,受到了國內外同行和廣大病患的好評。鼻科除常規診治外,重點發展了鼻前顱底及鼻眼相關外科;咽喉及嗓音外科開展了各種聲帶顯微手術及變聲手術,對阻塞性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征進行睡眠監測,已率先開展首例達芬奇機器人鼾癥手術,效果良好;出版了嗓音疾病與嗓音外科學專著、電視顯微喉手術光盤。隨著科室規模的不斷擴大,年門診量、手術量激增,在未增加人員的情況下,科領導采取有效措施強化不同崗位人員的責任心與服務意識,調動了全科人員的積極性,在工作量超負荷的情況下,以科室老專家為標桿和表率,以中青年醫師作為骨干力量,使醫療數質量指標不斷提高,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人才培養
1978年,國家教委批準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已畢業的碩士生61名;1983年,國家教委批準為首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已畢業博士生70名;1992博士后流動站建立,已有8名博士后出站,還有代培研究生32名,軍隊醫學基金班學員50余人,軍內外進修生近1000人。在已畢業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中,有國家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計劃“973”的首席科學家,“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軍隊拔尖人才”獲獎者,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全軍優秀博士優秀論文獎獲得者,優秀碩士論文獎獲得者??剖椰F擁有一批具有創新意識和才干的醫療、教學、科研和保健人才?,F有正高職17人,副高職18人,在職主系列人員具有博士學位者超過85%。每個人都學有專攻,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姜泗長教授被中央軍委授予“模范醫學教授”;本世紀初楊偉炎教授被解放軍總后勤部授予“伯樂獎”;韓東一、袁慧軍教授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韓東一、戴樸、王秋菊獲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實用工程獎”;韓東一、楊仕明、王秋菊、戴樸、趙輝、黃冬雁、侯昭暉、袁永一、王國建先后獲得總后勤部“科技銀星”、“科技新星”、“北京市科技新星”等榮譽稱號,科室上下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氣象,并將在我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醫療、科研工作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教學方面,現有博士后導師4人,博士生導師11人,碩士生導師7人,幾十年來科室始終堅持每周四晚對進修生和科室醫師進行理論授課和技術培訓,許多進修生學成歸去,很快成為北京301醫院的技術骨干和學科帶頭人。先后派出60余人次出國講學、進修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前來參觀講學的國外學者達500余人次,科室廣泛地與各國著名的醫學院所進行學術交流,現科所聘請國內外客座教授12名。
多年來科主任堅持全科大查房,特別是近年來,堅持每周一次主任教學查房,全科每月兩次科主任大查房及疑難病例討論。在全科的疑難病例討論會上,各級醫生認真分析患者病史和檢查報告,集成專家智慧,對各種治療方案進行論證,提出多種預案,確保了治療方案最佳化和患者利益的最大化。正是科主任大查房及疑難病例討論,及時發現了一位下咽部異物的患者頸部膿腫形成致縱隔感染的風險,當即急診進行頸部切開引流,使病人轉危為安。還有一位橫穿鼻咽顱底異物患者,也是通過科主任大查房制定了經耳、鼻聯合入路的手術方案,順利將異物取出??浦魅未蟛榉亢鸵呻y病例討論會,已成為各年資醫生學習交流的有效形式??剖蚁群笈e辦了“北京耳聾與基因醫學國際研討會”、“北京國際耳科論壇”等國際學術會議,擴大了學術影響力。同時舉辦了覆蓋各亞學科的“耳顯微及耳神經外科高級研修班”、“頭頸解剖及顳骨外科培訓班”、“臨床診斷聽力學學習班”、“耳聾基因診斷學習班”、“國際耳內科高級研修班”、“鼻內鏡與顱底外科微創外科講習班”、“嗓音醫學與喉微創外科學習班”等國家繼續教育項目,吸引了國內外專家和學員來參加,建立了科室與國內外同行交流合作的良好平臺。
科研學術
1959年,姜泗長院士創建了解放軍總醫院第一個僅有的8 平方米的臨床實驗室。歷經50余年的發展,目前解放軍耳鼻咽喉研究所已擁有顳骨病理實驗室、聽生理和平衡生理實驗室、耳神經生物中心、聾病分子診斷中心、分子遺傳實驗室、中國人民解放軍醫用聲學計量測試研究總站等9個功能實驗室,設備總價值4000余萬元。研究所從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胚胎發育和遺傳學、形態和生理學、臨床聽力學等方面對聾病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
在內耳毛細胞再生方面取得了許多突破性的成果:1.在國際上首次證明了耳蝸毛細胞纖毛損傷后具有自我修復頂連接的能力,獨創性地對耳聾基因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文章發表在神經科學領域的權威雜志,研究發現聽覺損傷病理狀態的瀑布效應,提出聽覺損傷病理四段論和基因治療時間窗,并據此建立聽覺損傷后毛細胞再生和基因治療基本策;2.耳聾基因治療和分子治療取得新突破,發現Math1基因誘導毛細胞纖毛再生并且聽力明顯改善,結果于在美國ARO大會報告該研究成果,引起極大關注并跟蹤報道研究進展,該文于2012年發表于國際權威雜志PLoS ONE,研究還發現Math1基因與小分子DAPT聯合應用,使得出生后大鼠毛細胞大量增加,而且Math1和DAPT對于耳蝸不同部位的毛細胞具有不同的增殖作用,同時對毛細胞纖毛的發育具有不同的研發成功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納米基因新載體已與國家納米科學研究中心合作,為耳聾基因治療最終臨床應用可能性奠定了基礎;3.發現聾病發生新機制,首次報告smad5是聽覺老化的重要基因,結果發表在發育神經生物學雜志;發現smad4缺陷導致重度耳聾,論文發表在發育動力學雜志,引起國內外同行的極大關注,研究發現smad4基因缺陷導致內毛細胞帶狀突觸發育嚴重異常,該發現對臨床難題-聽神經病診治具有重要實用價值,提出AN新分型,并且提出以AN不同致病部位選擇不同的聽功能重建策略的新理念;4. 聽覺干細胞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發現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在體外培養可誘導成為毛細胞樣細胞;研究還發現胚胎干細胞可經耳蝸底轉鼓階打孔途徑導入耳蝸,干細胞在內耳成功存活,并且對內耳損傷小,研究發現藥物損傷后導入ESCs可以遷移到基底膜和前庭,并且分化為毛細胞樣細胞和內耳神經細胞,該研究為耳聾的細胞治療展現了新的前景。以楊仕明教授為首席科學家的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973”項目“干細胞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的臨床基礎研究”得以立項,帶領團隊獲得了二千多萬的科研基金。
近年來在聾病基因研究方面一直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建立了聾病的生理學、病理學、神經生物學、分子生物及分子遺傳學的研究平臺,擁有亞洲最大顳骨組織病理庫、聽力資料庫、DNA基因庫,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國家重大研究計劃、“863”課題等八十多項國家級課題的資助下,緊緊圍繞聾病發生的分子遺傳機制,依托我國寶貴的聾病遺傳資源, 開展了聾病致病基因、致病機理、臨床檢測預警及干預等耳聾防治的系列研究,取得了國內外同行矚目的研究成果,將我國遺傳性耳聾研究推向國際前沿水平,該系列研究成果獲得200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在建立完善中國人群聾病遺傳資源庫的基礎上連續發現了兩個新的致聾基因,并在其致聾機制研究上取得新突破;2.首次提出和證明遺傳性耳聾中存在一種新的遺傳方式—Y-連鎖遺傳,豐富了遺傳性耳聾的理論內容;3. 在國內外率先建立了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的預防及出生缺陷干預的理論和方法,成功實現了對耳聾出生缺陷的干預和預防; 4. 開展并完成了全國性的聾病分子流行病學調查研究; 5. 藥物性耳聾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重要突破,為藥物性耳聾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6. 通過老年性耳聾樣本庫的建立,探索了不同聽力水平老年性耳聾遺傳易感性差異的遺傳學基礎;7. 提出了在系統的新生兒聽力篩查網絡中融入新生兒易感基因篩查理念,探索了系統地開展新生兒聽力及基因的聯合篩查的實施方案與實施策略;8.創建了解放軍總醫院聾病分子診斷中心,在國內開拓性地展開了聾病基因診斷的臨床指導和應用工作,推動《線粒體DNA A1555G突變檢測試劑盒》及《晶芯一號遺傳性耳聾基因診斷芯片試劑盒》以及《新生兒聾病基因快速篩查試劑盒》的成果轉化和敏感個體的篩查等專利四十余項。
科室先后承擔國家科技部支撐計劃、自然科學基金各類項目、軍隊“七五”、 “十一五”及“十二五”重點項目及國家“十五”指令性攻關課題、國家科技部攻關課題、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973”、“863”課題、優博專項基金、美國NIH合作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共148項,總經費9000余萬元。在噪聲性耳聾、藥物性耳聾、突發性耳聾、遺傳性耳聾的發生機理及防治、致聾基因克隆、新生兒聽力篩查、遺傳性耳聾產前診斷、聽覺植入、耳神經和側顱底外科、頭頸部腫瘤、鼻部和嗓音疾病的外科治療、聾病的生物學治療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后發表科研論文1543篇,其中SCI收錄150余篇,單篇最高影響因子12.34分,出版專著38部,先后獲得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獎、三等獎1項,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4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等共計百余項科技獎勵。
在醫、教、研和保健取得重大成績的同時,科室 2003年和2006年分別創辦了《中華耳科學雜志》和東亞地區唯一的英文耳科雜志《Journal of Otology》。如今《中華耳科學雜志》被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收錄。雜志經過十余年的努力,已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的品牌欄目,影響力逐年上升,取得了影響因子在25種五官科雜志中排名第一,基金論文比排名第一的優異成績,成為國內耳科學工作者的必讀雜志。
繼姜泗長院士、楊偉炎教授和韓東一教授之后的第四任學科帶頭人楊仕明教授,將帶領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繼續書寫新的燦爛篇章。
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泗長教授、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名譽主任委員楊偉炎教授、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侯任主任委員韓東一教授、北京醫師協會耳鼻咽喉科醫師分會主任委員楊仕明教授四代學科帶頭人的領導下,以聾病防治為重點,從1959年姜泗長教授創建了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科至今,經過半個多世紀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一路圖強奮進走來,在醫療、教學、科研、保健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978年被總后勤部評定為全軍耳鼻咽喉??浦行?,同年被國家教委批準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87年總后勤部批準成立解放軍耳鼻咽喉研究所,1989年被國家教委評定為國家重點學科點,1992年被總后勤部評定為全軍重點實驗室,2002年再次被教育部評定為國家重點學科,2008年成立院中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院,2012年聾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正式進入建設中,同年成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單位?,F年門診量已近20 萬人次,擁有耳外科、耳內科、鼻科、頭頸腫瘤外科、咽喉嗓音外科等病區,近200張床位, 1200平米的科研基地,近億元科研經費,承擔著國家、軍隊各項重大課題148項,獲得各類國家、軍隊科技進步獎百余項。多年來科室始終是解放軍總醫院的標桿科室,對外交流的窗口。目前,已發展成為學科建設齊全,醫療特色突出,人才梯隊合理,技術力量雄厚的集醫療、教學、科研和保健于一體的院中院,為軍隊及來自全國的廣大患者提供一流的優質醫療服務。培養的人才遍布國內外各大醫療科研單位,為我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事業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臨床醫療
學科幾十年來始終堅持以聾病治療與研究為重點,取得了豐碩成果?,F日均門診量近1000人次,在人員有限工作量大的情況下,仍確保每天專家門診的數量和質量,高水平的診療技術和各種功能完善的檢查設備,使門診成為便捷有效地為患者服務的第一個窗口和平臺。病房年手術量達5000余臺,其中特大和大手術超過30%。隨著學科不斷細化,先后建立耳顯微外科及耳神經外科、顱底微創外科及鼻腔鼻竇、頭頸腫瘤及顱底外科、耳內科及頭頸腫瘤內科、咽喉及嗓音外科、損傷修復及整形外科、老年疾病健康保健等多個亞學科。與此同時建立了聽覺植入中心、臨床聽力中心、眩暈診治中心、內鏡中心和嗓音醫學中心。特別是隨著國內外耳科學快速發展,臨床診療細化的迫切需要,耳科病常規以外科定位有了突破性的認識,于2008年6月在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創立了新的亞科學—耳內科,并于2010年11月在國內率先成立了具有獨立單元的耳內科病房,在耳聾、耳鳴、眩暈等內耳病及頭頸部腫瘤綜合治療上取得了突出成績,已逐步探索出一種適應于國情的耳鼻咽喉內科發展模式。
在耳顯微外科領域,一直保持著國內領先地位。1950年,率先在國內開始內耳開窗術治療耳硬化癥聾。1962年,成功實施國內第一例鐙骨手術,至今已6000余例。行各類中耳手術2萬余例,手術有效率穩居國內外前列。在聽覺植入方面現已形成包括術前評估、微創耳蝸植入,以及術后調試、言語康復、基因檢測和遺傳咨詢的系統診療模式和技術團隊。自1996年率先開展多導人工耳蝸植入以來,已成功完成1700余例,并率先在國內開展聽覺植入新技術(振動聲橋和BAHA植入術),成為國內最大的聽覺植入中心之一。耳神經外科相關疾病的診治也是科室的特色技術之一,自上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聽神經瘤切除術治療患者近350例, 全切率高達98%,術后面神經和聽功能保全率均居國內領先水平;在其他涉顱手術、鼻科及嗓音外科方面也形成了學科優勢,頭頸外科及側顱底外科開展了對喉癌、下咽癌、顳骨及顳下窩良、惡性腫瘤侵犯廣泛的根治術,其中包括顳骨次全切除、顳骨全切、顳骨擴大切除術、經顳頸聯合入路頸靜脈球體瘤切除術、巖斜坡腫瘤切除,橋小腦角腦膜瘤、膽脂瘤和脈絡膜瘤切除術等,許多疑難患者得到救治,受到了國內外同行和廣大病患的好評。鼻科除常規診治外,重點發展了鼻前顱底及鼻眼相關外科;咽喉及嗓音外科開展了各種聲帶顯微手術及變聲手術,對阻塞性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征進行睡眠監測,已率先開展首例達芬奇機器人鼾癥手術,效果良好;出版了嗓音疾病與嗓音外科學專著、電視顯微喉手術光盤。隨著科室規模的不斷擴大,年門診量、手術量激增,在未增加人員的情況下,科領導采取有效措施強化不同崗位人員的責任心與服務意識,調動了全科人員的積極性,在工作量超負荷的情況下,以科室老專家為標桿和表率,以中青年醫師作為骨干力量,使醫療數質量指標不斷提高,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人才培養
1978年,國家教委批準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已畢業的碩士生61名;1983年,國家教委批準為首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已畢業博士生70名;1992博士后流動站建立,已有8名博士后出站,還有代培研究生32名,軍隊醫學基金班學員50余人,軍內外進修生近1000人。在已畢業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中,有國家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計劃“973”的首席科學家,“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軍隊拔尖人才”獲獎者,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全軍優秀博士優秀論文獎獲得者,優秀碩士論文獎獲得者??剖椰F擁有一批具有創新意識和才干的醫療、教學、科研和保健人才?,F有正高職17人,副高職18人,在職主系列人員具有博士學位者超過85%。每個人都學有專攻,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姜泗長教授被中央軍委授予“模范醫學教授”;本世紀初楊偉炎教授被解放軍總后勤部授予“伯樂獎”;韓東一、袁慧軍教授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韓東一、戴樸、王秋菊獲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實用工程獎”;韓東一、楊仕明、王秋菊、戴樸、趙輝、黃冬雁、侯昭暉、袁永一、王國建先后獲得總后勤部“科技銀星”、“科技新星”、“北京市科技新星”等榮譽稱號,科室上下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氣象,并將在我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醫療、科研工作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教學方面,現有博士后導師4人,博士生導師11人,碩士生導師7人,幾十年來科室始終堅持每周四晚對進修生和科室醫師進行理論授課和技術培訓,許多進修生學成歸去,很快成為北京301醫院的技術骨干和學科帶頭人。先后派出60余人次出國講學、進修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前來參觀講學的國外學者達500余人次,科室廣泛地與各國著名的醫學院所進行學術交流,現科所聘請國內外客座教授12名。
多年來科主任堅持全科大查房,特別是近年來,堅持每周一次主任教學查房,全科每月兩次科主任大查房及疑難病例討論。在全科的疑難病例討論會上,各級醫生認真分析患者病史和檢查報告,集成專家智慧,對各種治療方案進行論證,提出多種預案,確保了治療方案最佳化和患者利益的最大化。正是科主任大查房及疑難病例討論,及時發現了一位下咽部異物的患者頸部膿腫形成致縱隔感染的風險,當即急診進行頸部切開引流,使病人轉危為安。還有一位橫穿鼻咽顱底異物患者,也是通過科主任大查房制定了經耳、鼻聯合入路的手術方案,順利將異物取出??浦魅未蟛榉亢鸵呻y病例討論會,已成為各年資醫生學習交流的有效形式??剖蚁群笈e辦了“北京耳聾與基因醫學國際研討會”、“北京國際耳科論壇”等國際學術會議,擴大了學術影響力。同時舉辦了覆蓋各亞學科的“耳顯微及耳神經外科高級研修班”、“頭頸解剖及顳骨外科培訓班”、“臨床診斷聽力學學習班”、“耳聾基因診斷學習班”、“國際耳內科高級研修班”、“鼻內鏡與顱底外科微創外科講習班”、“嗓音醫學與喉微創外科學習班”等國家繼續教育項目,吸引了國內外專家和學員來參加,建立了科室與國內外同行交流合作的良好平臺。
科研學術
1959年,姜泗長院士創建了解放軍總醫院第一個僅有的8 平方米的臨床實驗室。歷經50余年的發展,目前解放軍耳鼻咽喉研究所已擁有顳骨病理實驗室、聽生理和平衡生理實驗室、耳神經生物中心、聾病分子診斷中心、分子遺傳實驗室、中國人民解放軍醫用聲學計量測試研究總站等9個功能實驗室,設備總價值4000余萬元。研究所從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胚胎發育和遺傳學、形態和生理學、臨床聽力學等方面對聾病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
在內耳毛細胞再生方面取得了許多突破性的成果:1.在國際上首次證明了耳蝸毛細胞纖毛損傷后具有自我修復頂連接的能力,獨創性地對耳聾基因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文章發表在神經科學領域的權威雜志,研究發現聽覺損傷病理狀態的瀑布效應,提出聽覺損傷病理四段論和基因治療時間窗,并據此建立聽覺損傷后毛細胞再生和基因治療基本策;2.耳聾基因治療和分子治療取得新突破,發現Math1基因誘導毛細胞纖毛再生并且聽力明顯改善,結果于在美國ARO大會報告該研究成果,引起極大關注并跟蹤報道研究進展,該文于2012年發表于國際權威雜志PLoS ONE,研究還發現Math1基因與小分子DAPT聯合應用,使得出生后大鼠毛細胞大量增加,而且Math1和DAPT對于耳蝸不同部位的毛細胞具有不同的增殖作用,同時對毛細胞纖毛的發育具有不同的研發成功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納米基因新載體已與國家納米科學研究中心合作,為耳聾基因治療最終臨床應用可能性奠定了基礎;3.發現聾病發生新機制,首次報告smad5是聽覺老化的重要基因,結果發表在發育神經生物學雜志;發現smad4缺陷導致重度耳聾,論文發表在發育動力學雜志,引起國內外同行的極大關注,研究發現smad4基因缺陷導致內毛細胞帶狀突觸發育嚴重異常,該發現對臨床難題-聽神經病診治具有重要實用價值,提出AN新分型,并且提出以AN不同致病部位選擇不同的聽功能重建策略的新理念;4. 聽覺干細胞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發現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在體外培養可誘導成為毛細胞樣細胞;研究還發現胚胎干細胞可經耳蝸底轉鼓階打孔途徑導入耳蝸,干細胞在內耳成功存活,并且對內耳損傷小,研究發現藥物損傷后導入ESCs可以遷移到基底膜和前庭,并且分化為毛細胞樣細胞和內耳神經細胞,該研究為耳聾的細胞治療展現了新的前景。以楊仕明教授為首席科學家的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973”項目“干細胞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的臨床基礎研究”得以立項,帶領團隊獲得了二千多萬的科研基金。
近年來在聾病基因研究方面一直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建立了聾病的生理學、病理學、神經生物學、分子生物及分子遺傳學的研究平臺,擁有亞洲最大顳骨組織病理庫、聽力資料庫、DNA基因庫,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國家重大研究計劃、“863”課題等八十多項國家級課題的資助下,緊緊圍繞聾病發生的分子遺傳機制,依托我國寶貴的聾病遺傳資源, 開展了聾病致病基因、致病機理、臨床檢測預警及干預等耳聾防治的系列研究,取得了國內外同行矚目的研究成果,將我國遺傳性耳聾研究推向國際前沿水平,該系列研究成果獲得200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在建立完善中國人群聾病遺傳資源庫的基礎上連續發現了兩個新的致聾基因,并在其致聾機制研究上取得新突破;2.首次提出和證明遺傳性耳聾中存在一種新的遺傳方式—Y-連鎖遺傳,豐富了遺傳性耳聾的理論內容;3. 在國內外率先建立了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的預防及出生缺陷干預的理論和方法,成功實現了對耳聾出生缺陷的干預和預防; 4. 開展并完成了全國性的聾病分子流行病學調查研究; 5. 藥物性耳聾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重要突破,為藥物性耳聾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6. 通過老年性耳聾樣本庫的建立,探索了不同聽力水平老年性耳聾遺傳易感性差異的遺傳學基礎;7. 提出了在系統的新生兒聽力篩查網絡中融入新生兒易感基因篩查理念,探索了系統地開展新生兒聽力及基因的聯合篩查的實施方案與實施策略;8.創建了解放軍總醫院聾病分子診斷中心,在國內開拓性地展開了聾病基因診斷的臨床指導和應用工作,推動《線粒體DNA A1555G突變檢測試劑盒》及《晶芯一號遺傳性耳聾基因診斷芯片試劑盒》以及《新生兒聾病基因快速篩查試劑盒》的成果轉化和敏感個體的篩查等專利四十余項。
科室先后承擔國家科技部支撐計劃、自然科學基金各類項目、軍隊“七五”、 “十一五”及“十二五”重點項目及國家“十五”指令性攻關課題、國家科技部攻關課題、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973”、“863”課題、優博專項基金、美國NIH合作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共148項,總經費9000余萬元。在噪聲性耳聾、藥物性耳聾、突發性耳聾、遺傳性耳聾的發生機理及防治、致聾基因克隆、新生兒聽力篩查、遺傳性耳聾產前診斷、聽覺植入、耳神經和側顱底外科、頭頸部腫瘤、鼻部和嗓音疾病的外科治療、聾病的生物學治療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后發表科研論文1543篇,其中SCI收錄150余篇,單篇最高影響因子12.34分,出版專著38部,先后獲得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獎、三等獎1項,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4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等共計百余項科技獎勵。
在醫、教、研和保健取得重大成績的同時,科室 2003年和2006年分別創辦了《中華耳科學雜志》和東亞地區唯一的英文耳科雜志《Journal of Otology》。如今《中華耳科學雜志》被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收錄。雜志經過十余年的努力,已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的品牌欄目,影響力逐年上升,取得了影響因子在25種五官科雜志中排名第一,基金論文比排名第一的優異成績,成為國內耳科學工作者的必讀雜志。
繼姜泗長院士、楊偉炎教授和韓東一教授之后的第四任學科帶頭人楊仕明教授,將帶領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繼續書寫新的燦爛篇章。
301醫院口腔科簡介
1.口腔科高、中級專業技術人員數目:
解放軍總醫院口腔科現有人員85人,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4人,中級專業技術人員35人。
2.口腔醫學專業1982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碩士學位授權單位;1986年批準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是全國綜合性醫院唯一被批準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單位。1996年招收第1名博士后,2000年被批準為口腔臨床博士后流動站?,F有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4人。
3.口腔科在洪民、周繼林等老一輩專家帶領下,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已發展成為集醫療、保健、科研和教學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
301醫院口腔科醫療特色
1.已經開展的醫療項目有:顳下頜關節強直的手術治療,優點在于復發率低,療效穩定;老年全牙列缺損的修復;頜骨缺損的修復,臨床上已進行此類手術幾十例,效果顯著;口腔疾病的激光治療;烤瓷及鑄造修復;兒童唇、腭裂的手術治療;口腔粘膜病的診治,特別是對口?白斑及口腔扁平苔蘚等病的診治;重度牙周病的手術及保守治療;青少年牙齒畸形的矯治;利用窩溝封閉劑對兒童牙齒進行防齲處理。
2.在國內外首先提出無牙頜位以及總義齒間接關節的理論,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同。對老年人牙列的保存修復,牙列缺損及缺失的修復等工作積累了豐富經驗;開展利用窩溝封閉劑、激光防治老年根面齲的基礎和臨床應用研究;對老年白斑、扁平苔蘚的發病機理和防治方法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常畱秒p側上頜骨大型缺損的義頜修復方法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重視,在國內首先應用下頜骨自體供骨修復下頜骨大型缺損并獲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矗趪鴥韧馐紫忍岢觥耙覡罱毓窃瓌t”,并應用“乙狀截骨術”治療顳下頜關節強直,使術后復發率明顯下降。
?。担趪鴥韧馐紫忍岢鲭窈笸浦委熾窳训男g式以及縫牽張成骨修復腭裂骨性缺損,并運用于臨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叮氏乳_展口腔癌手術中放射治療,CT導航下頜面骨折修復重建手術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口腔科醫學教育
1.1996年以來共招收博士后人員兩名,畢業1名,現有1人在站;招收博士研究生18名,15人畢業;招收碩士研究生30名,畢業15人;進修生500余人,現有進修生20人;實習生20人。編寫軍醫進修學院院內教材1部,以及《口腔醫師進修必讀》1部。獲軍隊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2.開設課程包括:口腔修復進展(6課時)、顳下頜關節疾?。?0課時)、口腔種植學(8課時)、口腔腫瘤診斷與治療(8課時)、頜骨缺損及修復(6課時)、口腔腫瘤基礎研究(6課時)、唇腭裂整復(6課時)、口腔頜面創傷治療(8課時)、皮膚擴張器在頜面外科的應用(6課時)、牙周病診斷與治療(10課時)、老年牙病防治(6課時)、口腔粘膜?。?課時)、顳下頜關節外科(10課時)、正頜外科(6課時)、頜面部組織缺損修復(6課時)、頜面疼痛的研究(6課時)、牙列缺損修復(8課時)、全口義齒設計(10課時)、固定義齒(6課時)、窩溝封閉劑及其應用(6課時)、口腔念珠菌?。?課時)、X線頭影測量學(6課時)、牙畸形固定矯治(8課時)、正頜外科術前術后矯治(6課時)。
口腔科科學研究
1.學科專業科研方向及重點研究領域為:老年口腔疾病的研究;顳下頜關節紊亂病以及口腔頜面缺損修復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口腔頜面部腫瘤研究;顱頜面組織缺損的修復;顱頜面畸形治療和顳下頜關節疾病研究;口腔粘膜病、牙周病及牙體牙髓病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其中重點為老年口腔疾病的研究;顳下頜關節紊亂病以及口腔頜面缺損修復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口腔粘膜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2.近5年所承擔及完成科研課題情況
3.該科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1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0項,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19項,參與獲得國家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及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各1項;軍隊教學成果二等獎及軍醫進修學院教學成果二等獎各1項。出版專著5部。近5年共發表學術論文170篇。
口腔科學術交流
1999年及2000年共舉辦兩屆全軍繼續教育一類項目學習班,近百人參加。本年度擬主辦的學術會議有:第三屆全國顳下頜關節研討會,2001年6月于廈門舉行。
口腔科儀器設備:于2001年開診的口腔治療中心將有以下大型設備及特色醫療項目:
1.計算機輔助義齒的設計與制作,使義齒制作更加合理、簡便;
2.顳下頜關節病的關節鏡治療,可減輕關節病病人的手術痛苦;
3.數字式口腔X光機,及口腔CT機;
4.不脫鈣硬組織切磨系統,可進行不脫鈣骨組織的薄切片,和帶種植體的骨組織磨片的制作
口腔醫學中心新設業務咨詢電話:北京301醫院口腔醫學中心(全軍口腔醫學研究所)是全國綜合醫院規模最大、學科最齊全、實力最強的口腔???,擁有128臺口腔綜合治療臺、2臺口腔CT、3臺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作設備。是全國綜合醫院唯一的口腔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口腔醫學博士后流動站。近年來承擔國家各類課題25項,出版科技專著20余部,獲國家、軍隊科技進步獎30項。中心85%醫師具有博士、碩士學位,其中高級職稱人員39名,每天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800余人。在老年口腔病防治、殘根及殘冠保存修復、人工種植牙修復、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矯治、口腔腫瘤防治、面部畸形矯正、頜面缺損修復、美容牙科等方面具有獨到之處。北京301醫院口腔醫學中心下設口腔內科、外科、修復科、種植科、正畸科、牙周科、小兒牙科、老年口腔醫學等8個???。由于??贫?,業務種類廣,給口腔病患者就診帶來一定的不便。為了方便患者掛號、就診,中心自2008年11月開設了業務及就診語音咨詢電話:010-66937059,為方便查詢,電話接通后,請按語音提示選擇按鍵:
★查詢掛號信息請按1。主要介紹:??拼a——掛號提示——開診時間——出診專家——出診時間——詳情咨詢電話。
★查詢看什么病信息請 按2。主要介紹:各種牙病代碼——掛號科室———出診專家——業務范圍——詳情咨詢電話。
★查詢各科專家信息請按3。主要介紹:??拼a——出診專家——出診時間——業務范圍——詳情咨詢電話。
附各??拼a——
口腔外科——按01 口腔內科——按02
口腔修復科——按03 口腔牙周科—按04
老年口腔醫學科——按05 口腔種植科——按06
口腔正畸科——按07 小兒牙科——按08
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產科的相關介紹暫時空缺,我們正在拼命完善當中。
科室基本情況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內分泌科成立于1984年,現共有2個??撇》浚?2張床位)、內分泌科實驗室、內分泌??崎T診和糖尿病教育中心。1990年獲得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 1992年被批準為全軍內分泌??浦行?,1996年成為博士后流動站,1997年先后被批準為全軍內分泌代謝病重點實驗室、國家新藥臨床研究中心。2006年成立了解放軍總醫院內分泌代謝疾病診治中心,2008年成為北京重點學科?,F有博士生導師3名,碩士生導師5名。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集醫療、教學、科研、保健于一體的內分泌中心之一??剖揖吖灿懈呒墝I技術職稱人員16名,中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5名。學術帶頭人潘長玉、李江源、陸菊明和母義明教授為國內著名內分泌學專家。母義明教授目前擔任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陸菊明教授擔任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竇京濤教授擔任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委員兼性腺學組組長;呂朝暉教授擔任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楊國慶副教授擔任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剖夷壳俺袚鷩铱萍贾卮髮m?項,國家863課題1項,國家973課題子課題2項,國家、總后勤部和北京市重大研究項目12余項,研究經費近3千萬元。年門診人數達10萬人,在各種內分泌代謝疾病的診治方面居國內領先地位。實驗室可檢測34項內分泌激素和相關指標,是國內檢測項目最多的單位之一。連續5年被國家衛生部臨床檢驗中心論證為質檢各格單位,其中糖化血紅蛋白測定連續5年通過美國NGSP論證。共培養博士后7名、博士生和碩士生百余名,每年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進修學習醫師和護士近70人。內分泌科在國內以內分泌代謝性疾病中少見病和疑難病的診治見長,享有很高聲譽。到目前為止,在國內首次診斷的新病種有9個。
醫療特色
1. 糖尿病的早期診斷與防治:近10年來,內分泌科共參加了40余項國際和國內多中心合作研究。其中潘長玉教授為中國區負責人的大型國際多中心合作研究有10余項。在國內較早的建立了得到國內外同行的認可和效仿的糖尿病早期篩查和診斷的模式。連續15年在門診和病房開展糖尿病教育、咨詢和電話熱線服務。在糖尿病各種并發癥的發病機制研究和臨床治療方面均居國內前列。主持、執筆和參加了一系列中國糖尿病診斷和治療指南。
2. 甲狀腺疾病的診斷治療:包括甲狀腺機能亢進和減退、各種甲狀腺炎癥和結節、腫瘤以及內分泌突眼的診斷治療等具有優勢。
3. 腎上腺疾?。喊I上腺腫瘤、增生和發育不良等疾病,在門診就診患者中已占到1/6,住院患者中占到1/5。特別是與北京301醫院泌尿外科聯合制定了腎上腺疾病從確診到手術的規范、系統和全程一體化治療方案。在國內無論是治療水平、病例數量還是種類均居前列。
4. 垂體和下丘腦疾?。捍祟惣膊〉脑\治是內分泌科的傳統優勢。隨著北京301醫院綜合診斷能力的進一步提高,一些過去診斷較困難的疾病如各種垂體瘤、生殖細胞瘤、淋巴細胞性垂體炎等的診斷和治療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
5. 性腺疾?。簝确置诳剖菄鴥茸钤玳_展此類疾病臨床和基礎研究的單位之一。也是10余來中華內分泌學會性腺研究學組的組長單位。多種性腺疾病和發育異常疾病,包括家庭族性5α-還原酶缺陷和其他基因缺陷性疾病等均為國內首先發現和報道。
6. 其它少見病和疑難病的診治和遺傳學研究:包括骨骼發育和代謝異常、低血鉀等電解質平衡異常、抗利尿激素分泌不適當綜合征、異位ACTH綜合征等疑難疾病的診斷準確率近100%。近幾年先后對包括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家系、遺傳性糖尿病家系和成骨不全家系及散發性Gitelman綜合征等疾病進行了基因分析,發現了新的基因突變類型。特別是胰島β細胞瘤的定位診斷和腹腔鏡手術治療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近幾年病例數位居全國前列。
7. 護理工作:內分泌科自成立以來,在糖尿病教育及甲亢等??萍膊∽o理的研究工作中,一直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形成了獨具學科特色的護理學科。糖尿病教育中心成立于1998年,是國內第一個對患者開展教育的科室,教育的方法包括個體教育、小組教育、糖尿病教育大課堂;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有講課、看圖對話教育工具、飛行棋游戲、示教反示教、場景模擬、電話咨詢、聯誼活動等。內分泌科也是國內首個申請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糖尿病??谱o士培訓班”的,自2000年至今已舉辦了十七期,培養了糖尿病??谱o士2000余人。
醫學教育
1996年獲得軍醫進修學院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
1996年以來出版的主要教材:
《內分泌激素測定及功能試驗常規》、《臨床內分泌專題講座》、《性腺疾病》
有關專著:
1.性腺疾?。ɡ罱矗? 李江源主編 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 1997
2.中華內科學(陳敏章) 潘長玉分篇主編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9
3.實用內分泌學(劉新民) 潘長玉副主編 人民軍醫出版社 1997
4.實用內分泌診療手冊 潘長玉副主編 人民軍醫出版社 1996
5.現代危重病學(黎沾良) 陸菊明參編 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
6.現代內科學(方圻) 潘長玉參編 人民軍醫出版社 1997
7.現代糖尿病學(朱禧星) 潘長玉參編 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 2000
8. Joslin糖尿病學(潘長玉主譯)潘長玉主譯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9. 內分泌科疑難病例(陸菊明) 陸菊明主編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8
10.胰島素泵臨床應用規范(母義明) 母義明主編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9
11.簡明循證內分泌學(陸菊明) 陸菊明 楊國慶主譯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
12.內科細節護理 孟俊華副主編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3
13.解放軍總醫院內分泌科代謝疾病診療學 母義明主編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4
科學研究
科室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1項,國家863課題1項,國家973課題子課題2項,國家、總后勤部及北京市各項基金20余項,承擔任務的總研究經費計近3千萬元?!熬?五”以來共獲科技成果獎6項,其中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全國護理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發表論文總計近700篇,獲得各種獎30余項。
學科專業研究方向及重點研究領域:
1. 糖尿病早期診斷與預防
2. 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發病機制和防治研究
3. 干細胞治理糖尿病
4. 生殖內分泌研究及性腺疾病的診治(性激素依賴性腫瘤發病機制及其基因治療)
5. 下丘腦垂體疾病
6. 高胰島素血癥性低血糖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7. 腫瘤相關性低磷軟骨病的診斷及治療
學術交流
舉辦的主要國際國內學術會議:
自1996年后連續14年組織全軍內分泌會議,每次會議參加人數500-800人
組織駐京部隊內分泌聯合體活動(連續近30年)
2000年開始舉辦糖尿病??谱o士培訓班,共舉辦17期(國家I級學分)
自2008年起參與和組織中華醫學會全國內分泌代謝會議和糖尿病學術會議
2000年以來參加國際學術會議130余人次,大會專題報告40余次,交流論文500多篇
解放軍總醫院康復醫學中心成立于2011年9月, 由原康復醫學科、理療科、高壓氧科合并而成,是國家康復醫學與理療學博、碩士授權點。擁有一批臨床經驗豐富的老、中、青年專家,現有高級職稱12人,其中主任醫師3人,副主任醫師3人??剖以O有康復門診、康復病房、內科大樓康復治療室、外科大樓康復治療室、高壓氧治療艙群等,其中高壓氧治療艙群為國內目前最大的高壓氧艙群。
康復醫學科擁有先進的康復、理療治療設備,如減重步態訓練、平衡訓練、等速肌力訓練、沖擊波、聚焦超聲、作業治療配套器械、銀質針加熱巡檢儀等。目前開展了物理治療(包括聲、光、電、磁、熱等)、運動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吞咽障礙治療、認知障礙治療等;以及正骨手法、銀質針松解術、中醫推拿等中國傳統項目;同時還開展注射肉毒素緩解痙攣,超聲引導下注射治療肌骨疼痛等侵入性治療項目。
康復醫學科醫療以神經康復及慢性疼痛治療為突出特色,在國內率先開展強制性使用運動療法、康復機器人訓練、超聲引導下注射治療等先進技術,在這些方面具有領先地位。
在科研方面,中心先后承擔國家863計劃、國家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軍隊科研課題等多項科研課題;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多項,出版和主譯學術專著多部,開展與清華大學以及美國芝加哥康復醫學研究所科研合作工作。
科室基本情況
解放軍總醫院介入放射科于2007年正式建科,現包括2個病區共70張床位、2個導管手術間、介入放射科??崎T診及介入放射科實驗室,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集醫療、教學、科研和保健于一體的介入診療中心之一。
作為解放軍總醫院較為年輕的科室,自2007年科室成立以來,門診、住院、手術人數逐年遞增,目前門診量接近10萬人次,年手術量達2500余例,每年收治3000多例病人,診療范圍包括各種腫瘤、外周血管疾病等,在肝臟惡性腫瘤、出血性疾病、急性-亞急性門靜脈腸系膜靜脈血栓、布加氏綜合征、多囊肝的介入治療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和特色。在精細化、精準化介入治療肝癌方面有獨到診療技術,對肝癌側枝血管的研究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累計治療肝臟惡性腫瘤患者2萬余例,是互聯網推薦介入治療肝癌的首選單位;擅長用介入技術救治各類急診大出血,科室工作團隊挽救過千余例患者生命,在國際上首次報道卵巢動脈參與婦產科大出血的供血、補充栓塞卵巢動脈可以提高救治成功率;門靜脈高壓的介入治療方面,率先系統報道用TIPS救治急癥食管胃靜脈曲張大出血;在急性重癥腸系膜靜脈-門靜脈血栓的救治方面做了開拓性工作,國內首次報道用經橈動脈留置腸系膜上動脈導管溶栓技術及TIPS途徑治療急性腸系膜靜脈血栓。
介入放射科迄今共獲得的課題經費逾千萬元,包括國家“863”課題、“九五”國家重點醫學科技攻關項目、衛生部重大專項課題、軍隊重點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得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其中“急性重癥大出血的介入救治”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軍隊一等獎;“肝癌的介入治療研究”獲多項軍隊成果獎?!凹毙灾匕Y腸系膜靜脈-門靜脈血栓的介入治療”獲華夏醫學科技一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軍隊成果獎。
介入放射科于2007年成為碩士學位授予點,2008年成為博士學位授予點,2011年成為博士后流動站。迄今已培養研究生20余人,各類進修醫師100余人次。工作團隊現擁有北京市科技新星3人、總醫院杰出青年人才2人、公派赴美學者3人。
介入放射科現已與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荷蘭烏特勒支大學醫學院常態化定期開展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已成功舉辦了多屆美國斯坦福大學-解放軍總醫院介入論壇、解放軍總醫院-荷蘭烏特勒支大學介入新技術論壇、解放軍總醫院-日本山梨大學、解放軍總醫院-東海大學介入論壇,有效地促進了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為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铺厣耗[瘤、血管疾病、出血的介入微創傷治療:
1.原發性肝癌的綜合性介入治療,聯合經導管化療栓塞+射頻消融是優勢技術之一。
2.其他惡性腫瘤(轉移性肝癌、無手術指征的胰腺癌、胃癌、婦科腫瘤及肺癌等)的介入微創治療。
3.布-加綜合征(肝靜脈-下腔靜脈阻塞)的介入微創治療。
4.下肢靜脈血栓的介入溶栓治療、腔靜脈過濾器置入及肺動脈栓塞的介入治療。
5.TIPS技術:治療門靜脈高壓癥-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
6.各部位血管狹窄阻塞,如腎動脈、髂動脈、鎖骨下動脈、腸系膜動脈、靜脈阻塞的非手術治療。
7.門靜脈-腸系膜靜脈血栓的介入開通治療。
8.各部位支架置入術:包括血管、膽道、食管與氣管- 支氣管及胃腸道梗阻的非手術開通。
9.各部位血管畸形(血管瘤、動靜脈瘺)。
10.良性腫瘤:肝血管瘤、子宮肌瘤、各部位囊腫、骨樣骨瘤等。
11.各種出血性疾病,如常規技術止血困難的咯血、消化道出血、婦產科出血、外傷創傷性大出血的急診栓塞止血。
12.預期手術出血量較大的腫瘤術前血管栓塞治療。
13.協助診斷相關疾病,如胰島細胞瘤等。
科室基本情況
解放軍總醫院病理科成立于1954年,六十年來,在醫院各級領導的關懷指導下,經過吳在東、游聯璧、李維華、祝慶孚、陳樂真、李向紅、韋立新等歷屆主任的努力,不斷發展進步,成為醫院重點科室、研究型科室,承擔著醫療、保健、教學、科研方面的重要任務??剖夷壳坝薪淌?、主任醫師5名,副主任醫師6名,退休返聘專家4位;副主任技師3名,返聘主任技師1名;其余各級醫、技人員28名,組成一支梯隊合理、技術過硬的精銳之師,承擔全院3000余張病床的病理診斷工作。病理科目前為《診斷病理學雜志》總編單位、《中華病理學雜志》副總編單位??苾榷嗝淌谠趪壹?、軍隊級病理學會和各??齐s志擔任重要學術職務:韋立新教授擔任中國醫師協會病理學專業副主委、中華病理學會常委、軍隊病理學會副主委、北京市醫師協會病理學分會副會長、北京市病理學會副主委等;石懷銀主任擔任海南省醫學會病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病理分會青年委員、中華病理學分會骨與軟組織病理學組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肉瘤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等。
科室風貌
深入貫徹上級指示精神,提升科室正能量。保持良好醫技醫德醫風??剖野踩€定,消除內耗,上下一心、團結進取、共謀和諧快速發展。由于科室處于良性發展軌道,得到了總后及院部領導的肯定,近三年獲得:
2010年獲得“研究型科室”稱號(2013年順利通過復評);
2010年獲得“教學先進單位”稱號;
2011年獲得“基層建設先進單位”稱號;
2011年榮立集體三等功;
2012年獲得“總后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院本部唯一)。
醫療特色
病理科年病理檢查總數約14萬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病理活檢量約8萬例,冰凍活檢標本日均50例,疑難病例會診突日均60例,尸檢量多年保持全國第一。由于病理科標本量逐年攀升,全科同志加班加點,堅持實行病理切片工作夜班制、引進國內首臺快速脫水機、增加小標本取材次數,上、下午各取材一次。實行彈性工作制,鼓勵醫師晚上加班。實施該項目以來,常規小標本的報告完成時間大大縮短。緩解了患者焦急等待的心情,節約了患者及家屬的食宿成本。同時加快了院內病床周轉,為縮短平均住院日做出了貢獻。
[??铺厣碜u國內]外科診斷病理是科內強項,繼神經病理、心血管病理、婦科腫瘤會診中心、術中冰凍切片病理診斷、腫瘤靶向治療分子病理檢測等傳統優勢項目之后,亞??撇±戆l展迅速:頭頸、乳腺、泌尿生殖、淋巴、骨、軟組織、肝、肺、胃腸等??撇±碇饾u形成各自特色。
[專家會診] 為了響應院領導關于建設一流現代化研究型醫院的號召,病理科群策群力,全科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全天候坐診,為外院病人的疑難病理做出相應診斷,進一步明確性質,查找治療靶點,使患者盡早就醫。
[分子病理診斷] 分子病理技術在國內占有優勢地位。目前已形成分子病理檢測和免疫組化技術與常規病理的 “三位一體”診斷模式。分子病理診斷工作近年來穩步發展,繼FISH技術和基因測序技術檢測Her-2、EGFR、K-ras、C-kit等基因靶向治療以來,又開展了國內領先新技術新業務多項:多腫瘤個性化治療藥物敏感性基因相關分子檢測、Fish和分子測序技術開展關于宮頸癌的TERC基因檢測、肺癌ALK基因檢測、滑膜肉瘤SS18基因檢測等,引進了激光顯微切割儀等先進設備,不斷擴大診療范圍。分子病理實驗室2010年獲衛生部臨檢中心頒發“臨床基因擴增實驗室技術驗收合格證”、2013年獲得國家衛計委病理質控評價中心頒發的“K-RAS/EGFR突變檢測室間質評活動”合格證書。獲得醫院“百病妙訣”和“百項優勢”各一項。為臨床病理診斷提供更可靠依據。
“個性化治療藥物敏感性相關分子生物學檢測”項目,針對不同類型癌癥,涉及不同檢測基因。肝癌:ERCC1、BRCA1、VEGF、VEGFR2等;前列腺癌:RAP80、TOP2A、ERCC1、RAP80、TOP2A等;胃癌:TUBB3、HER2、TYMS、RAP80等;宮頸癌:ERCC1、BRCA1、TUBB3、RRM3、VEGF等;直腸癌:TYMS、ERCC1、RAP80、KRAS等;頭頸部癌:ERCC1、BRCA1、TUBB3、RAP80、KRAS等;乳腺癌:ERCC1、BRCA1、TUBB3、RAP80、BCRP等。為病人量身定做,爭取更多治愈機會。
[科研教學工作] 病理科現為病理學碩、博士授予點及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博士后流動站。2010年被評為解放軍總醫院“研究型科室”;近五年共發表論文125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發表80篇;SCI收錄文章45篇;總影響因子達128,單篇最高影響因子達27.6(Nature Medcine)。承擔多項國家、軍隊重大課題,在許多腫瘤的研究中達到了國內一流水平。承辦、開展多項繼續教育項目,培養了大批優秀病理學人才,每年接收全國各地進修生近30名;為推動國內病理學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解放軍總醫院康復醫學中心成立于2011年9月, 由原康復醫學科、理療科、高壓氧科合并而成,是國家康復醫學與理療學博、碩士授權點。擁有一批臨床經驗豐富的老、中、青年專家,現有高級職稱12人,其中主任醫師3人,副主任醫師3人??剖以O有康復門診、康復病房、內科大樓康復治療室、外科大樓康復治療室、高壓氧治療艙群等,其中高壓氧治療艙群為國內目前最大的高壓氧艙群。
康復醫學科擁有先進的康復、理療治療設備,如減重步態訓練、平衡訓練、等速肌力訓練、沖擊波、聚焦超聲、作業治療配套器械、銀質針加熱巡檢儀等。目前開展了物理治療(包括聲、光、電、磁、熱等)、運動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吞咽障礙治療、認知障礙治療等;以及正骨手法、銀質針松解術、中醫推拿等中國傳統項目;同時還開展注射肉毒素緩解痙攣,超聲引導下注射治療肌骨疼痛等侵入性治療項目。
康復醫學科醫療以神經康復及慢性疼痛治療為突出特色,在國內率先開展強制性使用運動療法、康復機器人訓練、超聲引導下注射治療等先進技術,在這些方面具有領先地位。
在科研方面,中心先后承擔國家863計劃、國家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軍隊科研課題等多項科研課題;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多項,出版和主譯學術專著多部,開展與清華大學以及美國芝加哥康復醫學研究所科研合作工作。
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泗長教授、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名譽主任委員楊偉炎教授、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侯任主任委員韓東一教授、北京醫師協會耳鼻咽喉科醫師分會主任委員楊仕明教授四代學科帶頭人的領導下,以聾病防治為重點,從1959年姜泗長教授創建了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科至今,經過半個多世紀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一路圖強奮進走來,在醫療、教學、科研、保健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978年被總后勤部評定為全軍耳鼻咽喉??浦行?,同年被國家教委批準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87年總后勤部批準成立解放軍耳鼻咽喉研究所,1989年被國家教委評定為國家重點學科點,1992年被總后勤部評定為全軍重點實驗室,2002年再次被教育部評定為國家重點學科,2008年成立院中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院,2012年聾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正式進入建設中,同年成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單位?,F年門診量已近20 萬人次,擁有耳外科、耳內科、鼻科、頭頸腫瘤外科、咽喉嗓音外科等病區,近200張床位, 1200平米的科研基地,近億元科研經費,承擔著國家、軍隊各項重大課題148項,獲得各類國家、軍隊科技進步獎百余項。多年來科室始終是解放軍總醫院的標桿科室,對外交流的窗口。目前,已發展成為學科建設齊全,醫療特色突出,人才梯隊合理,技術力量雄厚的集醫療、教學、科研和保健于一體的院中院,為軍隊及來自全國的廣大患者提供一流的優質醫療服務。培養的人才遍布國內外各大醫療科研單位,為我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事業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臨床醫療
學科幾十年來始終堅持以聾病治療與研究為重點,取得了豐碩成果?,F日均門診量近1000人次,在人員有限工作量大的情況下,仍確保每天專家門診的數量和質量,高水平的診療技術和各種功能完善的檢查設備,使門診成為便捷有效地為患者服務的第一個窗口和平臺。病房年手術量達5000余臺,其中特大和大手術超過30%。隨著學科不斷細化,先后建立耳顯微外科及耳神經外科、顱底微創外科及鼻腔鼻竇、頭頸腫瘤及顱底外科、耳內科及頭頸腫瘤內科、咽喉及嗓音外科、損傷修復及整形外科、老年疾病健康保健等多個亞學科。與此同時建立了聽覺植入中心、臨床聽力中心、眩暈診治中心、內鏡中心和嗓音醫學中心。特別是隨著國內外耳科學快速發展,臨床診療細化的迫切需要,耳科病常規以外科定位有了突破性的認識,于2008年6月在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創立了新的亞科學—耳內科,并于2010年11月在國內率先成立了具有獨立單元的耳內科病房,在耳聾、耳鳴、眩暈等內耳病及頭頸部腫瘤綜合治療上取得了突出成績,已逐步探索出一種適應于國情的耳鼻咽喉內科發展模式。
在耳顯微外科領域,一直保持著國內領先地位。1950年,率先在國內開始內耳開窗術治療耳硬化癥聾。1962年,成功實施國內第一例鐙骨手術,至今已6000余例。行各類中耳手術2萬余例,手術有效率穩居國內外前列。在聽覺植入方面現已形成包括術前評估、微創耳蝸植入,以及術后調試、言語康復、基因檢測和遺傳咨詢的系統診療模式和技術團隊。自1996年率先開展多導人工耳蝸植入以來,已成功完成1700余例,并率先在國內開展聽覺植入新技術(振動聲橋和BAHA植入術),成為國內最大的聽覺植入中心之一。耳神經外科相關疾病的診治也是科室的特色技術之一,自上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聽神經瘤切除術治療患者近350例, 全切率高達98%,術后面神經和聽功能保全率均居國內領先水平;在其他涉顱手術、鼻科及嗓音外科方面也形成了學科優勢,頭頸外科及側顱底外科開展了對喉癌、下咽癌、顳骨及顳下窩良、惡性腫瘤侵犯廣泛的根治術,其中包括顳骨次全切除、顳骨全切、顳骨擴大切除術、經顳頸聯合入路頸靜脈球體瘤切除術、巖斜坡腫瘤切除,橋小腦角腦膜瘤、膽脂瘤和脈絡膜瘤切除術等,許多疑難患者得到救治,受到了國內外同行和廣大病患的好評。鼻科除常規診治外,重點發展了鼻前顱底及鼻眼相關外科;咽喉及嗓音外科開展了各種聲帶顯微手術及變聲手術,對阻塞性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征進行睡眠監測,已率先開展首例達芬奇機器人鼾癥手術,效果良好;出版了嗓音疾病與嗓音外科學專著、電視顯微喉手術光盤。隨著科室規模的不斷擴大,年門診量、手術量激增,在未增加人員的情況下,科領導采取有效措施強化不同崗位人員的責任心與服務意識,調動了全科人員的積極性,在工作量超負荷的情況下,以科室老專家為標桿和表率,以中青年醫師作為骨干力量,使醫療數質量指標不斷提高,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人才培養
1978年,國家教委批準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已畢業的碩士生61名;1983年,國家教委批準為首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已畢業博士生70名;1992博士后流動站建立,已有8名博士后出站,還有代培研究生32名,軍隊醫學基金班學員50余人,軍內外進修生近1000人。在已畢業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中,有國家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計劃“973”的首席科學家,“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軍隊拔尖人才”獲獎者,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全軍優秀博士優秀論文獎獲得者,優秀碩士論文獎獲得者??剖椰F擁有一批具有創新意識和才干的醫療、教學、科研和保健人才?,F有正高職17人,副高職18人,在職主系列人員具有博士學位者超過85%。每個人都學有專攻,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姜泗長教授被中央軍委授予“模范醫學教授”;本世紀初楊偉炎教授被解放軍總后勤部授予“伯樂獎”;韓東一、袁慧軍教授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韓東一、戴樸、王秋菊獲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實用工程獎”;韓東一、楊仕明、王秋菊、戴樸、趙輝、黃冬雁、侯昭暉、袁永一、王國建先后獲得總后勤部“科技銀星”、“科技新星”、“北京市科技新星”等榮譽稱號,科室上下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氣象,并將在我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醫療、科研工作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教學方面,現有博士后導師4人,博士生導師11人,碩士生導師7人,幾十年來科室始終堅持每周四晚對進修生和科室醫師進行理論授課和技術培訓,許多進修生學成歸去,很快成為北京301醫院的技術骨干和學科帶頭人。先后派出60余人次出國講學、進修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前來參觀講學的國外學者達500余人次,科室廣泛地與各國著名的醫學院所進行學術交流,現科所聘請國內外客座教授12名。
多年來科主任堅持全科大查房,特別是近年來,堅持每周一次主任教學查房,全科每月兩次科主任大查房及疑難病例討論。在全科的疑難病例討論會上,各級醫生認真分析患者病史和檢查報告,集成專家智慧,對各種治療方案進行論證,提出多種預案,確保了治療方案最佳化和患者利益的最大化。正是科主任大查房及疑難病例討論,及時發現了一位下咽部異物的患者頸部膿腫形成致縱隔感染的風險,當即急診進行頸部切開引流,使病人轉危為安。還有一位橫穿鼻咽顱底異物患者,也是通過科主任大查房制定了經耳、鼻聯合入路的手術方案,順利將異物取出??浦魅未蟛榉亢鸵呻y病例討論會,已成為各年資醫生學習交流的有效形式??剖蚁群笈e辦了“北京耳聾與基因醫學國際研討會”、“北京國際耳科論壇”等國際學術會議,擴大了學術影響力。同時舉辦了覆蓋各亞學科的“耳顯微及耳神經外科高級研修班”、“頭頸解剖及顳骨外科培訓班”、“臨床診斷聽力學學習班”、“耳聾基因診斷學習班”、“國際耳內科高級研修班”、“鼻內鏡與顱底外科微創外科講習班”、“嗓音醫學與喉微創外科學習班”等國家繼續教育項目,吸引了國內外專家和學員來參加,建立了科室與國內外同行交流合作的良好平臺。
科研學術
1959年,姜泗長院士創建了解放軍總醫院第一個僅有的8 平方米的臨床實驗室。歷經50余年的發展,目前解放軍耳鼻咽喉研究所已擁有顳骨病理實驗室、聽生理和平衡生理實驗室、耳神經生物中心、聾病分子診斷中心、分子遺傳實驗室、中國人民解放軍醫用聲學計量測試研究總站等9個功能實驗室,設備總價值4000余萬元。研究所從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胚胎發育和遺傳學、形態和生理學、臨床聽力學等方面對聾病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
在內耳毛細胞再生方面取得了許多突破性的成果:1.在國際上首次證明了耳蝸毛細胞纖毛損傷后具有自我修復頂連接的能力,獨創性地對耳聾基因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文章發表在神經科學領域的權威雜志,研究發現聽覺損傷病理狀態的瀑布效應,提出聽覺損傷病理四段論和基因治療時間窗,并據此建立聽覺損傷后毛細胞再生和基因治療基本策;2.耳聾基因治療和分子治療取得新突破,發現Math1基因誘導毛細胞纖毛再生并且聽力明顯改善,結果于在美國ARO大會報告該研究成果,引起極大關注并跟蹤報道研究進展,該文于2012年發表于國際權威雜志PLoS ONE,研究還發現Math1基因與小分子DAPT聯合應用,使得出生后大鼠毛細胞大量增加,而且Math1和DAPT對于耳蝸不同部位的毛細胞具有不同的增殖作用,同時對毛細胞纖毛的發育具有不同的研發成功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納米基因新載體已與國家納米科學研究中心合作,為耳聾基因治療最終臨床應用可能性奠定了基礎;3.發現聾病發生新機制,首次報告smad5是聽覺老化的重要基因,結果發表在發育神經生物學雜志;發現smad4缺陷導致重度耳聾,論文發表在發育動力學雜志,引起國內外同行的極大關注,研究發現smad4基因缺陷導致內毛細胞帶狀突觸發育嚴重異常,該發現對臨床難題-聽神經病診治具有重要實用價值,提出AN新分型,并且提出以AN不同致病部位選擇不同的聽功能重建策略的新理念;4. 聽覺干細胞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發現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在體外培養可誘導成為毛細胞樣細胞;研究還發現胚胎干細胞可經耳蝸底轉鼓階打孔途徑導入耳蝸,干細胞在內耳成功存活,并且對內耳損傷小,研究發現藥物損傷后導入ESCs可以遷移到基底膜和前庭,并且分化為毛細胞樣細胞和內耳神經細胞,該研究為耳聾的細胞治療展現了新的前景。以楊仕明教授為首席科學家的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973”項目“干細胞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的臨床基礎研究”得以立項,帶領團隊獲得了二千多萬的科研基金。
近年來在聾病基因研究方面一直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建立了聾病的生理學、病理學、神經生物學、分子生物及分子遺傳學的研究平臺,擁有亞洲最大顳骨組織病理庫、聽力資料庫、DNA基因庫,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國家重大研究計劃、“863”課題等八十多項國家級課題的資助下,緊緊圍繞聾病發生的分子遺傳機制,依托我國寶貴的聾病遺傳資源, 開展了聾病致病基因、致病機理、臨床檢測預警及干預等耳聾防治的系列研究,取得了國內外同行矚目的研究成果,將我國遺傳性耳聾研究推向國際前沿水平,該系列研究成果獲得200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在建立完善中國人群聾病遺傳資源庫的基礎上連續發現了兩個新的致聾基因,并在其致聾機制研究上取得新突破;2.首次提出和證明遺傳性耳聾中存在一種新的遺傳方式—Y-連鎖遺傳,豐富了遺傳性耳聾的理論內容;3. 在國內外率先建立了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的預防及出生缺陷干預的理論和方法,成功實現了對耳聾出生缺陷的干預和預防; 4. 開展并完成了全國性的聾病分子流行病學調查研究; 5. 藥物性耳聾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重要突破,為藥物性耳聾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6. 通過老年性耳聾樣本庫的建立,探索了不同聽力水平老年性耳聾遺傳易感性差異的遺傳學基礎;7. 提出了在系統的新生兒聽力篩查網絡中融入新生兒易感基因篩查理念,探索了系統地開展新生兒聽力及基因的聯合篩查的實施方案與實施策略;8.創建了解放軍總醫院聾病分子診斷中心,在國內開拓性地展開了聾病基因診斷的臨床指導和應用工作,推動《線粒體DNA A1555G突變檢測試劑盒》及《晶芯一號遺傳性耳聾基因診斷芯片試劑盒》以及《新生兒聾病基因快速篩查試劑盒》的成果轉化和敏感個體的篩查等專利四十余項。
科室先后承擔國家科技部支撐計劃、自然科學基金各類項目、軍隊“七五”、 “十一五”及“十二五”重點項目及國家“十五”指令性攻關課題、國家科技部攻關課題、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973”、“863”課題、優博專項基金、美國NIH合作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共148項,總經費9000余萬元。在噪聲性耳聾、藥物性耳聾、突發性耳聾、遺傳性耳聾的發生機理及防治、致聾基因克隆、新生兒聽力篩查、遺傳性耳聾產前診斷、聽覺植入、耳神經和側顱底外科、頭頸部腫瘤、鼻部和嗓音疾病的外科治療、聾病的生物學治療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后發表科研論文1543篇,其中SCI收錄150余篇,單篇最高影響因子12.34分,出版專著38部,先后獲得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獎、三等獎1項,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4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等共計百余項科技獎勵。
在醫、教、研和保健取得重大成績的同時,科室 2003年和2006年分別創辦了《中華耳科學雜志》和東亞地區唯一的英文耳科雜志《Journal of Otology》。如今《中華耳科學雜志》被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收錄。雜志經過十余年的努力,已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的品牌欄目,影響力逐年上升,取得了影響因子在25種五官科雜志中排名第一,基金論文比排名第一的優異成績,成為國內耳科學工作者的必讀雜志。
繼姜泗長院士、楊偉炎教授和韓東一教授之后的第四任學科帶頭人楊仕明教授,將帶領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繼續書寫新的燦爛篇章。
科室基本情況
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皮膚科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和較大的影響,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學科綜合實力強,是集醫療、保健、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專業科室。
皮膚科秉承醫院“規范醫療、溫馨醫療、安全醫療、集成醫療”的主導思想服務患者,日接診人數平均達近千人,其中60%來自外地患者?,F設有皮膚外科、皮膚病理、激光美容、性病中心、光療中心、變態反應中心等亞專業。
皮膚科率先在國內開展肉毒素除皺及治療多汗癥、腋臭、面部年輕化治療平臺及痤瘡瘢痕修復等新技術。在色素性皮膚病、銀屑病、白癜風、皮膚腫瘤、痤瘡、瘢痕、除皺嫩膚、面部年輕化、多汗癥、腋臭以及危重皮膚病的救治等方面均有豐富經驗,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皮膚科現有主任醫師4人,副主任醫師6人,出診醫師博士以上學位者占80%?,F為中國皮膚科醫師協會副會長、中華激光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變態反應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等所在單位。
皮膚科是首批國家臨床藥理基地,已牽頭并參與完成多項新藥的Ⅱ、Ⅲ期臨床研究工作。如今已成為北京市皮膚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向社會輸送皮膚科住院醫師多名。作為碩士及博士學位授權點,皮膚科現已培養博士、碩士30余人。
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業,皮膚科專業水平達到國內領先地位。全科人員團結一心,意氣風發,秉承“和諧發展、至精至愛”的辦科理念,為發展我國的皮膚病學事業,為廣大患者服務中不斷創造新輝煌。
專業特長或醫療優勢
變態反應中心:
1.皮膚斑貼實驗:可檢測接觸性皮炎、濕疹、短期內不愈的手、足部皮炎等疾病的過敏原(涵蓋護膚品、化妝品、防腐劑、家裝材料、染發劑、金屬飾品、香料、紡織染料等日化產品)。
2. 皮膚點刺試驗:主要針對食物、吸入組過敏源篩查。適用于速發型過敏反應的過敏原篩查,包括蕁麻疹、特應性皮炎、濕疹、過敏性鼻炎、哮喘等。
3.變應原特異性IgE篩查:適用于直接檢測某種物質的sIgE,可檢測多種氣傳及食物過敏原。具有不受藥物影響,敏感性高,對高敏患者安全,受人為影響小等優點。
性病診療中心:
1.艾滋病、梅毒、淋球菌性尿道炎、非淋菌性尿道炎、念珠菌性陰道炎/龜頭炎的實驗室檢查和綜合治療。
2.尖銳濕疣的診斷及局封、激光、光動力及免疫調節等多元化治療。
3.真菌檢查實驗室:可進行真菌鏡檢、真菌培養檢查及wood燈檢測。
醫學美容中心:
1.光子嫩膚
2.激光除斑
3.綜合改善肌膚質地
4.消除面部紅血絲
5.BOTOX去除皺紋
6.敏感肌膚的綜合護理及改善
7.激光脫毛
8.塑造V型臉部線條
9.重塑小腿腿形
10.消除多汗癥
11.改善多油及粗大毛孔肌膚問題
12.痤瘡瘢痕的綜合治療
13.黃褐斑的聯合治療
14.除皺、提拉、緊膚面部年輕化治療平臺
光學治療中心:
1.紅光治療:適用于帶狀皰疹、脫發、下肢潰瘍、褥瘡、靜脈炎、丹毒、癤腫、皮炎、痤瘡、甲溝炎、酒渣鼻、肛門瘙癢、凍瘡、軟組織挫傷及手術后愈合等。
2.窄波紫外線:適用銀屑病、玫瑰糠疹、白癜風、皮膚淋巴瘤等。
3.半導體激光:適用于帶狀皰疹神經痛、軟組織疼痛、軟組織運動損傷、急性腰扭傷,神經痛,關節疼痛、骨性疼痛等。
4.308 nm準分子激光:適用于白癜風、銀屑病、妊娠紋、掌跖膿皰病、斑禿、神經性皮炎
5.光動力療法(PDT):適用于基底細胞癌(BCC)、鱗狀細胞癌(SCC);光化性角化?。ˋK); Bowen?。˙D);尖銳濕疣(CA); 鮑溫樣丘疹??; Paget??;痤瘡;甲下疣; 趾疣
皮膚外科中心:
1.皮膚活檢術
2.瘢痕切除及局部封閉治療
3.皮膚表皮移植
4.全厚皮片移植
5.皮膚腫物切除術
6.皮膚創傷的復雜成型
7.皮膚腫瘤的美化治療
8.面部色素痣美容切除
9.皮膚惡性腫瘤莫氏顯微外科手術
皮膚病理:
獨立制片及閱片;整體提高皮膚疑難病的診斷水平。
平陽霉素皮損內注射:
適用于病毒疣(甲緣疣、跖疣)、皮膚瘢痕等;曾獲軍隊醫療成果獎。
科研成果
1.學科專業科研方向及重點研究領域
1)銀屑病發病的機制探討及治療
2)部隊真菌病及相關疾病的防治
3)遺傳性皮膚疾病致病基因的研究
4)免疫性皮膚疾病的研究
5)皮膚科新型外用制劑研發
6)皮膚腫瘤發病機制及影響因素研究
7)以現代科學技術推進傳統醫學與現代皮膚病學的結合與發展
2.承擔及完成科研課題情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軍隊“十五”計劃面上項目。
軍隊“十二五”計劃面上項目。
院級基金5項
近5年來發表論文70余篇,SCI收錄30余篇,獲全軍科技進步及醫療成果三等獎5項。
人才培養
先后培養碩士研究生20余名,博士研究生10名。近年招收進修生30余名,住院醫師基地培訓生3名。堅持每周一次主治醫師及主任醫師的教學查房,每周一次進修生授課及研究生讀書報告會,每周一次病理讀片會,每月一次疑難病例討論會。已編寫教材《新編皮膚疾病診療手冊》《臨床執業醫師“三基”訓練叢書-臨床醫學分冊》等,出版皮膚科圖譜《皮膚病彩色圖譜》《老年性皮膚病診療圖譜》《部位皮膚病彩色圖譜》等,參與編譯《皮膚病診療手冊》《皮膚病治療袖珍指南》等。
學術交流
與中國醫師協會聯合主辦中國皮膚科醫師年會2屆。李恒進教授2014年11月被中國皮膚科醫師協會選舉為侯任會長。近年來,皮膚科人員在中國皮膚科醫師協會學術年會、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術年會及中西醫結合皮膚病學術年會、國際皮膚激光美容學術年會等國內外皮膚界年會上多次發言及交流。主辦院級繼續教育項目4次,并堅持每月組織部級學術講座,邀請國際皮膚界專家座談多次。
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男科的相關介紹暫時空缺,我們正在拼命完善當中。
301醫院胸外科現有高級職務專業技術干部10名。中級職務9名。1979年被批準為碩士研究生招生單位,1995年被批準為臨床醫學博士培養點?,F有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3人。主要承擔醫療、教學、科研和保健四大任務。
301醫院胸外科醫療特色
1)食管癌、賁門癌方面:在國內率先使用管狀吻合器行食管、胃吻合術,使吻合口瘺發生率明顯降低。2500余例食管癌、賁門癌?術后三、五年生存率分別達到37%和34%。吻合口瘺的發生率在0.25%左右。明顯低于國內、外目前3~5%發生率的水平。其中“以機械吻合加望遠鏡式縫合預防食管、賁門癌術后吻合口瘺”獲得1997年度全軍醫療成果一等獎。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食管癌的術中放射治療。該方法能有效地控制食管癌術后腫瘤局部復發,延長了病人術后生存時間。
2)肺癌方面:強調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積極開展如支氣管、血管成形術、心包內處理血管肺葉或全肺切除術、一側胸膜全肺切除術等。為提高肺癌的切除率、長期生存率和生活質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開展術中放療及組織間放療,為非小細胞肺癌又開辟了一條新的有效的治療方法。肺癌術后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別達到49%和42%?!胺伟┬g中放療”獲得1994年度軍隊科技成果二等獎,“42例高齡病人胸部疾病的手術治療”獲得1995年度解放軍總醫院醫療成果二等獎,“非小細胞肺癌外科治療的基礎及臨床研究”獲1995年度的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
3).微創外科方面:在保證手術質量的同時,積極開展微小創傷胸外科手術。1992年開展了國內首例電視胸腔鏡手術,目前已開展200余例。該方法主要適用于自發性氣胸,肺大泡切除,肺局部切除,縱隔腫瘤切除等。近年來,還開展早期食管癌、肺癌的電視胸腔鏡手術,縱隔鏡手術等。
4).氣管腫瘤:對于晚期氣管腫瘤患者,在國內首先使用“記憶合金支架”來治療氣管狹窄,效果令人鼓舞。
胸外科醫學教育:科室特別注重人才的培養,已畢業博士生3名,碩士生數十名,目前有在讀博士生4名,碩士生3 名,每年從全國招收胸外科進修生8-10名,基金班學員1-2名。堅持每周業務學習和教學查房。與同道們一起攝制的“電視胸腔鏡手術”教學錄象帶獲1997年度全國教學一等獎。
胸外科科學研究:承擔并圓滿完成了軍隊“七五”、“八五”、“ 九五”肺癌重點攻關科題研究。完成的其他主要科研課題有“犬異體單肺移植實驗研究”; “記憶合金支架治療氣管狹窄研究”等。
在國內、外一級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共195篇,許多論文多次被國內、外醫學直讀光盤引用,5篇獲得中華醫學會優秀論文獎。主編醫學著作有:《現代胸部外科學(Ⅰ、Ⅱ版)》、《手術學全集(胸外科卷)》、《老年外科學》、《內鏡外科學》、《實用胸外科手冊》、《實用胸心外科手術技巧》、《現代纖維支氣管鏡診斷治療學》、《胸外科主治醫生300問》等
儀器設備:1994年引進了電視胸腔鏡成套設備,在國內較早地開展了胸部電視胸腔鏡手術。從1998年開始開展縱隔鏡手術。用于縱隔腫瘤及腫大淋巴結活檢術。
可咨詢
服務人次 10124
好評率(100.0%)
擅長:心臟瓣膜病、二尖瓣關閉不全、心律失常、早搏、心房顫動、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室性早搏、室性期前收縮、心動過緩、竇性心動過速、房室傳導阻滯、心肌疾病、心肌炎、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急性心功能不全、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高血壓性心臟病、血脂異常、老年冠心病、糖尿病、心臟病、猝死、低血壓、高脂血癥、焦慮癥、腦供血不足、急性鼻咽炎、抑郁癥、預激綜合征、貧血
可咨詢
服務人次 4431
好評率(99.6%)
擅長:膽道疾病、慢性膽囊炎、膽囊息肉、腸疾病、便秘、腸易激綜合征、放射性腸炎、消化功能紊亂、功能性消化不良、感染性胃腸炎、幽門螺桿菌感染、食管疾病、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胃病、胃食管反流、糜爛性胃炎、 早期食管癌、胃潰瘍惡變、大腸癌、大腸白塞氏病、白塞病、食道癌、腹瀉病、大腸潰瘍、炎癥性腸病、呃逆癥、胃腸型感冒、糖尿病、慢性糜爛性胃炎、痔、graves病、急性鼻咽炎、潰瘍性結腸炎、胃痙攣
可咨詢
服務人次 1517
好評率(100.0%)
擅長:肺源性心臟病、肺動脈高壓、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心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小兒先天性心臟病、心律失常、心房顫動、心房撲動、早搏、心肌疾病、心肌炎、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絞痛、心肌缺血、心臟瓣膜病、二尖瓣關閉不全、血管病癥、動脈硬化、高血壓、頑固性高血壓、肺動脈瓣狹窄、慢性肺栓塞、二尖瓣狹窄、三尖瓣反流、二尖瓣脫垂、卵圓孔未閉、心肌病、高脂血癥、急性肺栓塞、心包積液、室壁瘤、主動脈瓣狹窄、二尖瓣反流、心包炎、血脂異常
可咨詢
服務人次 17293
好評率(99.7%)
擅長:胃病、胃炎、慢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食管反流、腸疾病、腸易激綜合征、腸炎、便秘、消化功能紊亂、功能性消化不良、肝病、肝硬化、脂肪肝、乙肝、感染性胃腸炎、幽門螺桿菌感染、胃腸炎、肝膽胰脾腫瘤、原發性肝癌、消化性潰瘍、胃潰瘍、食管疾病、反流性食管炎、胃腸道腫瘤、胃腸道惡性腫瘤、感染性腹瀉、腸道功能紊亂、十二指腸炎、慢性腹瀉、肝損傷、消化系統疾病、腹瀉病、呃逆癥、胃腸神經官能癥、急性腸胃炎、惡心與嘔吐、痔
可咨詢
服務人次 21537
好評率(97.1%)
擅長:心律失常、心房顫動、竇性心動過速、早搏、心肌疾病、心肌炎、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心肌缺血、血管病癥、動脈粥樣硬化、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高血壓、繼發性高血壓、頸動脈斑塊、高脂血癥、老年病、心臟神經官能癥、神經官能癥、腦供血不足、糖尿病、低血壓、心臟病、猝死、高血壓性腦出血、暈厥、心肌病、原發性高血壓、老年性水腫、植物神經紊亂、房顫、心動過速、胃病、眩暈癥
查看更多內科信息>>